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2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篇
法律   96篇
中国共产党   95篇
中国政治   182篇
政治理论   87篇
综合类   1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席楠 《贵州民族研究》2016,(12):128-131
《赫索格》中的"自然"是犹太知识分子主人公赫索格悖论性认识论的客体化反映。它既象征着赫索格对"田园"传统和超验主义、个人主义的继承,也象征着赫索格作为犹太人对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运动盛行的美国社会的焦虑,"田园"幻灭为不受控的"荒原",他改造"自然"的试验受挫,最终他不得不回归社会。这一双重"自然"悖论也体现了美国犹太作家贝娄1960年代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102.
彭彬彬  姜力 《电子政务》2008,(11):104-108
从政府IT生产率悖论现状出发,探讨了政府IT治理的主要理念:责任的上溯以及权力的下移,并介绍了基于COBIT的政府IT治理框架,给出了政府IT治理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3.
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战略抉择,是要长期坚持的基层政治制度,它作为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而存在,必将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早日实现.但这个过程也伴随着曲折与艰难,本文将探讨村民自治在理论规定和现实的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背离以及它们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04.
治理河流污染的制度激励悖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治理日益加剧的河流污染,从中央到地方都相应出台了各种激励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并未起到显著效果,却形成了制度激励悖论。排污企业与地方政府在经历了新政策出台初的短暂扰动后,恢复原有均衡。要打破这一均衡,必须改变博弈各方的收益结构、可选策略集以及信息结构等,才有望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最优均衡。  相似文献   
105.
碳伦理的重建是伴随着高碳与低碳的流动关系开始的,以碳流动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关系将社会关系裹挟其中,传统社会伦理基础已经被碳流动形成的关系所动摇,高碳社会依赖倡导的发展伦理遭受质疑.低碳发展的可能悖论与新的发展伦理思考--一场结构性的反思伦理将在碳流动的关系中重建.  相似文献   
106.
王琴 《求索》2010,(3):178-180
先锋戏剧诞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与戏剧文化语境当中,成长于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并遭遇到五种悖论与困境:精神启蒙与世俗化的悖论,形成形式的先锋而人文的价值意义流逝的困境;东西方社会文化语境的错位悖论,产生了先锋戏剧内容缺乏现实依据,因而遭到票房惨败的困境;现代性与民族性共生的悖论,形成了先锋戏剧对戏曲借鉴,形式上的现代性肢解,而缺乏内容上的民族性再生的困境;全球化与中国主体化的悖论,形成了没能"使世界因特色而存在,反之因特色而成其为世界"的困境;自由与体制化的悖论,形成了中国先锋戏剧必须在国家—民间—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先锋戏剧少许的成功与多量的失败,成为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同义阐释,其经验与教训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发展有规避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7.
比较悖论出现的原因是既要同和异共在,又要坚持一个标准.但这并不是说比较悖论只是在与现实不相关的思辨游戏中才会出现,因为实际上.比较悖论总是在不成功的文化比较与主体间的理解活动中出现.比较悖论产生的关键在于忽视了情境作为场的源发作用,而在场外寻找恒定的概念范式,柏拉图理念论就是其代表.对它的突破也因此可以从消解概念范式的栖身处入手,比如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驳斥和对生活形式的强调.  相似文献   
108.
109.
现代化与民主的悖论问题,是西方式现代化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它不仅表现在现代化成果分配不平等对民主根基的侵蚀,更表现在西方模式全球化的进程中给广大后发国家带来了困扰与危机。对此,西方主流学界的回应并未触及这一矛盾的根源,即资本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对现代化的总体限定。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以对现代化与民主重新赋义为支点,重塑了二者间逻辑自洽的关系。通过系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回应相关问题的经验,尤其是析出其中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解放中国之制中蕴含的现代化潜力,而且也为后发国家超越西方化的限定性,更加自信、成熟、科学地探索多元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启发与借鉴,使中国与世界共同迈向一个不只属于西方的现代化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0.
由中央转至地方、从融资走向监管是地方金融监管权重返本位的两种呼唤,而其在归位路上又遭遇了“GDP中心主义”指引下地方政府财政功能金融替代和“央地”金融监管权责划分现行方案所致“恶性循环”的双重羁绊。重新调整“央地”在财税、金融等重要经济领域的权责配置实乃问题解决的根本之道。然而,“央地”经济权力结构在短期内无法获得协同推进的情形下,如欲单独实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重融资、轻监管,重审批、轻监控”观念与行动方式的转变,须建立防止地方金融监管权被干预或滥用的程序控制机制,并确立中央督察式的省以下垂直监管体制,同时通过社会权力的引入来弥补中央政府与地方民主监督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