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荀子身处百家争鸣的战国末期,另辟蹊径地提出"性恶论",并以"性伪"来表述其所推崇成圣的发展范型,"化性起伪"的思想鲜明地阐述了人性矫正的方式,是在荀子思想研究中不可避开的重要内容。文章从荀子"性恶"之说探究荀子"化性起伪"的他律与自决这两种路径,使人注重现实选择以促进道德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论语>、<中庸>、<荀子>为基本文献考察孔子、荀子的政治思想,认为二者的政治思想中有一个中心范畴,即"礼",而"礼"在理想层面能够造就一种和谐的政治秩序.但孔子、荀子的达致和谐之法有所不同,前者注重个体修身,后者注重制度规范,但从根本而言,两种路径都是"人治",即都主张以为政者为原点推动理想政治秩序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冯兵 《长江论坛》2008,(2):83-88
性恶论是荀子思想的理论根基,源于孔子对人性的潜在看法。“义”是荀子思想体系里至高无上的道德意识形态。荀子充分肯定了“利”以及人的“欲利之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客观合理性。他认为义与利总体上呈一种相克相生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的伦理规定为: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关于形成正确义利观的途径,荀子提出“学”、“行”、“积”、“尽”四途,并强调了精神激励和礼、法于此的强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载论学思想探微李彦明张载(公元1020-1077)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其论学思想蕴涵丰富,既承接了孔子、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传统,又不乏其真知灼见,可谓建树颇多。本文拟对张载关于人何以须学的人性根源,教育的主要原则、基本方法、基...  相似文献   

5.
张云英 《湖湘论坛》2003,16(1):75-76
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但也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主张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荀子的德治思想 ,在儒家的治国理想由德治走向法治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美利 《传承》2008,(2):48-49
从孔子、孟子以及荀子的"天人观"出发,详尽阐释了他们的"天人合一"思想。联系现实的生态危机,结合当下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肖艳丽 《前沿》2014,(13):67-69
乐在先秦时期不仅是艺术与教育的问题之一,更是政治与人性的问题之一。先秦的乐论之所以具有重要的地位,正是与其所体现出来的对于人性、人的修养、国家政治有关。乐官及其乐官体系就充分地表明了其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充分地体现了先秦乐论的主要思想,也与儒家治理国家、社会与个人修养的诉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从孔子、孟子以及荀子的"天人观"出发,详尽阐释了他们的"天人合一"思想.联系现实的生态危机,结合当下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孟子和荀子俱为孔门后学,且以祖述孔子为己任,却提出了“性善论”与“性恶论”两种相反的人性论。孟子侧重对孔子“仁”的阐发,认为人具有“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善端,故性善。荀子侧重对孔子“礼”的阐发,主张将人性注解为人的自然属性,主性恶。“性恶论”与“性善论”虽有对立之势,却在历史情势演进和学术思想进度中呈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赵黎黎  李永鑫 《传承》2007,(7):85-86
汉代董仲舒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性有善恶"的人性观是对先秦时期人性论成果的批判和继承,提出人性包括善质和恶质两个方面,对人性要进行扬善抑恶。人性观决定着一个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性有善恶"的人性观的很多内容都符合当代管理的需求,对当代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汤勤 《人民论坛》2010,(12):184-185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荀子和韩非为代表的先秦诸子一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发展和总结了关注现世、肯定人在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及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他们的思想中又难以避免地掺杂着神化思维的成分。"事在人为"与"秉承天命"两种对立的思想观念共存于他们的思想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主要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代表。研究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沿革,而且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伦理思想,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孔子的伦理思想孔子是先秦儒家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理论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里的“性”,就是指人性。他认为,不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不差上下,由于后天的…  相似文献   

13.
周晓韡 《传承》2008,(10):90-91
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这也是后人对荀子批评最多的地方,到底荀子的人之性乃恶,其真实含义是什么,他的论断有何合理之处。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又有何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相似文献   

14.
萧斌 《学习与实践》2015,(2):130-140
孔子是开拓中国人文精神世界的至圣先师。孔子仙逝后,"儒分为八"。先秦儒家分化的实质,总的作用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促进了中国古代"人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荀子在弃"宗本社会"之旧、图"利本社会"之新的价值观指引下,大无畏地对诸子之学进行批判、吸收,形成了"广识精虑、兼收并蓄"的荀学特色。荀子以"性为恶、礼为伪"的学术之刀解剖社会,开创儒法合壁的政治秩序新说。通过对战国文化的整合,荀子在学术上回应了时代急切要求创新的意识形态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5.
管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先秦儒家代表孔子、孟子和荀子都对他有不同看法,孔子认为他"如其仁"而又非其无礼,孟子对他不屑一顾而又不得不承认其经世之才,荀子认为管子是贤者良臣而又称其为"野人",这既反映了儒家的基本立场,又显示了三人学术的差异,同时也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管子的形象和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这也是后人对荀子批评最多的地方,到底荀子的人之性乃恶,其真实含义是什么,他的论断有何合理之处.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又有何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荀子和韩非为代表的先秦诸子一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发展和总结了关注现世、肯定人在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及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他们的思想中又难以避免地掺杂着神化思维的成分。"事在人为"与"秉承天命"两种对立的思想观念共存于他们的思想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大议题之一,对这一议题的讨论影响着儒家理论思想风貌的变化,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观点的对立更加丰富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内涵。秦汉以后,由于政治因素的介入,孔孟思想逐渐成为主流,而荀子的思想日趋边缘。今天人们再来看这个问题,无论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已经变得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都秉持着人们后天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性这一观点,这对身处物质时代的人们才是最有教育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义分则和--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儒家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子"礼之用,和为贵"、荀子"义分则和"思想为文本根据,指出儒家关于"和"与"礼"的关系是,"和是礼中所有",是"礼"作为等级制度的内在结构性功能;荀子用"分"与"和"表述"礼"与"和"的关系,则从制度伦理的层面上回答了社会怎样才能实现和谐,进而提出了"义分则和"思想,即合宜的制度安排是达至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儒家智慧,具有达古通今的普遍意义,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当确立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20.
易强 《求索》2012,(11):136-138
儒家的人格思想是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优秀的儒家大师的不断努力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儒家所推崇的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古代中华民族心目中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和向往的人格典范。其中"圣人"人格是孔子设定的最高做人典范,但它只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是难以实现的理想人格;而孔子提倡的"君子"人格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另一种理想人格。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是独一无二的。今天探讨儒家人格思想,对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