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清朝末年,图们江对岸的大量朝鲜移民流入中国东部边境地区,对我国东北边疆形势产生重大影响。清政府为了应对越界跨国移民的局面,对东北边疆的封禁政策进行了调整,逐渐松弛了封禁政策,由被动封禁逐渐转向主动开放,并通过“通商局”、“越垦局”、“抚垦局”等边疆民治机关的设置,加强了对移民的管理,促进了东北地区特别是延边等东部边疆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正> 朝鲜民族是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土著民族之一,源于朝鲜半岛。从19世纪中叶开始,朝鲜半岛的朝鲜人陆续向中国、原苏联、日本等周边国家大量迁移,逐渐成为遍布整个东北亚的伟大民族。据初步统计,目前在东北亚地区的朝鲜族约有6870万人,占东北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叶,中俄两个相邻的封建大国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19世纪下半叶,俄国掀起了两次侵华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叶,俄国利用英法发动鸦片战争之机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边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第二次是19世纪末,俄国推行"和平征服"中国的策略,诱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获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使东北成了俄国独占的势力范围。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皇政府与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正确的决定未能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4.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周边地区状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那加人是中国周边民族,其聚居地区与中国西南边疆相邻,人口300余万。大多数那加人分布在印度,也有一部分那加人生活在缅甸。印度的那加人主要聚居在那加兰邦。从19世纪中期开始,绝大多数印度那加人的宗教信仰从泛灵论改为了基督教。印度那加人的改宗是由多种条件共同促成的,对其群体认同和国家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宗教因素与印度东北边疆那加兰邦的局势发展关系密切,并对中国的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当前,那加传统宗教文化的重新定位及其向基督教的渗入、基督教群体的分裂与冲突、印度教的渗透是宗教因素对印度东北边疆那加兰邦治理产生影响的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大批朝鲜人移居中国东北。表面上看,政治强制曾是导致朝鲜人移居中国东北的突出原因,但总体来看,朝鲜和中国东北分别具有的推力和拉力因素,亦即经济因素所造成的生存压力和需求,在朝鲜人大量移居中国东北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此外,铁路的铺设亦恰逢其时地便利了朝鲜人向中国东北地区的流入与散布。本文还尝试将朝鲜人移民中国东北的原因同近代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现象做一简单的比较,进而折射其移民模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东北虎属世界濒危珍稀物种之一 ,为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省、吉林省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以草食性动物鹿、狍等为食。野生东北虎 3~ 4岁性成熟 ,多在冬季发情交配 ,妊娠期 10 3~ 10 6d ,每胎产 1~ 5仔。目前 ,野生东北虎十分稀少 ,已达濒危状态。为有效地保护东北虎 ,我国各动物园均加强了东北虎的移地保护工作 ,相继开展了东北虎的繁殖和人工育幼研究。1 发病情况2 0 0 3年 6月 ,西宁市连续降雨 ,气温偏低。西宁市动物园 1只 11岁的东北虎出现发热、流鼻涕、咳嗽等症状 ,动物园兽医诊断为感冒 ,先后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一1984年11月开始的新喀里多尼亚(下简称新喀岛)危机和1985年7月发生的“彩虹勇士”号沉船事件使法国的内政、外交陷入困境。巴黎为南太平洋上的独立浪潮和反核运动所困扰,太平洋对巴黎来说不再“太平”了。(一)巴黎首先面临着来自南太平洋的独立浪潮的冲击新喀岛危机实质上是岛上美拉尼西亚人(即卡纳克人)和喀勒多什人(即法斟移民后裔)在独立问题上严重对立、直至发生流  相似文献   

8.
近代百余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大量朝鲜人移居中国东北,逐步形成朝鲜族聚居区域与民族群体,为开拓东北边疆经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朝鲜移民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方面继承和发展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受到其他民族与国家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相似文献   

9.
释舟然 《新青年》2008,(6):44-45
近来,无数人因为一张小小的华南虎照片在网络上大打"口水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有一位身材娇小的中国女人,正在广袤荒凉的南非大草原上为中国华南虎的野化而倾尽全力.  相似文献   

10.
9世纪末10世纪初,契丹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横跨东北亚和内陆亚洲的庞大帝国——辽帝国。作为由游牧民族建立起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辽帝国探索出了一套以“因俗而治”和“一国二元”体制为制度框架的国家政治和以农耕与游牧并重的国家安全思想。为了构建以辽帝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辽帝国实行和战并用,以儒家德治思想为对外安全的指导思想,构建多层次的羁縻、封贡、宗藩体系以拱卫辽帝国的安全发展,不仅确立了对宋朝的外交优势,且先后使东亚的高丽和西夏以及内陆亚洲的高昌回鹘、喀拉汗王朝、花剌子模等向其朝贡,建立以辽帝国为中心的宗藩体系。故辽之所以“雄长二百年”,皆因虽尚武,但注重儒家德治教化,处“四战之地”而能应对得宜。为了维护西北边疆安全和保障从内陆亚洲到东亚丝绸之路的畅通,辽帝国对漠北蒙古高原进行军事征伐,征抚并用,在镇州设立西北路招讨司,设立一系列边防城池,以建立边疆安全的防御体系,并采用屯田和移民实边等方式展开对漠北蒙古和西北边疆的经略,从而建立了西北边疆安全防御体系,保障了从漠北蒙古到西域乃至欧洲的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东北地区水草丰沛,森林茂密,沼泽遍地。生息繁衍于此的东北先民,或渔猎,或游牧,或农耕。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中期实行招垦政策以来,东北地区的荒田、草地、山林、沼泽,均得到了大面积的农业开发,造成农田系统对草地系统、森林系统、沼泽系统不断包抄与逐渐挤压,深刻影响了东北地区的作物布局与耕地制度。受此影响,东北地区种植业系统功能日益强化,而畜牧业系统、林业系统以及渔猎系统功能呈日渐式微趋势,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以及放垦政策的大力推行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12.
清代前期,广西与越南之间的边境贸易作为双方交流的一种手段,随着清王朝实现对广西地区的有效管辖而逐步展开,而清统治者为稳固统治,安辑边疆亦加强了对双方边境贸易的管理及控制。本文主要从清前期统治者对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所持的态度、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清前期统治者管理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的思路及原则。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海洋史上的两次发展机遇与丧失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元时期和明末清初,是中国海洋发展史上的两次发展机遇,但分别被明清政府所扼杀。东南沿海商民的海外开拓,在极端专制的明清政府看来,是游离于朝廷控制的不安定因素,必须予以打击。郑和则是实施明初海外政策的执行者,其结果是中国背向海洋,毁灭了宋元时期中国走向海洋大国的机遇。郑芝龙海商集团的崛起是中国海洋发展史上的第二次机遇。但满清入主中原后,建立同样的极端专制统治,基本上继承明代的内外政策,葬送了明末清初中国海洋发展的第二次机遇。在明清数百年东南沿海商民面向海洋和朝廷背向海洋的抗争中,强大的中央政权都是最后的胜利者。  相似文献   

14.
随着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沙俄的移民和侵略,清政府逐步解除了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开始招民垦荒,以图巩固边防。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也把侵略的触角伸向这一地区。尤其是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沙俄和日本分别将"北满"、"南满"划为各自的势力范围,以铁路为依托,逐步实行殖民统治。沙俄和日本的入侵使得清政府感到自己在东北的统治受到严重的威胁,为维持在东北的统治,进一步把东北的荒地全体开放。总体来看,这一时期清政府在东北地区招民垦荒政策的实施与日俄长期争夺东北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边境口岸体系的建设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地处中国与东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前沿,其边境口岸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东北地区的口岸具有层次类型多样、历史沿续持久、运输类型众多的特点。近年来,口岸体系初步形成,体系整体功能有所提高。但也存在受资金、气候、地区形势制约等多种问题。  相似文献   

16.
清代中朝关系中的司法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慧娟 《东北亚论坛》2006,15(1):125-129
清代中朝关系中法律案件的终审判决权掌握在清帝手中。清帝在处理朝鲜人触犯中国利益的案件时,审理程序和定罪标准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总体趋势是使朝鲜在司法制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内地人”触犯朝鲜利益者,清帝的处罚标准和朝鲜人基本相同。受中朝宗藩关系的影响,两国间司法制度的特点,一方面向着法律的公平、公正化方向迈进,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清帝个人的感情色彩,使法律缺乏长效机制,致使个别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福建人移民海峡殖民地的历史颇早。海峡殖民地是清代尤其晚清福建人移民马来亚的集中地。在海峡殖民地各华人方言群中,除了1911年马六甲海南人比福建人略多之外,福建人所占的比重都是最大的。按人数看,19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福建人在马来亚各邦和各殖民地的福建人中占绝对多数。19世纪末20世纪初,福建人的儿童移民数远超过其他方言群及国籍的儿童移民,从厦门港出发移民槟榔屿和新加坡的福建人绝大多数是男性移民。1893年清朝廷正式废除海禁政策对福建人经厦门港移民海峡殖民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推进东北振兴的新形势下,东北地区应把县域经济发展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东北地区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内部差距较大,依据类型可划分为农业型、加工型、林矿型、边境口岸型、旅游型和经贸型。通过对东北地区各种类型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征与问题的研究,提出今后的发展重点,为合理选择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