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40篇
各国政治   24篇
工人农民   19篇
世界政治   120篇
外交国际关系   46篇
法律   610篇
中国共产党   1321篇
中国政治   1435篇
政治理论   862篇
综合类   1079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393篇
  2022年   209篇
  2021年   266篇
  2020年   355篇
  2019年   267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448篇
  2013年   348篇
  2012年   369篇
  2011年   375篇
  2010年   322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新中国邓小平时期的生态文明理路主要表现为:随着工业文明迅猛发展与生态环境日趋退化的事实展露,中国人懂得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反馈对立质底。它具体表现为:在生产方式上,工业文明的经济系统对资源环境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文明所需的生态系统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特别是自我更新能力的有限性的矛盾;在消费方式上,工业文明必需的"过度消费"模式与生态文明倡导的"适度消费"模式的对立;在文化价值观上,工业文明将"贪欲"视为社会创新与进步的动源(动力之源与动向之源)的观念与生态文明控制"贪欲"以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平衡的物质变換关系"的见解的矛盾。邓小平对此采取的对策是:在承认工业文明市场经济的前提下,综合、平衡与协调中国发展所需的各种目标,在此基础上采取尽可能向生态文明倾斜的对策。邓小平的决策是实事求是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不容否定的境遇中,他只能否定那种永不知足地追求物质财富而必然引发生态危机的现代化,代之以"兼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这使得他能在利用"资本逻辑"的同时限制"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文明作用。然而,毋庸讳言的是,仅仅限制"资本逻辑"并不能完全实现生态文明。因为既然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具有反馈对立的质底,那么"资本逻辑"对生态的破坏作用也就是本根性的。仅仅限制"资本逻辑"只能降低其破坏程度,而要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破坏,就得最终超越"资本逻辑"。依据这种视角,新中国邓小平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只能算是"过渡性"、"中介性"的生态文明理路,它有待于接踵而至的"可持续发展观"来超越并发展。  相似文献   
92.
"电子形式主义"的本质就是披着"智能马甲"的形式主义,是传统形式主义凭借政务电子化、管理信息化之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的异化衍生.通过分析新时代"电子形式主义"在行为动因、行为维度和行为机制上的基本逻辑,指出其存在电子政务科技趋异化、干部政绩观念畸形化、行政资源使用低效化和以人为本理念薄弱化等消极影响.同时,提出通过人机与人本同举,夯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务观,强调显功与潜功并重,树立以实干为导向的政绩观,实现刚性与柔性共济,完善电子政务监管体制机制,坚持智能与效能齐抓,实现电子政务持续健康发展,有效防治"电子形式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93.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抵御西方文化渗透、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在社会矛盾凸显期增强改革共识、整合民众社会意识的必然要求。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理论解读的抽象性、社会精英行为的失范性、西方社会思潮的复杂性和公民理性思维的缺失性导致大众化过程中核心性与大众化相互矛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应从扩大其与民众利益的契合点、注重价值引领的形象塑造、正确对待西方社会思潮、培育公民理性精神四个维度进行。  相似文献   
94.
书荐     
李三旗 《当代贵州》2013,(29):60-60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摘录:随着改革走向深入,反腐也正进入攻坚阶段。沿着“从严治党”的政治逻辑,保持“生死存亡”的忧患,明确“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这应该是我们党反腐倡廉的主轴。  相似文献   
95.
意识形态作为"感情、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在本质上内涵的信仰的价值属性与信仰功能也决定了意识形态成为信仰的可能。而每个社会个体生成意识形态信仰需要经历逻辑上的转向,即从"他律"阶段到"自律"阶段,最后实现"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统一"。在这一逻辑转向过程中,需要从意识形态客体即内容和形式上实现变革,意识形态信仰主体也要具备感情上的自觉,并在实践活动当中最终生成信仰。  相似文献   
96.
《学理论》2015,(13)
马克思从"哲学"转向"实证科学"贯穿着一条内在逻辑:自身世界观思想未成型之前,以他人的哲学原则为前提来研究现实问题;随着对现实问题尤其是对政治和经济问题的研究,他发现哲学原则的荒谬和无用,就离开"哲学的基地",转向"实证科学"研究。在马克思的"实证科学"中,"实证"强调研究"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基于实证研究历史而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就是"实证科学"。实证研究的思维方式的确立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97.
黄博  朱然 《理论导刊》2015,(2):71-74
我国的乡村治理状况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而且维系着国家经济与政治的整体发展,创新乡村治理体制对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在回顾历史与分析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合治"体制的学理构想并展望了此体制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98.
习近平党建思想内涵丰富,逻辑脉络清晰,蕴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高度的责任意识、自觉的公仆意识。这些思想呈现出独具魅力的伦理特质,展示了厚重的民族情怀与宽广的世界视野的跨界交汇,体现了形象的话语表达与深邃的理性思维的情理合一,凸显了鲜明的时代气息与沧桑的历史意识的时空切换。并从伦理视角勾勒出"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着力于执政伦理理念凝练与制度伦理承载的同构同化,侧重于政治生态净化与社会风气重构的互促互动,落位于党性价值导引与人民福祉诉求的共融共汇。  相似文献   
99.
马克思不是一个"反生态学者"。马克思在现代生态危机问题上具有深刻的思想洞见,认为"感性活动"是检视现代生态危机的存在论根据,生态危机和人际危机之间存在彼此内在的勾连,资本逻辑是导致现代生态危机的深层根由,共产主义是化解现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阐发马克思的生态危机思想,有助于澄清在生态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误解和责难,为我们深入把握生态问题提供了全新的存在论境域,为审视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社会学批判视野,为诊治现代生态危机提供了切实的路径,为建设绿色中国梦提供了深刻的思想观照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00.
在构建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过程中,离不开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服务机构等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通过应用系统演绎归纳的方法,对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运行机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析。从组织子系统、知识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等角度分析了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子系统内在逻辑;从分解定位、超循环角度描绘了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运行规则。同时,探索出三种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系统演进模式,即"1+n"模式、"n+n"模式以及"n+∞"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