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改革者与"抱瓮老人" 这是王安石和晏殊的诗.他们两人在唱和中,都用了汉阴老人抱瓮的故事.故事出《庄子·天地篇》.先不妨将它简介一下.孔子的学生子贡,又名赐,路过汉阴,见一种菜老人,由隧道入井抱着罈子提水灌园."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对老人说:有一种吸水机械,一天可浇菜畦百来条,老人家想不想用它呢?老人问:那机械怎么样?子贡于是把桔槔,也叫"吊杠"这吸水工具的制作、性能,一一作了介绍.老人听了,整时板起面孔冷笑地对子贡说:"有机事者必有机心,道之  相似文献   

2.
佐人 《现代领导》2007,(3):39-39
《庄子》里有位“抱瓮老人”,这老头每天“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可谓劳累至极,功效极低;可他习以为常.惯而安之.虽苦而不知其苦。当别人告诉他有种叫桔槔的汲水工具.可以省力高效时,这老头居然生气了,不仅不听劝告,反而说什么:“有了机械.必有机巧之事;有机巧之事,必有机巧之心;有机巧之心,人心就不纯了。我知道有这种机械,是以为可耻才不用的。”这位“抱瓮老人”把别人发明的机械取水法视为异端,习惯于抱瓮而不愿变革,这老脑袋保守如斯.不亦悲乎?  相似文献   

3.
正天刚亮,70多岁的宁惠芬就扛起扫帚出门了。多年如一日,她和村中老人组成了"老人清洁队",义务为村里的公共场所保洁。在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像宁惠芬一样经常"收拾"村庄的老人有30多个。他们主动"承包"了村道、广场、公厕等村中公共场所的清洁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以前人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如今这种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如果不宣传,恐怕酒再好也怕巷子深。本篇媒体热点,我们先从"子贡赎人"的故事开始。"子贡赎人"说的是,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  相似文献   

5.
夫子何贵     
近来读《论语》,有一段印象颇深。 太宰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学生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回答道:“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听说后却不以为然。他回答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贼,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6.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以"德"来蓄养之,但"道"和"德"的生成和畜养也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而且事物又都遵循着"反者道之动"的规律,都要回归于"道",万物的这一过程就是"法自然"。但老子的聪明之处是,他又用"知常曰明"来弥补其循环论的不足,"常"就是规律,并认为"知和"与"复命"就是"常"。所以应该遵循的规律也就是要懂得和谐与回归自然,这就是老子中所包含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7.
<正>缘起对"中国式过马路"的讨论,最早始于2012年的10月,一位网民在微博上将长期以来"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现象,总结为"中国式过马路"。微博同时还配发了一张行人过马路的照片:过马路的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还有卖水果的三轮车等。  相似文献   

8.
近读新党章,细细体会,有颇多感悟。诚信诚信是什么?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说话算数,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两千多年前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就强调"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不仅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也是一个社会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道德基石。诚信对普通公民来讲,是一种道德诉求,但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则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格。党员干部在群众的心目中是社会公德的示范者和实践者,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有责任通过自身的模范行动去践行诚信原则,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取得广大群众的信任。  相似文献   

9.
政绩本来是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反映。但是,也有少数领导干部陷入了“政绩误区”,如有的脱离实际,违背经济规律,乱铺摊子,搞“泡沫政绩”;有的信奉“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那一套,玩数字游戏、文字游戏;有的投机取巧,什么工作容易出“政绩”,就干什么。要走出这些误区就必须创新干部政绩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子贡视执玉"的故事《左传》上讲,春秋时期,制国的国君益来拜访鲁国国君来。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场,看到他们宾主相见的行礼过程。那天,邻国国君益高高地举着作为礼品的宝玉,他的仪态居高临下,骄傲得很,有失为君的道理。鲁国国君来接受礼品,过于谦恭,自卑自残,不像...  相似文献   

11.
正来宾市兴宾区福利院护理部主任韦金玉个头不高,身体不壮,却能抱起1.8米的老人,为他们擦身、换药。看着她楼上楼下忙个不停,记者被她小小身躯散发的大能量折服。三年前,韦金玉从百色市中医院辞职回到家乡来宾,应聘成为兴宾区福利院的一名护理员。福利院有不少高龄老人已经瘫痪,换药洗澡都要抱出抱进,多数护理员不大乐意照顾他们。但是韦金玉不嫌弃,抱  相似文献   

12.
<正>干部"天花板"成为2009年党建十大热词之一,引发广泛讨论。在当今官场当中,一些人为了突破仕途"天花板",常常不真抓实干,而总是想到投机取巧,运用一些华而不实的招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人的具体表现各有特点,可以称之为"四客"干部:"跳客"、"秀客"、"谈客"和"看客"。  相似文献   

13.
覃显杰 《当代广西》2014,(23):45-45
正一个媳妇伺候好一个家婆不容易,伺候两个更难,伺候三个则是难上加难,但这难上加难的事她却做到了。她就是曾被评为"广西十大孝心人物"的凤山县乔音乡额里村党支部副书记黄秀萍。黄秀萍今年43岁,1989年与丈夫罗永芳结婚时,就有人悄悄地问她:"这家有三个老人,你受得了吗?"黄秀萍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能伺候好三个老人!"黄秀萍说到做到。这个特殊家庭的三位老人,都是苦命的寡妇:家婆陈美云,今年73岁,35岁那年就死了丈夫;太婆廖妈宝贵,今年98岁,21岁时丈夫就撒手人寰,当时她已有身孕,而  相似文献   

14.
韦元培 《当代广西》2010,(10):44-44
<正>4月18日,龙继龄来到深山瑶寨看望她88岁的瑶家"母亲"赵福英,将水果、猪肉和100元塞到老人手上,甜甜地说:"契妈,我来看望您了。"老人咧开嘴笑道:"好,好,都三个月没见你了,只管寄钱来,做梦都想见我契女哟!"孙子孙媳围上来了,曾孙儿女围上来了,大家围在老人周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和吕正操两位将军都是辽宁海城人。前一时期,这两位有着特殊关系的世纪老人在美国会面时,回首往事,不甚感慨。张学良告诉吕正操:“我现在有些迷信,迷信上帝。”吕正操对张学良说:“我也迷信。迷信老百姓。”张学良沉吟良久.感叹道:“得民者昌。”  相似文献   

16.
庄子以"道生万物"为逻辑起点,将"物"定义为由"道"而生的万物,万物之于"道"均为统一的"存在"或曰"有",故万物等齐,无所谓贵贱。物之贵贱不过是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凭借其自主能动性垄断评判资格,并依据一定衡量标准对分以高下的对立概念附着其身的万物做出的主观判断。而在庄子看来,这种贵贱之判既不合理,也不可能。庄子之"物无贵贱"思想使平等关系在"物"的最大范围内得以确立,破除人类中心格局之余,为个人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困境提供了一种相对主义视角;但相对主义的认识方式却使其陷入了怀疑主义,并最终走向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7.
纵观从古至今的《老子》研究史,对老子的"道"理解,似乎总与"有"、"无"二字密切相关,然而研究者们在"道"同"有"和"无"的关系问题上,一直未能达成共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他们的论述中,这些概念的内涵各不相同,然而在没有自觉到这一点的情况下,这些概念的抽象性就实现为对这些概念理解的随意性,这已经从根本上与研究者们想要理解原文或者相互理解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从文本本身来看,在《道德经》当中甚至并不存在作为独立哲学概念的"有"和"无","道"与"有"和"无"的关系更是无从谈起,而通过对作为哲学概念的"有"、"无"的理解来达至甚至代替对"道"的理解的作法尤其值得商榷。我们有必要以批判的态度看待现有的老子研究,以期在契合文本的前提下探寻接近真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无私无畏",这曾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其实,事情的因果联系并不那么简单,无私未必就可无畏。不久前因惊动中央、震撼全国的湖南嘉木拆迁事件而受到撤职处分的主要责任人、原嘉禾县县委书记周余武,对此便有切肤之痛!他在反省书中忏悔道:原以为领导干部无私就能无畏,只要做到不贪不占,为党为国做事,方法简单一点没关系,其实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反思"嘉禾事件",我的一个教训便是无私也要有"畏",对待党纪国法要有"畏",对待群众的监督、组织的监督和舆论的监督要有"畏",对待人民群众维护自己利益的决心要有"畏"。周余武其人为官究竟如何?在嘉禾的百姓群众以及周余武的上级、同事和属下官员中他都不乏较好的"口碑"。周在嘉禾任县委书记仅两年零13天时间,  相似文献   

19.
《:论语·公冶长》中的“性与天道”问题,由于子贡的“不可得而闻”,而成为千古聚讼的问题。在玄学视野中,何晏把“性”与“天道”解释成“自然天性”“,天之自然之道”,在“自然者,道也”的道家思想的判断框架中,使道家形而上学与儒家礼乐教化结合起来,实现儒道会通。在理学视野中,朱熹用一个“天理”,去贯通“性”与“天道”两个思想维度,把孔子的思想纳入理学范畴之内。而清代的刘宝楠则以经史证经,把《易》与“性与天道”结合起来,以《易》解“性与天道”。  相似文献   

20.
正《容斋随笔》中有诗云"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绕洗遍千江水,难似当初不污时"。《菜根谭》亦曰:"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第一次"既是"缺口",也是"关口",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一"表面上看是最小的数字,实际上是最大的数字,因为它是量变之始,质变之源。第一道防线被冲破了,往往会一发而不可收。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