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3):279-284
合成卡西酮类新型毒品是精神活性物质中的一种,通常以"浴盐"、"植物肥料"等名义售卖,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滥用趋势,在欧美国家尤为严重。该类物质是一种与苯丙胺类物质结构类似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主要作用于中枢单胺类转运体,产生与可卡因或甲基苯丙胺相似的药理作用。合成卡西酮类物质以卡西酮为原型进行设计,其衍生物众多且更新速度快,极大的影响社会稳定和人类健康。合成卡西酮类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在阐明其脑内作用机制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础上,采用如颅内自我刺激、条件性位置偏爱、药物辨别、自身给药及行为敏化等行为学实验精准地评估各种衍生物的成瘾性,判断其滥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甲卡西酮类策划药物是近年出现的新型毒品,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滥用趋势。在介绍甲卡西酮类策划毒品的结构、性质及作用的基础上,对于其滥用现状、危害性和检测方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建立复杂生物检材中痕量甲卡西酮类策划毒品的高灵敏检测方法有所助益,对研究甲卡西酮类毒品的毒性作用、体内代谢过程及戒断机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4-甲基乙卡西酮(4-Methylethcathinone,4-MEC)是一种近年来在英、美、澳等国家较为流行的新兴的合成类兴奋剂,属于合成卡西酮类物质,是管制精神药物卡西酮(cathinone)和甲卡西酮的衍生物,化学名:1-(4-甲基苯基)-2-乙基氨基-1-丙酮(2-(ethylamino)-1-(4-tolyl) propan-1-one),分子式:C12H17NO,分子量:191.27.4-甲基乙卡西酮与4-甲基甲卡西酮(4-Methylmethcathinone,4-MMC)结构类似,结构式见图1,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和其他的卡西酮类化合物共同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毒品案件样本进行N-甲基-3,4-亚甲二氧基卡西酮(bk-MDMA)确证检验.方法 采用阴离子检测、颜色反应、气质联用(GC/MS)、核磁共振(NMR)、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对毒品案件中白色晶体样本进行剖析确证.结果 快速筛查结果提示样本为具有亚甲二氧基结构的仲胺物质的盐酸盐,经GC/MS、NMR、FTIR检验,确证样本为bk-MDMA,系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maine,MDMA)的卡西酮类似物.结论 采用本文所用方法可以对毒品案件样本中N-甲基-3,4-亚甲二氧基卡西酮成分进行确证,该药具有滥用的可能性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政法学刊》2015,(5):5-12
新型合成毒品滥用人群主要为"high"妹群体、无业者群体、边境农民、长途运输司机、出租车司机、赌博者、超长时间在网吧玩游戏者等,少部分公务员、公司职员、个体户及演艺圈人员等,青少年群体。新型合成毒品滥用因素为境外毒源的侵袭、滥用群体对新型合成毒品认识的误区、社会压力过大等。在治理新型合成毒品对策方面,通过调查与分析提出:一是树立滥用人群分类预防的理念。二是以宣传与解释滥用群体对新型合成毒品认识的几个误区为重点,大力加强新型合成毒品预防宣传教育。三是不断提升发现收戒新型合成毒品滥用人员的能力,依法严厉打击新型合成毒品违法犯罪,加强对新型合成毒品问题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6.
赵璐  张红波 《政府法制》2013,(22):49-49
一、概述 甲卡西酮于1928年首次合成.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甲卡西酮列为Ⅰ类精神药品管理.研究表明,该物质能导致急性健康问题和毒品依赖,过量易造成不可逆的永久脑部损伤甚至死亡.甲卡西酮对使用者有较为明显的药理学和毒理学作用,可对人体健康产生较为严重的伤害.甲卡西酮可引起幻觉、鼻出血、鼻灼伤、恶心、呕吐和血液循环问题,出现皮疹、焦虑、偏执狂、痉挛和妄想.其他副作用还包括注意力差,短期记忆不足,心率增加,心跳异常,抑郁,出汗增加,瞳孔散大,无法正常张开嘴巴和磨牙.英国国家成瘾中心调查资料显示,在甲卡西酮使用者中,51%自述头疼,43%出现心悸,27%出现恶心,15%有寒冷或手指发绀症状.该物质能导致急性健康问题和毒品依赖,甚至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7.
毒品及毒品鉴定(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 常见毒品概述  鸦片类毒品、苯丙胺类毒品、可卡因类毒品、大麻类毒品、常见致幻剂等常见毒品的来源、特性及滥用情况如下分述。2.1 鸦片类毒品目前,鸦片类物质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天然、半合成和全合成3大类。天然鸦片类又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2种。外源性物质包括鸦片、吗啡和可待因等;内源性物质包括天然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脑中的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在人体中起着镇痛和调节多种生理代谢的作用。半合成代表物是海洛因,全合成代表物是杜冷丁、美沙酮、镇通新等。2.1.1 鸦片、吗啡及海洛因 鸦片类毒品主要来源于原生植物——罂粟。罂…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测定血液样品中12种卡西酮类毒品的在线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 血液样品用乙腈沉淀蛋白,经离心、稀释、过滤后上样,采用PLRP-S在线固相萃取柱(2.1mm×12.5mm,15~20μm)富集纯化,Poroshell 120 EC-C18色谱柱(3.0mm×150mm,2.7μm)进行分离,在线固相萃取柱以乙腈-5%(体积分数)甲醇作为流动相进行流速1.0 mL/min的梯度洗脱,色谱柱以5 mmol/L乙酸铵缓冲液[含0.1%(体积分数)甲酸]-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流速0.4m L/min的梯度洗脱。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测定。结果 12种卡西酮类毒品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方法检出限为0.1~0.5ng/mL,定量限为0.3~1.5ng/mL。12种卡西酮类毒品在3个不同质量浓度条件下的回收率为70.9%~108%,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1.5%~8.9%、5.1%~44.5%(n=6)。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样品需求量少、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可用于血液样品中卡西酮类毒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苯丙胺类兴奋剂的β酮(bK)策划药相继在许多国家的毒品市场中出现,由于该类物质潜在的依赖性和已经导致的死亡事件,许多国家已经将其列为管制的物质。本文介绍了通过GC/MS和LC/MS方法对苯丙胺类兴奋剂的衍生物4-甲基甲卡西酮、bk-MDMA、bk-MBDB和bk-MDEA检测的相关研究结果,以说明其主要代谢途径。以期为临床医学、法庭毒理学以及禁毒机构监控该类物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吗啡类毒品是我国滥用人数较多,也是危害性较大的毒品品种。与传统的人体体液检材(血液、尿液、唾液等)相比,毛发检材以其易获得性、易保存、易重复取样、长时间的检测窗口等优势逐渐应用于司法鉴定、毒驾检测、临床毒物分析等领域。本文整理归纳了近十年来(2007年~2017年)发表的测定人毛发中吗啡类毒品滥用物质相关文献,并从毛发样品的前处理方法、毛发样品的色谱检测方法、受试者毛发样本检测、毛发检测结果与毒品滥用关系判断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际禁毒形势日趋严峻,2021年UNODC年终报告显示十年来甲基苯丙胺、大麻、可卡因等传统毒品贩运量持续上升,新精神活性物质(NPS)层出不穷,毒品及其前体、代谢物已成为一组新污染物,随着制造、贩运中的倾倒和吸毒者滥用广泛存在于水体、大气、污泥和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危害人类和动物安全。环境中的毒品检测数据可以客观、实时、准确和有效地反应当地毒品使用情况,掌握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监测毒情发展态势并合理评估毒品滥用趋势,通过综合全面的数据分析协助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目前污水监测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毒情监测的重要手段,通过污水检验可以合理评估某地毒品消耗量,同时通过污水管网溯源技术可以有效缩小制毒窝点地域排查范围,做到精准打击。而大气和污泥以及土壤中的毒品检测在国外部分国家和城市已有开展,但并未作为一项长期监测手段。通过多种方式对环境中的毒品进行长期监控,不仅有利于更新地区的毒情状况,而且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毒品使用变化趋势并发现新的滥用毒品。对于未来更精准监控和打击毒品犯罪提供数据支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包含污水、大气、污泥在内的不同环境基质中,毒品等相关化合物检测的方法和研究进展,包括...  相似文献   

12.
恰特草是常见的毒品原植物之一,国内常出现在走私案件中。其主要精神活性成分为卡西酮和去甲伪麻黄碱,由于实验材料的特殊性,国内对于恰特草中化学成分及其代谢途径、检测方式研究不足,且存在干燥恰特草中只含痕量或不含卡西酮的论断。国外研究则较为充分,提出恰特草中的苯烷胺类生物碱的含量在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以及植株的不同部位均存在差异,指出精神活性成分在恰特草植株和人体中的主要代谢途径;通过植株干燥实验证明,无论以何种方式干燥的恰特草均能利用气相色谱及其他色谱联用技术检测出卡西酮、去甲麻黄碱和去甲伪麻黄碱成分。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对恰特草中精神活性成分的相关研究,为恰特草的检材送检和理化检验提供参考,并提出以下推论:案件中获得的恰特草中卡西酮的分解更多发生在新鲜恰特草的保存阶段而不是干燥阶段;干燥恰特草中的卡西酮应以非游离的状态稳定存在;可能存在其他成分直接或间接增强了恰特草的精神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型迷奸药γ-羟基丁酸(GHB)及相关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γ-羟基丁酸及相关物质的滥用日渐流行,同时由于其强烈的镇静及健忘效果常被用作迷奸药。在人体内γ-羟基丁酸的天然存在和摄入后的迅速消除,使得体内γ-羟基丁酸及相关物质的检测和浓度评价变得困难。本文就γ-羟基丁酸及相关物质的理化性质、合成、滥用、内源性产生、药理学、药效学、中毒与死亡、临床应用、在DFSA案件中的使用、检测方法等诸多问题作一综述,以期为法医毒物分析等相关领域的实际检案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指出了娱乐歌舞场所青少年使用毒品造成的相关危害;其次,分析了导致欧盟国家娱乐歌舞场所青少年毒品滥用的成因;最后,简要介绍欧盟国家在预防和减少娱乐歌舞场所青少年毒品滥用,以及降低毒品滥用导致的相关危害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挥发性有机溶剂滥用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黎华 《法制与社会》2011,(33):211-212
挥发性有机溶剂是使用后给人带来欣快感,长期使用会使人形成依赖性,类似于毒品对人体作用的物质.很多国家都存在滥用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情况.为预防挥发性有机溶剂被当成毒品替代物进行滥用,本文介绍了挥发性有机溶剂滥用的历史及现状,研究了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成瘾性、人体的作用及危害,提出了预防挥发性有机溶剂滥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徐静  周晓莉  张浩  邓冲  张岩  李桢 《法医学杂志》2009,25(4):282-285
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是21世纪最广泛滥用的毒品.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的中毒机理、精神依赖性、耐药性以及治疗药物的研发是当前研究的热点.MA中毒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MA相关问题的基础.MA动物模型建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以后MA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本文结合国内外关于MA中毒动物的文献资料,通过对MA急性、亚急性以及慢性中毒动物模型研究的论述.对造模原理、造模方法 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建立以动物为主体的MA中毒模型来进行相关实验研究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正毒品滥用是全球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也是法医毒物学领域所面临的新挑战。毒品是国际禁毒公约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的统称,其管制的品种与范围根据不同时代和地区而定。通常认为,第一代毒品主要是指海洛因以及阿片类物质,第二代毒品则以甲基苯丙胺等为代表,而第三代毒品即新精神活性物质(newpsychoactive substance,NPS)。  相似文献   

18.
毕颖茜 《法制与社会》2013,(16):259-261
就欧盟国家娱乐歌舞场所青年人毒品滥用问题:本文首先指出了娱乐歌舞场所使用毒品造成的相关危害;随后通过介绍欧盟国家在预防和减少娱乐歌舞场所毒品滥用,以及降低毒品滥用导致的相关危害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立法,政策调控,及环境控制等,以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能够对我国在应对该类问题方面有所启示和借鉴,从而进一步探寻较为合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云南新型毒品滥用群体相关指标及分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中国禁毒白皮书》指出:“在我国,滥用冰毒,氯胺酮,摇头丸等新型毒品人数不断增多,已形成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交叉滥用的局面”。在云南,新型毒品滥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女性新型毒品滥用者所占比例总体上呈逐年增长趋势。2、滥用新型毒品的“25岁现象”突出。3、新型毒品滥用者多为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口。4、新型毒品已渗入白领精英阶层并逐步蔓延开来。5、新型毒品滥用群体分为三类;“high”妹群体,公司职员、个体、运输工人、商人、教师类群体,无业者群体。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新型合成大麻素已成为毒品检测报告中最常见的新精神活性物质之一[1],有研究表明其毒性远大于四氢大麻酚,滥用会导致心肌梗死、中风、急性肾损伤、癫痫及各种并发症[2-5],生产者和使用者为了回避法律管控是合成大麻素种类不断出新的重要原因[6, 7]。本案例中检出的合成大麻素N-(1-氨甲酰基-2,2-二甲基丙基)-1-丁基吲唑-3-甲酰胺(ADB-BUTINACA)是一种大麻受体的完全激动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