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在对传统官僚行政的变革中,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行政两种理论分别从管理与治理两个方面对传统官僚行政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做出理论上的扬弃,从而导致管理主义与治理主义之争。其实管理与治理对于变革中的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实现管理与治理的统一是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变革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2.
伦理化的政府治理模式——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作为西方公共行政改革的理论支持,越来越成为推动西方公共行政实践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行政生态迥然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时候,应该批判地借鉴与超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道路——伦理化的政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公共管理理论有很重要的影响,不同于传统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的思想。新公共服务更加强调公民权与公民精神的培养,通过共同治理社会完成公共利益的过程,可以培育更具有责任心的公民精神。多渠道的公民参与方式以及政府的积极回应,在互动的社会治理过程中完成民主价值的实现。在对比传统公共行政行政人、新公共管理的经济人、新公共服务重视公民权与服务精神之后,重视公共服务意识、重视公民权与公共利益、公民参与本身的民主价值是对我国公共管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范式变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式”(paradigm ,也译为“典范”)是美国著名科哲学者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 ,192 2 - 1996 )的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核心概念。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库恩理论出发,对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范式变迁进行研究,得出形形色色的结论,现综述如下:(一)以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为代表的三种范式共存论。陈教授在《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西方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范式”变化》一文中指出,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在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历程中,作为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公共行政学经历的三次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传统的公共…  相似文献   

5.
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政昌 《前沿》2008,(5):104-106
美国学者罗伯特·B·登哈特将人们对新公共管理提出的替代性观点进行了总结,并在对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的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以及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本文对新公共服务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将其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优越性,然后结合当前国内政府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公共行政价值体系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传统公共行政以经济、效率为核心的价值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财富的日趋集中而愈来愈暴露出其弱点。新公共行政学所提倡的社会公平价值观引入伦理学内容,在经济、效率、公平三者间找到平衡点,弥补了传统公共行政学价值体系的缺陷,为公共行政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后来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提供了概念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公共管理与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西方国家行政管理领域的创新,是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挑战,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有启示作用。但由于国情和改革的背景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模式,而应当结合中国的实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批判性借鉴和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8.
甘黎黎 《传承》2010,(15):74-75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后现代公共行政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七个主要核心观点。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域中审视我国服务型政府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经济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型发展中,制度变迁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不断调整的渐进过程。农村改革开放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一系列农村改革措施赋予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从而乡镇政府职能转换成为难以回避的问题。一、乡镇政府职能界定的借鉴(一)理论借鉴。在政府职能体系中,乡镇政府职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乡镇职能的划分需要明确政府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能的界定。西方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强调政府管理职能要与政治分开。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公共服务推行社会化和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市场对公共产品生产的作用。新公共行政理论提出了用公共行政责任、产出与效率、灵活的分权制来“重塑政府”。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应遵循“一人一票”公共选择规则。公共行政理论并非把政府定位于阶级统治工具,而更多地赋予了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职能。  相似文献   

10.
辛传海 《前沿》2004,60(6):103-107
本文以“新公共服务”的概念为基础 ,首先将“新公共管理”与旧公共行政进行比较 ,阐明新公共管理的相对于官僚体制的进步性 ,以及其本身仍存在的局限性 ;然后寻求“新公共服务”理念成立的理论基础 ;最后详细阐述“新公共服务”不同于旧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卫生议题正处在当前全球治理的突出位置,其核心是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全球卫生公共产品供给。作为新兴负责任大国,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变革,成为日益重要的引领者与公共产品供给者。中国通过多边、区域、双边等多元路径实现供给,国内与国际逻辑趋于统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但在供给体制、产品结构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新时代中国卫生外交需着眼于全球治理趋势,立足于自身实力与责任,通过提供更多全球卫生公共产品来推动全球卫生领域的良好治理,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文化传播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保持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自有文化,在城市治理体系中充分发挥文化治理的作用,将文化的思维贯穿于公共空间治理政策的方方面面,用文化促进城市发展转型中经济、生态、科学技术、人文历史等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治理中形成“区域—城市—城区—社区”四个层面之间的整体与局部的协调,最终通过治理的顶层设计,对城市自身文化的挖掘、引导、运用和创新,促进城市完善自身核心定位,从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形象,优化城市居住环境,提升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是文化引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对公共行政的理解是一种从政府角度的理解,其主旨是以官僚为中心,二分法和三个途径说是这一理解的代表性观点。随着新公共管理和治理的出现,这种传统的理解已经不足以对公共行政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解释。公共行政生态的变化需要一种新的理解,即超越政府,从政府与社会组织共治的角度去加以理解,以期对公共行政有一种更全面的解释,并从中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所发生的经济、社会变迁推动着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型,也催生了村民自治这一新型的基层民主制度。在村民自治这一制度架构下,一种基于治理理念的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成为可能,即以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制度为核心,以村务公开为制度保障,通过培育具有自主治理性质的乡村社团组织,发掘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资源,将制度创新与本土资源的发掘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的国家治理新模式。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有利于优化国家治理结构、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协调国家治理关系,是适应历史发展、坚持理论创新及顺应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从治理主体、治理关系、治理模式三个维度入手,突出党的核心地位,优化党政职能结构,健全运行体制机制,是加快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稳步前行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学术研究经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题、十九大定调、十九届四中全会谋篇布局,三个历史节点高潮迭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则标志着中国国家治理研究进入了深化发展阶段。在时空压缩与双化叠加的大背景下,深入理解“中国之治”内生性演化的历史底色、创造性转化的时代新色、现代性生成的本体特色、原创性深化的价值本色、自主性优化的实践成色和发展性更化的战略亮色,有利于廓清和加深对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理论认知,进一步深化治理研究和提升国家治理认知力,既是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规定,也是加速推动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贫困治理进入后扶贫时代,如何有效防范应对农村返贫风险,已成为我国扶贫持续深入推进的关键问题。基于多维贫困概念思维,借鉴风险研究的新理念,将这种风险理解为从收入返贫到多维返贫的风险结构,有利于把握风险的整体性,并对其进行长效治理。分析探索社会风险理论研究在风险人群、致因及应对化解理念的三重转变,能够为我国未来贫困治理中的返贫风险应对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思路。以此为理论基点,可以将农村返贫风险概括为叠加性、延续性、人群多样性及变动性等四重特质,基于其三层次结构的复杂原因形成相应的应对策略,是我国农村返贫风险长效治理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需要和公民个人、私人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合作。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的网络,而这正是治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方式之处。虽然传统管理方式在很长时期内依然占主导地位,但是领导者在具备传统的管理技术、方法和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该创建并维持适应治理模式的新的领导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构建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动态变革的能力与网络管理能力。在建设这些能力方面,本文介绍了新加坡和英国的做法和经验,以期对我们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制度治党作为政党治理的核心手段,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建设总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制度治党的提出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从理论的高度回应了制度治党“靠什么治”“治什么”“如何治”三个核心问题,对提升政党治理效能具有核心作用.新时代制度治党思想具有开创性价值,集中体现于从价值、文化...  相似文献   

20.
公共危机治理:理论建构与战略重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了公共危机的治理理论,针对中国政府传统应对危机的社会政治动员和政府行政管控的机械管理模式,条块分割组织体制、被动撞击式和事后救火式的应急机制以及缺乏长效的政府-企业-社会战略合作伙伴协同应急的公共行动网络,指出中国在公共危机方面的应急管理亟待特别设立专门法律程序。并结合我国将进入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转轨的新契机,创新政府-非政府-企业-社会整合的危机管理体系和应急行动的组织模式,围绕危机治理体系提出重点发展战略,以建立全社会整体联动的公共危机治理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