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南亚华商在东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中国具有同文同种的优势,具备了在东盟和中国两地投资创业的成功经验,因而东南亚华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中独具优势,参与积极性也更高。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深入,东南亚华商在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尤其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这将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全面友好关系,同时也为海外华侨华人自身提供更为有利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东盟是东南亚最具影响力的区域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与泛北部湾合作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次区域合作的典范,有着中国与东盟关系“两翼”的美称。它们在具备相似点的同时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通过对比有益于二者相互借鉴和完善自身,在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全面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方芸 《东南亚》2003,(3):18-24
云南省是中国唯一一个与东盟国家老挝接壤的省份 ,老挝是云南省实施走出去战略、面向东南亚发展的重要通道和主要目标国之一 ,云南省与老挝经济关系的发展及云南开拓老挝市场的成效 ,不仅关系着云南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成败 ,也直接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本文将在总结和分析云南省与老挝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探讨云南省发展与老挝经济关系、开拓老挝市场的意义、分析其中的重点、难点、切入点 ,根据云南省与老挝的实际 ,并结合国际乃至地区形势的发展提出云南省开拓老挝市场的具体措施。一、云南与老挝经济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建设中国南宁-新加坡旅游通道,不仅有助于中国与东盟旅游业的合作与发展,而且对维护中国与东盟国家长期和平发展,促进沿途各国各民族繁荣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广西和东南亚各国山水相连,文化相似,旅游资源丰富,各方以大通道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开辟旅游精品路线,强化保障措施,可使其成为东亚旅游经济增长带。  相似文献   

5.
来自中国与东盟的恐怖分子正在出现合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借道东南亚前往中东的中国偷渡者数量在增加,二是少数中国籍极端分子与东盟国家的恐怖组织共同在东南亚地区从事暴力活动。恐怖活动的新特征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安全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求双方重视反恐问题在地区安全对话中的紧迫性,加大政治关注与物质投入,采取更有效的反恐合作措施,推动相关机制构建。  相似文献   

6.
自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以后,中国不仅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经济上对东盟国家特别是对受危机影响较为严重的泰国、印尼等国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而且始终坚持承诺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因此深受东盟国家的欢迎和赞赏,东盟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金融危机对东盟与中国经贸关系的影响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与新加坡、印尼等更多的东盟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也进一步发展。实际上,东盟已成为继日本、美国和欧盟之后的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但是,1997年…  相似文献   

7.
受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等问题的牵制,美国对东南亚地区事务无暇过多顾及。虽然美国通过反恐加强了与一些东盟国家的合作,但在东南亚的影响却在削弱。然而,2009年以来,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外交动作,高调重返东南亚。美国此举对今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会带来多大影响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8.
我所贺圣达研究员的专著《东南亚文化发展史》,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1996年6月出版.这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东南亚文化史专著.这部著作较为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从原始社会到1945年东南亚文化的发展、演变和各个时期东南亚各个文化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宗教、思想、文化、艺术等精神文化的发展,探讨了东南亚文化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展示了东南亚文化的风貌和特点.全书分为:导论关于东南亚文化史的几个问题,第一篇,东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是全球自然灾害最频繁、损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尽管东盟国家在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和能力准备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但防灾减灾能力严重不足仍然是本地区非传统安全领域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作为亚洲的大国,中国已经在东盟地区的国际减灾合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应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合作渠道和合作方式,建立起更为紧密而有效的全方位国际减灾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程,中国与东盟各国税制的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重复征税、有害税收竞争以及国际偷避税等税收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中的突出障碍。因此,对中国与东盟各国税收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是了解和认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税制、促进各国税制完善与优化的客观需要,是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做好税收协调,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深入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为东南亚地区一体化发展和东盟扩大创造了条件。随着伊斯兰复兴运动近年在马来西亚和文莱的深化,这两国出于宗教情感而持反以亲阿的态度,并将其变为东盟意志,无视东盟大多数成员为非伊斯兰国家且与以色列合作良好的事实。这既体现了冷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展现实在东南亚的投影,又体现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宗教转向”和东盟国家在伊斯兰问题上的分歧公开化。以色列实际上已成为东盟伊斯兰与非伊斯兰成员国之间的宗教“柏林墙”。欧盟模式应是东盟可资借鉴的方向,东盟制度建设乃至维系存在的基础在于:一是加强东盟制度民主建设,二是东盟机构的“去宗教化”。马来西亚和文莱可以通过伊斯兰会议组织等国际宗教组织发出其宗教诉求,但东盟绝非在宗教上的合适平台。  相似文献   

12.
魏炜 《南洋问题研究》2012,(4):10-17,54
柬埔寨问题是东盟做为外交共同体出现于国际社会的关键,展示了东盟及其成员国为地区事务所做的共同努力,新加坡表现尤其活跃,在协调东盟内部分歧、促进柬埔寨抗越力量的联合、促使问题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柬埔寨问题的出现为新加坡提供了参与地区事务的契机,改变了其地区形象,增强了其对地区合作的信心。柬埔寨问题是新加坡地区外交的重要转机。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地区是中国的周边地区,中国一贯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关系,本文从博士论文和学术专著层面出发,分析和论述了中国大陆学者对东南亚(东盟)区域合作的研究状况和不足,认为:1,从研究领域看,中国大陆学者对东南亚(东盟)合作的研究主要是注重经济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中国与东南亚(东盟)的经济合作;但是,对于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缺乏,特别是缺乏对东南亚合作的深入研究;2,从研究单位来看,云南省和北京市是中国大陆研究东南亚(东盟)合作的中心;3,从时间来看,中国大陆学者对东南亚(东盟)合作研究的兴趣逐年增加,特别是2003年之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进入新世纪,在中国政府鼓励并积极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利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迅速发展,东南亚逐步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重点地区。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行业、投资形式都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中国对东盟投资在东盟吸引外资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小,但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与中国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从南海争端方国家、非南海争端方国家、东盟3个层次分析了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对于南海争端方国家,重点分析了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南海政策;对非南海争端方国家重点分析了新加坡和泰国的南海政策;对于东盟的南海政策,本文指出协调成员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发表联合声明表达对南海问题的立场,直接就南海问题与中国进行对话,通过东盟地区论坛讨论南海问题构成了东盟对南海问题施加影响的主要方式。在对策思考方面,本文指出中国未来的南海政策应该侧重以下几点:继续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作为解决南海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双边协商”的具体策略,力避南海问题的国际化;保持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沟通,确保东盟不致形成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不利的一致立场;在南海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和海洋安全维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缅甸油气领域正处于开发活跃期,但油气产量不均衡,油少气多。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曾长期是缅甸油气开发的先锋和主力,然而,本世纪以来,东盟及缅甸周边国家石油企业跃升为缅甸油气开发的新主力军。2010年缅甸开启民主进程,西方企业投资缅甸油气领域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但难以改变现有的外资参与结构。  相似文献   

17.
传媒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外交结下了不解之缘。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立准确的信息来源渠道,畅通信息流动机制,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相互了解,推动双方关系不断积卡反发展,进而全面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中国传媒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10月分别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提出的战略构想,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构建更加开放、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的战略愿景。本文认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迫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尽快形成共同发展理念,增进政治互信,构建面向未来的发展愿景,制定发展议程,实施联合行动方案,促进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