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历史发展动力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宗耀 《岭南学刊》2005,4(6):59-62
从现象论的层次来看,历史发展的动力论是精神合力论,属于功能决定论范畴。从本质论的层 次来看,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经济动力论,属于本原决定论范畴。在现象论和本质论的综合层次上,历 史发展的动力是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即相互作用动力论,即功能动力和本原动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历史规律性、必然性与人的自觉选择活动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颇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近年来,在这一问题上争议很大,有人把唯物史观归结为“历史决定论”,并以“历史选择论”与之抗衡;有人则认为唯物史观不是决定论,也不是非决定论,而是二者的超越即“历史选择论”。  相似文献   

3.
经济因素在历史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即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在历史运动中的“第一性”作用主要有:经济因素的存在是决定整个社会历史存在的最基本的条件;经济因素的性质是决定整个社会历史基本性质的因素。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研究历史发展变化中的经济因素,必须坚持辩证的经济决定论,坚持历史发展的合力论,坚持非线性的因果分析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不是简单地把自然规律当作历史规律,而是把唯物主义自然决定论原则贯彻到底,找到社会历史中决定性的物质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是唯物的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不是机械的理解历史规律,而是辩证的理解历史规律,是辩证的决定论。  相似文献   

5.
李艳鸽 《理论月刊》2002,(12):34-35
对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的分析,学术界存在三种观点。一是技术决定论,二是制度决定论,三是技术和制度共同决定论。笔者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和制度的差异性和相通性,论证了在经济增长中制度和技术的共同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遵循和运用历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由之路。 一、正确理解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 历史决定论,就是承认在历史领域,具有和自然界一样的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理论。是否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长期斗争的焦点。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在不断探索社会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历史上不少思想家,虽然提出过许多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是片面夸大主体,特别是人的精神作用,否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历史大量现象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仍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袁赛男 《桂海论丛》2010,25(2):6-11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在内涵上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阶级意志之间的相对平衡的合力论。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对它的误读造成了两种路向的舛误,即生产力自流决定论和主体导引决定论。文章通过对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深入挖掘,结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对我们今天如何防止和规避两种路向的舛误,更好地科学把握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宋雪艳 《传承》2009,(8):42-43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既承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否定了"非决定论",又包含了"选择论"。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一定要尊重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树立科学发展观,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认识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历史非决定论或社会多元论对唯物史观的质疑和否定,具体分析了社会发展中基本社会因素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决定论和选择论相统一的辩证的历史决定论;同时主要针对实践发展对剩余价值论的挑战,在考察现时代生产方式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既承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否定了"非决定论",又包含了"选择论".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一定要尊重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树立科学发展观,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原则”与“数量”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汇。“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数量”,则是指通过计量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然  相似文献   

12.
13.
格里芬借用的概念—“祛魅”和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引入的“异化”概念都蕴含了一个相近的思想批判主客体的分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和建构理论的目的不同,这两个概念又反映出二者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哲学,正确评价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现代中国迄今无人超越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后来走上了“一条中国知识分子唯一正确的道路”,“终于成为了共产主义者”;而在于他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别人无法贡献的、他个人独有的东西;而这种贡献是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市场化在农村的推进全面地改变了过去计划体制下农村的传统块状结构组织和整体性社会结构.与此同时,过去"生产队"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而要从思维认识上转变到农民现代化的核心主题上,改过去"单位化"动员为"市场化"组织调控,才能使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有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两个论断共同的历史观基础和历史经验基础 ,及其在内容上的内在一致性。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 ,反映了两代领导集体之间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反映了本世纪最后二十多年历程中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胜利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7.
从"认识论"向"本体论"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一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创立后又一次将实践问题提上了哲学的议事日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已经看到,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几乎所有现存的一切,都成了实践的对象。实践的问题不仅是认识论问题,而且是本体论问题。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出实践问题并成功地指导了一个多世纪世界性的革命运动后,正在回归到实践本体上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召唤着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论》的再研究和再评论。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引…  相似文献   

18.
罗静 《前沿》2010,(24):46-48
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经历了从"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何考察"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这种发展也告诉我们在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永远没有唯一的、现成的、永恒不变的答案。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1990-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我国法院工作主题经历了由“稳定”到“公正与效率”的变化。分析引起我国法院工作主题变化的经济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侦查虚拟化”、“虚拟侦查”是伴随智能犯罪高发、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侦查而来的新名词.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作者的思考:究竞何谓虚拟化?虚拟化这个概念在侦查中的应用是否得当?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从“虚拟”一词的本源词义入手,对当前学界中的“侦查虚拟化”等观点进行详细解读.有助于揭去“虚拟化”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