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1篇
法律   64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论程序公正与刑罚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人的尊严和情感反应为视角 ,研究程序公正和刑罚效果的关系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经历认为是公正的惩罚和认为是公正的惩罚程序 ,将会对刑罚和适用刑罚的程序产生认同感 ,从而产生刑罚的威慑和改造效果 ,这将减少未来的犯罪 ;经历认为是不公正的惩罚和认为是不公正的惩罚程序 ,有可能导致对廉耻的淡漠、无知和对刑事法律甚至对法律整体的傲慢 ,这些将增加未来的犯罪 ;而在刑罚威慑、改造的效果和对抗法律的效果相抵消时 ,刑罚惩罚和未来的犯罪无关。因此 ,应以人性恶为理论基础重新构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42.
司法鉴定基本理论之再检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汪建成  吴江 《法学论坛》2002,17(5):84-92
司法鉴定应当具有主体特殊性、对象专门性、启动被动性和结果科学性四个基本特征 ,为此 ,建立鉴定人资格确认和审查制度十分必要 ;限定鉴定对象的范围也应成为鉴定制度的要素。强调鉴定程序启动的被动性有利于保持鉴定的中立性 ,并划清鉴定权和司法权的界限 ;强调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则有利于确定鉴定的效力制度。  相似文献   
43.
当前,刑诉法学界正在开展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问题的讨论,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笔者仅就收容审查的出路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以期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4.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并成为我国当代司法实践中一个重要课题.但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司法制度还不完善,各地发展仍很不均衡.苏州市金阊区人民检察院在自身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积极探索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托管合作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料会效果.以下诜取宴践探索和学者评价部分内容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45.
苏州市金阊区社区托管合作制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并成为我国当代司法实践中一个重要课题。但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司法制度还不完善,各地发展仍很不均衡。苏州市金阊区人民检察院在自身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积极探索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托管合作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以下选取实践探索和学者评价部分内容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46.
首先,我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对《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创刊20年暨出版100期表示祝贺。借此机会,特别感谢《学报》为学术界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47.
检察职能与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察机关内设机构的设置与检察职能密切相关,检察机关现行内设机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对检察职能的认识不够清晰。欲实现检察机关内设机构的优化整合,应当在对检察职能进行多元化解读的基础上,准确厘清各项检察职能的界限,并以此作为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的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48.
在新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的修改过程中,监视居住制度在许多方面都有了重大变革,但其规定仍有可进一步商榷、不清晰之处。应坚持司法完善,将不清晰的制度构建解释清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地点可以由司法行政部门建立集中的监视居住宾馆,监视居住再次向逮捕转化应按照不同情形、不同诉讼阶段采取不同的态度,而且在电子监控、侦查期间通信监控中应注意保障公民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49.
专家证人模式与司法鉴定模式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建成 《证据科学》2010,18(1):17-28
专家证人模式与司法鉴定模式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解决专门性事实问题上两种不同的模式。两者在法律文化基础、有关专家的诉讼地位和资格、程序启动、质证、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然而,由于两种模式都存在其固有的缺陷,近年来各国都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出现了相互融合和借鉴的趋势。  相似文献   
50.
“证据法的基础理论”笔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 0 4年 8月 2 8日— 2 9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刑事法学重点学科组在京郊召开了“刑事法前沿问题暨证据法的基础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单位的 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重点围绕着王敏远研究员在《公法》第四卷上发表的《一个谬误、两句废话、三种学说———对案件事实及证据的哲学、历史学分析》一文展开了对事实、证据、证明标准、客观真实、法律真实、证明方法等问题的探讨。我们约请其中的几位专家提供了笔谈稿 ,作为研讨会的部分成果呈现在这里 ,希望以此深化对证据法基础理论问题的讨论 ,并促进证据法学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