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36篇
各国政治   25篇
工人农民   60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8篇
法律   120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32篇
综合类   18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1.
中国加入WTO之后,一些国家的环境贸易壁垒将进一步威胁我国的外贸出口。为此,我们应该研究运用WTO相关环境政策法规和争端解决机制来应对面临的环境贸易壁垒。还应注意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包括环境贸易在内的新一轮WTO多边贸易谈判,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相关谈判的智者。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在效率和公平的选择中,通过科学的社会分配制度使所有个人的劳动力变为发达的生产力,是劳动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前提,是实现劳动正义与财产权利统一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是价值创造的分配和按劳动贡献的分配。  相似文献   
13.
Anusa Daimon 《Labor History》2017,58(5):656-675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transnational role of Malawian (Nyasa) migrant laborers i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frican labor and proto-nationalist movements in Southern Africa. Using both archival and secondary evidence mainly from Southern Rhodesia and South Africa, it argues that the history of Southern Africa’s labor consciousness from the early to mid-twentieth century can be enriched by exploring the place of Nyasa migrants in shaping anti-colonial processes across the region. Nyasa migrants, a product of the colonial labor migration system (chibaro/mthandizi), laid the foundations for, and influenced trade unionism in the region, especially between 1910 and 1960. The colonial wage economy created ambiguities of dependence for Africans forcing many into a migrant and capitalist world laden with dilemmas, tightropes, and frustrations that fueled social movements. Malawian migrants who were at the core of such movements within a regional colonial economic system, gained a reputation for being ‘ringleaders and troublemakers’ to the colonial governments. Existing literature has not fully historicized the centrality of Nyasas in molding this critical episode of Southern African history. The historiography has dealt with these dynamics in an ad hoc manner, approaching this Nyasa ‘annoyance’ on a national basis, without drawing on the underlying regional connections.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文献法和历史分析法,研究了国际组织在不同阶段对各国公共养老保险改革施加影响的途径和方式,尤其是国际组织在我国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通常将个别劳动合同称为劳动契约,而将集体劳动合同称为团体协约。中国劳工立 法较迟,团体协约立法则更晚。国民政府有关团体协约的立法最早可以追溯至 1929 年《劳动法典草案》的编纂, 其后在《工会法》起草过程中也有团体契约权的规定。延至 1930 年,国民政府正式颁行《团体协约法》,这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集体劳动合同的专门法律。《团体协约法》的出台因应了当时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劳资冲 突的实际需求,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6.
《劳动合同法》是继《劳动法》之后,关于改善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文本。随着经济增长趋于平缓,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修订和废止问题再次引起理论界的深入讨论。文本从经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劳动合同法》执行中关于灵活用工问题、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三个主要经济争论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力成本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并不会对员工工资产生显著影响,也不会显著影响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7.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权利在《资本论》中被核心表征为了劳动权利。马克思通过对劳动所有权的权能分离、劳动权利与资本权力的冲突展开对劳动权利的阐释,完成了对劳动权利的核心内涵的事实判断。也正是基于这一指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劳动权利的未来图景为启示,搭建了以保障劳动权利的劳工权益为手段,以劳动权利的价值评价为目的的框架,以期使劳动权利获得自由的价值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会(团委、妇联)牢牢把握群团改革要求,主动服务于党政工作大局,以职工群众为中心,创新建设了“三基地一中心”综合服务阵地。“三基地一中心”具有政策宣传、孵化培育、职工服务、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等功能,在思想引领、组织拓展、助力发展、维护和谐、普惠服务五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调研结果显示,“三基地一中心”契合职工群众需求,有助于提高职工对工会的认可度,并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好评。其今后的运维应在宣传力度、精准服务、运行机制、形式内容、资源整合、沟通反馈等方面持续发力,让职工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工会是职工群体性事件应对的重要主体之一,而应急协同能力又是决定其应急事件处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应急能力的评估至关重要。研究分析了职工群体性事件的动态演化过程,找出其应急协同能力影响因素,并依据协同分析方法构建了工会应急协同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首次提出了工会应急协同能力及表征,即基础应急协同能力、应急处置协同能力和事后恢复协同能力,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据此,在社会多主体治理框架下提出了提升工会应急协同能力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劳动合同法》第82条及相关法律条文的立法原意及其基本法理,可以认定“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即是用人单位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起始时间,劳动者主张二倍工资的诉讼时效从“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计算,也可以认定加倍支付的“工资”即为劳动报酬,诉讼时效从劳动合同终止之日起计算。这符合我国劳动立法的目的和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