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297篇
  免费   859篇
  国内免费   147篇
各国政治   1002篇
工人农民   682篇
世界政治   282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775篇
法律   18273篇
中国共产党   14930篇
中国政治   27049篇
政治理论   5334篇
综合类   9437篇
  2024年   162篇
  2023年   903篇
  2022年   809篇
  2021年   1271篇
  2020年   1837篇
  2019年   813篇
  2018年   415篇
  2017年   806篇
  2016年   1449篇
  2015年   3274篇
  2014年   8181篇
  2013年   6291篇
  2012年   7005篇
  2011年   7107篇
  2010年   6289篇
  2009年   5760篇
  2008年   6638篇
  2007年   4759篇
  2006年   5028篇
  2005年   3545篇
  2004年   2751篇
  2003年   2086篇
  2002年   2176篇
  2001年   1874篇
  2000年   1293篇
  1999年   280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1.
92.
中国传统治理模式中的"人治"、"礼治"、"法治",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占据的主导地位不同,对传统社会产生的影响各有差异。现代中国法治建设是对未来的探索,应基于中国的本土资源和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治理模式的分析和价值挖掘,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有着重大意义。存续两千多年的"礼治",久经王朝更迭而不衰,其人本主义思想和追求和谐价值的理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治"与传统法治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有一定的警示和启发,权力的监督和制度设计之本土化亦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93.
王亚 《今日浙江》2021,(2):46-47
文化,化人于无形,润心于无声一步一景,法治文化阵地为之江大地妆点浓浓法治韵味;一-笔一画,法治文创作品为传统文化增添法治新意;一歌一舞,多元法治宣传形式营造缤纷法治氛围……“七五”普法以来,随着法治浙江建设的不断深入,法治文化以更多的形式浸润到浙江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化为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展现出广泛影响力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94.
赋值是智能政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赋值研究是智能政治学的重要分析方法。人工智能赋值国家治理,从分析视角来看,表现为人工智能科学、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形态和人工智能体对国家治理的多重赋值和多源性影响作用。从分析维度来讲,表现为人工智能从赋益、赋义、赋能、赋权、赋则和赋责等多维度影响作用或赋值国家治理,甚至推动国家治理从"人工智能+国家治理"的形式赋值质变为"人机智能治理"的实质赋值。选择"赋值"术语工具、赋值理论和赋值分析方法,以分析研究人工智能影响作用国家治理,将有助于探明人工智能赋值国家治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从而推动智能政治学以及国家智能治理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95.
96.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法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科学性奠基于马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并且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法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法学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法律的阶级性并始终秉承服务于人民的阶级立场,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判断标准。马克思主义法学不是教条,而是高度包容和开放,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开放性和中国化,使得马克思主义法学对中国法治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批判力、回应力和引导力,理论更具生命力和科学性。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指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合理吸纳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97.
马贵翔  林婧 《河北法学》2020,38(1):57-67
刑事被害人当事人化的实质是犯罪损害追诉方式的公私合一,该制度设计混淆了公益和私益两种不同性质的诉讼,导致两种权益保护相互冲突进而对刑事司法结果公正造成负面影响。公私分离是刑事被害人去当事人化的当然制度选择,其立法对策主要包括在刑事立法中确立被害人为特殊诉讼参与人、废除被害人在刑事审判中就定罪量刑发表意见的权利、废止被害人刑事自诉权和切断其引起刑事二审、再审的程序路径。同时需要完善相关配套举措,如允许被害人对其物质和精神损害单独提起民事诉讼、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等。  相似文献   
9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世界主要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都越来越重视应急准备工作,注意加强风险评估与沟通,积极推进"专业化"能力建设,构建标准、规范的应急管理体系,以应对重大风险的挑战。  相似文献   
99.
又到一年“两会季”。然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的两会未能如期而至。尽管如此,却丝毫未能阻挡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热情和智慧。3月20日,十三届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座谈会。270多位政协委员通过移动履职平台围绕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防范公共卫生风险,以宣传教育、法治保障、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等方面建言咨政。由于具有“天然优势”,律师委员的发言和意见成了这次座谈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