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90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66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5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奇伟 《法学》2022,(4):88-101
雇员告发雇主的违法行为在行政法领域属于被鼓励的行为,但是在刑法领域则可能因为符合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构成要件而入罪,由此导致了法秩序的冲突。积极入罪的立场,不但抵触了法秩序统一性原则的要求,而且在法政策层面也不具有妥当性。通过对“商业秘密”概念进行实质解释以限制处罚范围的冲突化解路径,在体系层面和具体问题处理层面都不具有妥当性。应当在违法性评价层面,通过类推适用紧急避险的方式,化解前述评价冲突。其中,在法益均衡性的判断上,举报人所欲实现的利益原则上优先于企业的商业秘密。但是,为了避免举报人滥用权利,应当将企业合规程序同紧急避险的补充性要件相结合,通过在企业内部设立具有独立权限的合规官,来有效限制举报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2.
规划建设城市园林绿地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城市、规划城市过程中,最伟大的发现、最重要的进步。城市是人类的聚集地。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是城市诸要素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城市绿地的比例与优劣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在我国方兴未艾,导致城市园林建设“如火如荼”,进入“巅峰”。园林学科,特别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从过去不太令人注意,一下子走到了前台,走向时尚。“园林”这个词每天见于报端,使用率之高前所未有。大规模的城…  相似文献   
3.
张望 《国际安全研究》2021,39(2):86-106
日本的对华外交深受国际体系和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影响。由于中美两个大国在全球层面的战略竞争加剧,以2017年为分水岭,第二次安倍内阁领导下的日本的整体对华外交政策经历了从"战略制衡"向"战术避险"方向的转变。在2017年以前,日本为了联美对华实施"战略制衡",在外交方面,以"印太战略"孤立中国;在安全方面,加强岛屿防卫能力和强化日美同盟;在经济方面,大力支持"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对"一带一路"倡议持冷淡态度。在2017年以后,在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大的情况下,安倍领导下的日本对华实施"战术避险"。在外交方面,加强印太战略的开放性、领导人互访和对华自制;在安全方面,继续强化国防上的内部制衡;在经济方面,有条件地认同"一带一路"倡议并对华展开第三方市场合作。展望未来,令和时代的日本将是一个拥有部分战略自主的中等强国,在日美同盟框架下维持与中国有距离的交往,力图在瞬息万变的国际政治角力中实现日本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不作为与紧急避险的若干辨析——从一起怠于救人案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防队员怠于救助困于大火中的小孩致使小孩丧生.对于消防大队和消防队员是否应该承担责任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消防队员的行为违反刑法中关于紧急避险的规定,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从行政不作为的角度客观评价消防大队和消防队员的行为.正确予以认定的前提是准确界定不作为与紧急避险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国有关紧急避险中法益权衡的刑事立法有不同规定,刑法理论上对紧急避险的本质也有不同认识。在紧急避险侵害相等法益时,只有承认其合法性才有利于刑法保护法益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驾驶员作为特殊义务主体,应尽到谨慎、安全驾驶义务以应对、避免在道路行驶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导致他人人身、财产重大损害的情形。从招致危险的行为与避险行为的因果关系看,如果未尽到特殊义务,不应认定为紧急避险。  相似文献   
7.
紧急避险这一法律观念的产生和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折射出立法者对刑法理性与正义的追求以及对人性弱点的宽容。然而这种关于合法权益之间冲突和选择的制度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和不成熟。本文着重由一个案例引发对紧急避险的时间要件、如何理解险情的紧急性以及生命对生命的避险等问题的思考并做出浅析。  相似文献   
8.
全国人大常委会新近修改通过的《安全生产法》增加了以人为本这一关键词,使该法更趋严谨与科学。但同时该法原有的一些不足没有得以纠正。用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来衡量,在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下,法律应当向工会赋权,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毕竟这是紧急情况下,拯救职工生命的不二选择,也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戴盈盈 《人民司法》2012,(8):97-100
【裁判要旨】在机动车刹车失灵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乘客跳车自救属于紧急避险行为范畴,由此产生的损害由险情引发人即驾驶员承担责任。乘客跳车后其身份即发生变化,已由"车内人员"转化为"车外人员",属于交强险赔付对象。  相似文献   
10.
李志军 《南风窗》2012,(18):73-73
有一个故事讲三个人比赛跑步。第一个人跑得最快,到一沼泽地时不想绕路而走入沼泽,虽很艰险,左跨右跳也能找出一段路来,科好景不长,不小心一脚踏进烂泥里,沉了下去。第二个人到沼泽地时看到脚印,便想,随人沼泽有危险,但一定是已经有人过去了,于是赶紧走过去,最后也沉入烂泥。最后一个人来到沼泽地,看着脚印心想,如果我跟随前人的脚印,即使安全穿过沼泽,可能也无法获得好成绩,干脆找一条安全的路,绕道虽远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