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法律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混合STR分型的解释及分析一直是国际上法医物证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随着DNA检验技术的发展,案件中检出的混合STR分型呈现出模板量降低以及混合组分数增加的趋势,其解释变得愈加复杂,传统的人工分析方法已难以满足现实要求。近几年国外基于统计算法模型的自动化软件解析方法渐趋成为混合STR分型分析的主要方法。本文综述了混合STR分型分析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人工为主的定性分析方法以及基于统计模型的基因型概率分析方法;讨论了混合STR分型分析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文聚焦腐败这一重要晚期尸体现象,以期找到更客观的晚期尸体现象关键事件或特征节点,为准确评估尸体腐败程度、进而推断死亡时间(PMI)提供有力依据。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晚期尸体现象进行观测,对尸体腐败过程中肠道和尸坑土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以及尸坑土理化性质的检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尸体腐败过程中腹腔自然破裂这一关键事件发生的时刻前后变化。结果 研究发现尸体腹腔自然破裂前后,腐败现象和相关微生物菌群结构以及环境理化性质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且可观测性强,可以通过法医学观察、生物学和理化相关检测手段准确判断。本研究将这一关键事件发生时刻命名为“破溃点”。结论 本文认为“破溃点”可以作为法医实践中尸体腐败程度评估的重要节点,也可以作为基于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等表征构建PMI推断模型时的分界点,分段构建模型以提升PMI推断模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国内刑事技术领域涉及木材DNA种属鉴定的方法尚属空白。在盗砍盗伐、非法走私、假冒仿造木材类案件中,常因木材种类无法判定造成案件无法侦办和诉讼。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又称沉香,为桃金娘目(Myrtales)瑞香科(Thymelaeaceae)沉香属(Aquilaria),是木材市场炙手可热的木材种类。近几年,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1-2]技术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4.
在性侵案件中,精阴混合斑检材是常见且具有重要证据价值的物证,如何从中分离出嫌疑人精子细胞并检出其STR分型,是破案的关键,更是法医DNA实验室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实验室主流应用的差异裂解法以及基于此原理的改良方法,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微流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混合斑中精子细胞的分离带来了新思路,基于不同原理并不断演进的微流控芯片被研制出来以尝试解决此难题。本文从研究和应用进展角度对机械操控法、流体动力和捏流分选融合法、声波差异提取法、介电泳法、SLeX糖芯片法等5种用于精阴混合斑分离的不同类型微流控芯片进行了概述与简要比较。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推出具有体积小、速度快、效果稳定等优点,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级法医DNA实验室进行案件混合斑分离的芯片将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京族和汉族共158名健康无关个体18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进行调查,采用QIAampDNA Blood Midi试剂盒提取DNA,用TyperTM15plus试剂盒进行PCR扩增和检测,结果在18个STR基因座共检出350个等位基因和875种基因型,其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所调查的广西京族和汉族人群18个STR基因座均具有较好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6.
罂粟作为鸦片及海洛因的毒品原植物,在非法种植与运输案件物证检测中,其物种鉴定一直是案件侦破和定性的关键。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有关罂粟遗传分子标记研究的现状,针对鸦片罂粟SSR及SNP标记缺乏这一难题,阐述了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应用于罂粟标记开发的可能和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钝性抵抗伤与命案现场分析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为法医学现场分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50例存在钝性抵抗伤的已破命案进行统计,分析钝性抵抗伤分布、数量、强弱程度等与涉案人的性别、年龄、致死部位、作案工具、作案动机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1)手部钝性抵抗伤出现次数最多;(2)前臂与手部钝性抵抗伤存在正相关性,与大腿呈负相关;(3)锤类、棍棒类作案,手部、前臂钝性抵抗伤数量最高;徒手杀人案件,大腿钝性抵抗伤明显增高;(4)案犯为未成年人、老年人时,强抵抗出现的比例增高;(5)大腿钝性抵抗伤多出现在谋性案件;(6)涉案人关系不显著影响钝性抵抗伤的强弱。结论 致伤工具、作案动机能够影响钝性抵抗伤出现的部位及数量;钝性抵抗伤程度强指向案犯可能为未成年、老年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