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母惩戒权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身体上或精神上予以痛苦,使其改过迁善为目的的权利。父母惩戒权须在必要的范围内来行使。一方面,在社会相当性范围内的父母惩戒权的行使即使造成危害后果的发生,其仍能成就刑法上的正当化事由,不构成犯罪;另一方面,父母超出必要范围对未成年子女滥用惩戒权,造成危害后果的发生,其行为可构成犯罪。但基于刑法谦抑性价值,在权衡父母滥用惩戒权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应慎之又慎,以避免对未成年人造成更深的伤害。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凸显家庭问题是对其影响的重要因素。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了家庭和监护人的责任,但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中,家庭预防始终是一块"短板"。应强化对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监督、惩戒,对其教育应制度化、规范化,促进未成年人监护人认真履行职责,更好地发挥家庭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中的积极作用。这是社会各个方面形成整体合力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聚众斗殴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进一步加剧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从天津市东丽区未成年人聚众斗殴犯罪案件来看,其主要特点体现为:参与斗殴人数较多,斗殴规模呈扩大化趋势;持械斗殴案件较多,暴力程度加重;涉案者大多为男性;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占有相当比例;涉案者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其高发的原因在于涉案未成年人自身不求上进;是非观念淡薄,从众心理严重;不良文化影响;家庭监护和学校监管缺失。加强未成年人群体犯罪的预防应着力于加强家庭的监护、教育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完善教育机制,加强未成年人的监管;检察机关应主动作为,帮助引导青少年预防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4.
王萍 《桂海论丛》2021,37(2):102-107
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将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文章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总体思路着眼,归纳总结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亮点,如进一步强化了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教育职责,建立了家校合作机制,重新定义了严重不良行为,明确了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实施主体,明确了专门学校及专门教育的地位并对专门学校的入学程序进行完善,对严重不良行为进行分级矫治教育并增加了专门矫治教育,与其他相关法律充分衔接促进了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一些思路,以期为今后更好地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公立高校及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惩戒权,以及如何行使惩戒权,界限如何界定,社会各界一直议论纷纷。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结构具有双层次性的特点,五年制生源大部为未成年,三年制生源已成年,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惩戒权问题上更显其复杂性。我国教育行政法治建设起步较晚,现行教育行政法律规范尚存在立法目的不够明确、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法律位阶效力较低、现有规范抽象概括、不具有可操作性等诸多问题。如何规范和利用教师的惩戒权,使惩戒成为塑造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教育手段,已成为各级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因素导致其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构筑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立体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构筑一道心理“防火墙”;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完成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强化刑罚效能,遏制侥幸心理的萌生;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实行个体矫治,正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控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能更好地满足未成年人保护的需要,有利于增强这部法律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为解决新形势下未成年人保护存在的问题提供法治保障。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故意犯罪较多、犯罪呈现出团伙化特征、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再犯率较高、罪犯的文化程度偏低等。未成年人犯罪既有个人和家庭原因,也有学校和社会原因。为实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预防,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成长,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的主要内容,有必要开展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增强自觉预防犯罪的意识和能力;优化家庭教育,营造积极、健康、愉快的家庭氛围;注重学校教育,实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预防;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8.
警察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应当行使裁量权,即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对部分未成年犯罪者进行训诫,同时作出不立案决定.这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体现了对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是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的表现,是针对未成年人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而采取的合理措施,对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以及帮助他们回归社会有积极意义.当然,在肯定这种裁量权的同时,需要制订相关的规则对其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暴力化、恶性化、团伙化、低龄化、成人化和智能化的特点。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有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不良影响和矫正制度的不健全,因此,需要重视早期教育,优化家庭教育,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家庭防线;重视和改善学校教育,巩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学校防线;官方和社区共同营造社会防线;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矫正制度。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逐渐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日前,东台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到学校、社区、法院调研,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作一些分析,并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一、重视家庭教育,筑牢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庭是未成年人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教师和引路人,对孩子的性格、品德、身心健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家庭和父母必须对子女负责,肩负起维护和睦的家庭环境,切实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要改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如何,直接  相似文献   

11.
姚兵 《理论月刊》2012,(10):105-108
司法统计显示,近二十年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有日趋严峻之势。面对日益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理论研究,探寻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层原因,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提供依据。笔者认为,作为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种社会设置——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正常社会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脱离传统社会控制是未成年人犯罪解释的逻辑起点。家庭控制的疏离表现为未成年人夜不归宿,原因在于家庭结构残缺和粗暴的教养方式。学校控制缺失表现为未成年人旷课逃学乃至辍学离校,原因在于教师体罚的教育方式和未成年人自身学习能力不高。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和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未成年人已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来成年人犯罪是由于价值观念的错位、教育失当和不良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交叉作用引起的,具有暴力性、低龄性、侵财性、团伙性和智能性五个特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教育和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张连举 《公安学刊》2008,(4):56-56,57,58
未成年人犯罪既有社会根源,又有环境影响,还有其主观因素。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制定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尤为必要。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社会、学校、家庭、未成年人自身四位一体的预防体系,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以有效引导未成年人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矫治的对策"。对青少年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笔者认为,青少年犯罪有四方面主要特点。(一)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  相似文献   

15.
刘某走上犯罪道路的经过使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严峻性。今年11月1日起,我国开始施行《预防来成年人犯罪法》,该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等内容均做出了明确规定,并明确了家庭、社会、政府、学校等在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义务。可以看出,遏制青少年犯罪,重在预防,家庭、学校、社会可以说是预防工作的三道关口,而家庭这一关尤为重要。但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从刘某一案中汲取教训,从自身做起,为下一代的茁壮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曹艳春 《前沿》2002,(6):46-48
近几年来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 ,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使青少年更加健康成长 ,为了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 ,社会各方面必须各负其责 ,齐抓共管 ,多管齐下 ,形成合力。因此 ,追究其犯罪足迹 ,探求其矫正谋略 ,是当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大课题。做为一名多年从事法学教育的工作者更觉得责任重大 ,为此试就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作些粗浅的探讨 ,以期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达到减少和遏制此类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自迈克尔·戈特弗里德森与特拉维斯·赫希的自我控制理论提出以来,已有大量研究对此加以证实。然而,很少有人在犯罪学领域探讨父母教养、自我控制与未成年人犯罪三者之间的关系。父母教养以对子女行为的监督、对偏差行为的认知及对偏差行为的惩处为主要方式,影响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毋庸置疑,自我控制能力低下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内在因素之一。为了进一步控制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我们需要从父母教养入手,落实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职责,改进父母的教养方式,同时通过抑制留守儿童的犯罪动机、增强其意志,来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攀升,引起了社会的密切关注。为了有效抑制和预防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找出其犯罪的原因是抑制和预防犯罪的重要前提。本文就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对江西省某县进行了调研,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农村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非常淡薄。为预防和遏制农村未成年人犯罪,不仅要重视学校教育,还要重视家庭、社会等方面因素,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普及农村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失足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给国家、社会、家庭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未成年人思想观念的误区是造成其失足的重要因素。梳理未成年人思想观念的现实境况,剖析思想观念教育中蕴涵问题及因由,推进法制引导,构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网络,强化暂住、流动人口管理,依法惩戒未成年人犯罪,探索针对失足未成年人特殊群体思想观念教育的方法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家庭保护中的问题折射出法律上的缺陷.父母承担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实施家庭保护并非可以"无师自通".他们在履行其对子女的监护职责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和必要的指导造成的,而且很难靠家庭自身的力量予以解决.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职责是什么?建立怎样的制度保障、监督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自觉履行其职责?对于不履行监护责任的人采取怎样的惩戒措施?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