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叔本华是西方非理性主义的代表,“生存意志”构成了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主题,并由此成为他悲观主义哲学的基础,但深受康德二分哲学和佛教影响的叔本华还是试图寻找在“此世”中证悟并得到解脱的方法。世界在叔本华眼中是如此悲观的一副景象,却依然没有阻挡他找寻出路的理想,这样的态度本身是积极乐观、值得钦佩的。  相似文献   

2.
刘兴章 《求索》2014,(3):74-78
当叔本华以“意志”为本体来诠释人和世界的存在时,他的目的是要从根基上瓦解传统意识主体哲学。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身体理论也就是这样被提出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一方面,叔本华意欲拯救欧洲从中世纪以来就虚弱的身体文化,再现生机勃勃的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绚丽舞台,但另一方面,他也据此得出了悲情人生的结论。从初始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到后来又回到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反映了叔本华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性质和特点。深刻领会叔本华作为意志本体的身体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方兴未艾的身体文化思潮、对于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叔本华哲学以意志为核心,形成了认识论、本体论和人生哲学三者一致的哲学体系。其基本构架是“世界作为表象”和“世界作为意志”这两个基本命题。按照叔本华原意理解这两个命题,是正确地分析叔本华哲学的属性及其历史地位的关键。世界作为表象“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劈头第一句话。这一命题是否如有的同志所理解的指客观世界是我的观念?否。按叔本华的原意,它是指世界是人认识着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刘丽琴 《传承》2009,(10):94-95
叔本华哲学最具特色又最遭非议的是他所提出的悲观主义理论。其理论的形成,既受他所生活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伦理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叔本华的悲苦人生哲学曾渗透了庐隐“思想的骨子” ,并形成了她悲观主义的审美观和小说的悲哀色调。但是 ,叔本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表现出极端的虚无主义 ,认为人的痛苦和无聊是永恒的 ,而庐隐的小说则表现出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强烈使命感和对现实生命价值的苦苦求索。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文艺思想史上,王国维的文艺观念,表现了对文艺问题的认识的高度自觉性。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论述之。 (一)艺术目的观 王国维的艺术目的观在很大程度上受他的人生观的支配。在人生观上王国维接受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我们知道,叔本华哲学的核心是关心生命、生存和人生。叔氏早年研究康德哲学,但是他不满于康德的不可知论。他直接了当地指出,物本体不是绝对的实在,不是上  相似文献   

7.
叔本华哲学最具特色又最遭非议的是他所提出的悲观主义理论.其理论的形成,既受他所生活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伦理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叔本华认为自己的意志观受到吠檀多哲学的影响。从结论来看,叔本华意志观和吠檀多哲学的确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在细节上,二者却有着诸多不同。梵作为超越二元区分的本体,不具备人类世界的情绪与感受,而叔本华作为本体来阐述的意志却有着肯定与否定的二元之分。在本体与现象界之间,吠檀多哲学用了摩耶这个中介,而叔本华哲学用理念作为中介环节。在如何超越现象界痛苦这个问题上,吠檀多哲学有着一套完整的方案架构,而叔本华哲学直抵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即是意志,忽略了现象界更为丰富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9.
陈建华 《探索与争鸣》2023,(3):161-176+2+180
22岁的王国维从外省来到上海,随即被推到时代风潮的前线。近代上海五方杂处、包容多元,从中孕生出一种讲求诚信和实利的精神形态,而青年王国维独钟情于“哲学”,他以《教育世界》为基地,广泛引介其所谓“纯粹哲学”,为上海迎来“形而上学”的高光时刻。可以说上海也因为王国维,在诚信和实利的基础上更产生某种超越性的精神。王国维从叔本华转向康德,即希望中国人放眼世界、正视现实,树立科学、理性的世界观,他以哲学为纲,以美育为目标,从思维方式、学术传统、大学学科、美育普及到国民人格等方面建构了一套制度移植的现代性方案。然而,哲学“可信”而不“可爱”,理性与感情始终处于矛盾状态,这是王国维的悲剧所在。沪上十年,青年王国维扮演了输入“理性”之光的角色,然而“理性”却激起他的感情反弹,使他对理性的局限产生警觉,也由此给我们提供了一面反思中国“现代性”的历史之镜。  相似文献   

10.
尼采权力意志的本质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海涛 《岭南学刊》2012,(2):108-114
尼采的权力意志并不是为强权政治或极权政治理论服务的概念,其政治哲学色彩很淡。它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但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政治学(政治哲学)概念。尽管尼采的整个哲学体系与古希腊哲学或文化关系密切,但权力意志概念却与古希腊哲学或文化关系不大。权力意志与康德、叔本华和欧洲现代哲学的关系比较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涌入,在中国青年中先后流行起萨特热、尼采热、叔本华热。其中,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大学生中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剖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颇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生命意志和悲观厌世;是叔本华哲学和艺术观的核心,也是作用于中国二十世纪一部分文化人和文艺家的一种心态。它们在表层上是矛盾的:生命意志的冲动意味着某种带有欲望的、向一定目标踊赴的活动;悲观厌世则表现出生命意志的解消。在深层的哲学和文论构架中,叔本华巧妙地乃至有机地把这对矛盾组织在一起,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得以充分的展示,使他以后的文艺作家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从而产生与这对矛盾关  相似文献   

13.
大多数学者认为尼采是一位反形而上学的哲学家 ,而反形而上学用尼采本人的话来说就是虚无主义。在尼采看来 ,虚无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柏拉图———基督教哲学到叔本华哲学的虚无主义过程 ,也是最高价值自行贬值的过程 ,而尼采正是这一过程中最后登场的哲学家。但是他的虚无主义不是目的 ,不是归宿 ,而是一种手段 ,其真正目的在于塑造一种新的理性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海德格尔把大量思考指向了现代技术,他作此思考的意图并不是进行简单的技术现象层面约批判.而是为了批判现代技术背后的哲学思维方式。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哲学思维方式在现时代已经终结了,哲学的任务应由“思”来完成,其实“思”仍然是一种哲学,海德格尔的意图并不是要终结所有的哲学,而是在探求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奥义书》核心思想之一——“梵我同一”的观念与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论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叔本华将道德的基础建立于“同情”之上,而“同情”正是“Tat tvam asi”的具体表达方式。东方思想对叔本华的伦理学有着不可忽视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是以知觉为起点的。在这一基础之上,梅洛-庞蒂强调身体的作用和价值。梅洛-庞蒂早期研究借助于知觉.从而将身体从意识哲学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并且为了避免胡塞尔的“唯我论”困境.他还提出了“身体间性”、“世界之肉”等概念。而在其后的研究中,梅洛-庞蒂发现自己并不能够真正避免自我中心主义.所以他就开始关注语言问题-他希望通过语言来理解世界和他人。只是这些并不能解决自我与他人、存在及其理解的困难。所以他最终只能强调共存与共生。总之,梅洛-庞蒂的哲学强调一种“交织”、“互逆性”的“配置”和知觉的基础地位.它是一种“含混的哲学”。  相似文献   

17.
传统本体论终结后,马克思哲学依然禀持着“人的解放”的本体论承诺。但是,他的哲学的形象以及出场路径同传统哲学全然不同,他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理论批判和对旧全球化时代的实践批判,把哲学立足于坚实的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并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历史性发展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路径启示我们,马克思哲学对时代问题的敏感以及积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8.
徐峰 《青年论坛》2010,(3):6-10
从现代社会政治的视角来看,洛克的政治哲学思想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与不足,但是他的政治哲学正是为回应他所面临的时代课题而作出的新思考。他提出了一种与霍布斯迥然不同的自然状态,在他的自然状态中人们拥有着“天赋权利”,并论证自然状态过渡到国家状态是建基于人民的“同意”基础之上,在国家状态中也需要实行“分权”以便对权力进行必要性的制约。在此基础上,通过解读洛克的《政府论》,力图重新展现洛克的政治哲学图景。  相似文献   

19.
1.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自己的人学?或者说存在不存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这是一个曾一度在西方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虽然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但又断言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停滞”和僵化了,其中有一块“人学的空场”,所以,他声称要用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把人恢复到马克思主义之中”。与此相反,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走向另一个极端,他认为马克思在理论的成熟时期,从根本上批驳了任何关于人的一般的哲学思考,批驳了“任何哲学人本学”或“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是“理论…  相似文献   

20.
《东西均·三征》篇提出的“统泯随,交轮几”是方以智哲学范畴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组。作为“统泯随,交轮几”的形象表述,他提出“圆 三点”说作为其特有的哲学模式图,并在其中探讨了“一与二与三”的关系问题。方以智在其“统泯随,交轮几”的思维模式和“圆 .三点”的哲学形象图式的指导下,又提出了“统合三教”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