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作家刘醒龙的小说《天行者》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力作,展示了我国乡村教育和民办教师的现状。作家在现实主义的叙事中植入了象征手法,起到了诗化小说的意境和语言的作用,有助于小说的主题提升和人物刻画。  相似文献   

2.
韩晔 《中国保安》2012,(17):52-52
《Pride and Prejudice》中文译为《傲慢与偏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这本书,书中的情节深深吸引了我。《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作品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相似文献   

3.
《爱,友谊,追求,爱情,婚姻》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她独具匠心的叙事技巧受到了文学评论家的广泛关注。从多元叙事的视角来看,该小说中采用了叙事聚焦的策略,在零聚焦叙述、内聚焦叙述和外聚焦叙述中灵活转变,又将三种叙事聚焦有机结合,互为辅助和补充,深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心理活动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将小说的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小说的主题"爱,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也得到了深刻的阐释,为读者奉献了一场精美的文学盛宴。  相似文献   

4.
马丽娟 《前沿》2013,(6):143-144
简·奥斯丁是18到19世纪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的《傲慢与偏见》作为一部以描写日常平凡生活为素材,以爱情与婚姻作为探讨对象的浪漫主义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傲慢与偏见》通过对四个婚姻关系的具体描述,阐述了简·奥斯丁本人的婚姻观点,这种观点乃是凡是建立在只有爱情或只有财产的基础上的婚姻是得不到幸福的,只有爱情与财产融合起来才能组成一个美好的婚姻。作者这种反映当时英国社会择偶标准的婚姻价值观,在今天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和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岳丽 《前沿》2012,(7):199-200
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一部受现代主义影响的独树一帜的实验性小说。一方面,该小说沿袭了19世纪成长体小说的传统,高度关注了青年人成长与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它突破了成长体小说的叙述模式,丰富了文本的主题内容,削弱了作者的叙述权威。小说中,乔伊斯深刻地展现了青年艺术家迪达勒斯.斯蒂芬挣脱社会制度和叙事模式束缚的心路历程,刻画了他挑战民族、教会、家庭和语言权威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6.
刘璐 《理论月刊》2012,(3):88-91
作为史学性理论小说的典型代表,安伯托·埃柯的《傅科摆》通过对所描写的事件进行符号化水平上的处理,展现了文本和历史被结构的过程.在这部小说中,埃柯运用了多种实验性的手法,巧妙地运用构架和构架断裂来显示后现代矛盾,借此将历史的呈现力问题摆在读者面前.本文分析了作为符号化世界的《傅科摆》小说文本,试图探讨埃柯解构历史叙事的神圣化、揭秘历史与书写间的关系问题,以此了解埃柯本人的文学、历史观.  相似文献   

7.
罗勋章 《湖北社会科学》2006,11(11):132-134
沈从文在小说文体上的突出贡献是在其描写故乡湘西的作品中,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叙事方式,即注重细节的真实生动,通过大量风俗场景的描写,使小说中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描写(即人物活动的背景)成为可以与人物活动等量齐现的叙述手段,进而通过情节叙事的突转,完成了人物的背景化,创造了深具中国文化意味的小说叙述方法,在20世纪西方小说形式在中国大量的复制与繁衍中,卓然特立,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8.
张洁 《前沿》2012,(20):129-130
本文通过使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主位系统理论分析奥斯汀的作品《傲慢与偏见》中柯林斯的话语,诠释出主位结构体现了语篇功能、主位结构和语境的双向预测以及主位结构可以指导读者剖析柯林斯这个人物的心理.  相似文献   

9.
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后,在文言小说创作中形成“摹蒲”趋尚,名之为藻绘小说,然对藻绘小说的艺术个性及借鉴意义未得深究.从以蒲松龄为代表的思想“有意”与艺术“有意”,探讨了藻绘小说在小说叙述观念、风格上与“他类”文言小说的本质区别,以及在小说语言、情节、人物等如何运用小说的技巧及经验原型,突破文言的容受性,使文言小说成为一个具有组织性的架构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小说的起源,一般认为与神话、史传、诸子散文(主要是《孟子》、《韩非子》)有关,很少提及《论语》。其实《论语》与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论语》对于小说的影响,不仅在于思想、内容,而且在于艺术形式与文体特征。一 人物形象《论语》虽然是一部记言的散文集,但是它也塑造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首先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环境氛围等细节的叙述、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言为心声”,语言反映人物的思想。《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它记言记事,通过人物语言尤其是对话展现…  相似文献   

11.
论哥特式艺术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哥特式小说以其独特的神秘恐怖在18世纪中后期风行一时,对19至20世纪欧美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典巨著《呼啸山庄》在主题、叙事手法、环境和人物形象刻画、超自然描写等方面广泛地运用了哥特式艺术手法,从而使这朵世界文坛的奇葩展现出一种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尚继武 《前沿》2008,(1):225-228
反讽是小说艺术中常见的叙事修辞辞格泛。《聊斋志异》中的反讽叙事,机制灵活,方式多样,中的“孤愤之情”抒写得更加深沉厚重。明清之际以《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使用最为广丰富了文言小说的叙事功能,使蒲松龄寄寓在作品  相似文献   

13.
曹淑萍 《求索》2011,(7):221-222,25
作为现代主义小说开拓者,詹姆斯小说在语言、文体、叙述策略上都有重大创新。语言结构句式冗长,盘根错节、结构繁复、大量使用圆周句和悬念式结构,且欲言又止、用语典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现代小说艺术的认识。他把小说作为一门艺术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大量的实验,建立了一整套从创作到批评的小说理论体系。涉及小说与现实的关系、小说创作、小说的功能、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小说的叙事手法等众多领域。  相似文献   

14.
冯永朝 《前沿》2009,(6):181-183
“新写实小说”是新时期小说创作的重要潮流之一,它的“新”主要是在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比照中凸现出来的。在取材上,传统现实主义注重写重大事件,塑造英雄人物。而新写实小说注重写凡常生活,刻画平凡人物;在叙述态度、结构方式上,前者注重主观情感介入,采用的是全知全能的情节结构方式,追求情节的戏剧化,后者则主张主观情感的逃避,采取了生活流式的结构方式,追求情节的生活化;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前者的作者凌驾于众人之上,充当读者的导师,后者则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两者是平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于杰 《求索》2013,(10):173-175
辛格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犹太作家之一,他擅长使用独特的叙事策略来彰显作品的主题意义。他的小说《旅游巴士》的叙事策略,就独创性地采用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和由此带来的不可靠叙述,让读者和“我”一起感同身受,聆听各个人物的倾诉,共同思索事情背后的真相,最大程度地调动了读者的文本参与意识,从而凸现了小说所蕴含的主题意义:现代世界充满了未知的神秘因素,犹太人始终摆脱不了逃离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燕丹子》与《荆轲传》均为我国古代早期相对成熟的叙事文。尽管二者的题材相同 ,但它们的叙事视角、主题和结构有很大差异 ,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文体意识。《燕丹子》的叙事视角为个性视角 ,目的在于叙述太子丹复仇这一历史事件 ,叙事呈“线状结构”;《荆轲传》采用历史视角 ,主要为荆轲这一英雄人物立传。其叙事建构以荆轲为叙事中心 ,向四周辐射出去。后代文人以司马迁的叙事艺术为圭臬 ,同时继承《燕丹子》采摭异闻 ,虚构故事的传统 ,对后世杂传小说等叙事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红字》的矛盾艺术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纳桑尼尔·霍桑的《红字》自一百多年前问世以来一直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吸引着读者和评论家。矛盾是《红字》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作者创造了许多前后矛盾的意象,从而使《红字》充满了多意性。正是矛盾手法的运用,才更有效和更具美学深度地展示了《红字》的主题,进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所生活的社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李萌萌 《前沿》2012,(8):170-171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它记叙了一位普通女性的平凡生活经历。《简·爱》至今仍在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也是许多初涉英国文坛的读者们必读的第一本书。《简·爱》历经一个多世纪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为什么会有着如此的艺术魅力,其奥秘究竟何在?  相似文献   

19.
马识途 《求索》2011,(8):223-224
中产阶级是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兴阶级,他们既是维多利亚社会的主要群体,也是维多利亚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出生于中产家庭的英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特罗洛普在其成名作《巴彻斯特养老院》中用其犀利的笔锋深刻地挖掘了当时中产阶级的道德现实和文化域度,展现了特罗洛普对中产阶级自身在那个社会的何去何从给予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对人类生命本体的深层思索。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     
正诺贝尔奖得主是山东高密人,他的小说,他所讲的故事,所叙述的场景、人物、细节,也大都是来自高密的原料,但莫言并没有停留于记录和复现他故乡的民俗事象,而是经过巧妙的审美取舍和艺术关照而幻化为艺术品的。那么莫言如何处理民俗事象,使其有机融入"高密东北乡"艺术王国中,服务于其"人的小说"的创作意图的呢?年轻学者于红珍博士的《莫言小说中的民俗叙事》论文针对民俗事象的文学性转化这一问题,运用叙事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来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