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政治哲学史上,卢梭最早明确地提出合法性概念。卢梭的政治合法性思想极富开创性,也颇具争议性。缔结并遵守社会契约是统治者获得政治合法性的前提,平等是划分合法的政府与暴虐的政府的标准,政治合法性与共和制密不可分。自然状态预设是卢梭政治合法性思想的逻辑起点,公意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石。人民本身就是主权者,且主权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但卢梭同时赋予主权者以绝对权力。  相似文献   

2.
<正>霍布斯在构建其政治哲学时指出,在国家建立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处于不断的战争状态,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无时无刻不在危险之中。因此有人说,在有效保护个体生命的国家建立之前,每一个为保全生命而疲于征战的人,犹如身处狼群之中。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设定,在其  相似文献   

3.
郑朝波 《新东方》2001,10(6):47-51
霍布斯的国家学说包含更多的现实性,他以人为基础来说明国家的形成。从自然状态到社会契约,是私欲与理性相互冲突的结果。霍布斯揭去了国家的神学性质,但他的国家学说根本上是错误的。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说是绝对君权论的根据。霍布斯绝对君权论的产生具有特定的社会背景与个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敖翔  董长城 《传承》2011,(31):56-57
霍布斯是一位有着独特地位的政治哲学家。他的学说既被重视又遭诟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将"主权者"放在不受约束的至高地位上,并赋予其无无限的权力。霍布斯从主权者存在没有前提条件、"授权"行为赋予的合法性、主权者利益与人民一致三方面为主权者的绝对与全能辩护。经过针对《利维坦》的分析后可以得知,这套看似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本质上是互相矛盾不合乎逻辑的。事实上主权者的存在并非绝对,只是相对的。在对霍布斯语境下的"主权者"进行批判的同时,亦应客观地看待其在构建政治秩序问题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明 《甘肃理论学刊》2012,(1):104-108,127
康德认为,霍布斯所设想的“人人相互为敌”的自然状态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在道德领域同样存在。为了人这个族类的道德、幸福及至善的实现,个体的人在完善自我道德的同时,整个人类应该走出自然状态,走向道德和解,最终实现永久和平。这个永久和平的方式佰是伦理共同体。伦理共同体是联结康德道德哲学和宗教哲学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6.
康德认为,霍布斯所设想的“人人相互为敌”的自然状态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在道德领域同样存在。为了人这个族类的道德、幸福及至善的实现,个体的人在完善自我道德的同时,整个人类应该走出自然状态,走向道德和解,最终实现永久和平。这个永久和平的方式佰是伦理共同体。伦理共同体是联结康德道德哲学和宗教哲学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7.
武晓磊 《人民论坛》2015,(8):216-217,241
霍布斯的国家学说建立在他对人性和自然状态的理解上,其基本原则是个人主义。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人造"利维坦"却拥有不受制约的最高权力和绝对权威。这一看似矛盾的理论逻辑使霍布斯被誉为"近代政治哲学的创始人"。文章以霍布斯对人性的理解开始,从国家产生的原因、方式、特征等方面阐释霍布斯国家学说的政治逻辑,以便更好地理解霍布斯的国家学说。  相似文献   

8.
王军伟 《前沿》2014,(15):64-67
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通过细究文本,发现霍布斯之所以作出这一断言,究其原因与其对人性的考察所得出的结论不无关联。人天生的不合社会性,人大体上的自然平等,人彼此的竞争、猜疑和爱慕荣耀,人的自然权利,以及人的私己判断,霍布斯通过对人生活在群体中的人性的考察所得出的以上结论,促使他断言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自然状态使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相似文献   

9.
霍布斯以自然权利论为核心的政治哲学为现代性的西方秩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无愧于“近代政治哲学创始人”的关誉。列奥·施特劳斯对霍布斯的研究可以说是终身的事业,笔者基于施特劳斯早年的作品《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及其将近二十年后的成名作《自然权利与历史》及《什么是政治哲学》中关于霍布斯部分的论述,意图经由施特劳斯独特的的解读视角,全面深刻地理解霍布斯的自然权利论。  相似文献   

10.
罗尔斯在他的《政治哲学讲义》中对霍布斯的利维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主要在世俗系统内对《利维坦》进行了全面的解读。罗尔斯对社会契约的形成过程的分析不是基于神学知识的考虑,而是通过对人性的认知,并以人性为核心,来看待自然状态如何转变为战争状态,以及如何由自然状态下形成订立契约的合意,最终导致自然状态向市民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张维新 《前沿》2010,(3):39-41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此书的由来。卢梭在"社会契约"问题上与霍布斯、洛克有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阐述了有关自然权利、社会契约、法律等问题,卢梭认为,法律的目的是保障人的自由,法律的前提是因社会契约而成的理性共同体,法律的核心主题是政治法。第三部分对卢梭的法律思想作简要的评述,卢梭的法律观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主题多样性,卢梭的法律观体现了正义论的法律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龙兴春 《传承》2011,(15):76-77
民主和平论思想认为,民主国家之间不会或者很少战争,因而推行民主有利于实现和平。在国际政治实践中,美国以民主和平论作为向世界推广民主的道德合法性来源,日本以其为不会再战的根据,印度以其赢得了西方社会的好感。  相似文献   

13.
徐峰 《青年论坛》2010,(3):6-10
从现代社会政治的视角来看,洛克的政治哲学思想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与不足,但是他的政治哲学正是为回应他所面临的时代课题而作出的新思考。他提出了一种与霍布斯迥然不同的自然状态,在他的自然状态中人们拥有着“天赋权利”,并论证自然状态过渡到国家状态是建基于人民的“同意”基础之上,在国家状态中也需要实行“分权”以便对权力进行必要性的制约。在此基础上,通过解读洛克的《政府论》,力图重新展现洛克的政治哲学图景。  相似文献   

14.
理解马克思与近代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是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课题。霍布斯将人的自我保存视为其最高目的,建构了以权利为核心的政治哲学理论,而洛克则以财产权理论对霍布斯的政治哲学进行了改造,二者共同开辟了关于财产权的政治哲学这一研究进路。卢梭意识到财产权所引发的不平等问题,黑格尔进一步在概念发展的辩证逻辑的意义上把握财产权概念与市民社会,并将卢梭的“公意”上升为自在自为的理性国家,从而共同开辟了关于财产权批判的政治哲学这一研究进路。马克思对两条思路的关系都是双重的,他既吸纳了霍布斯、洛克思路中对人的欲望、需要和感性活动的肯定,超越其对私有财产的保障而走向财产权批判,同时也批判性地超越了财产权批判在近代政治哲学中的表现,开显了政治哲学研究的新的路向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孙永芬 《前沿》2008,(11):52-56
回顾西方民主理论发展的历史,人民主权理论不仅是近代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也是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一面旗帜,而对这一理论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政治思想家首推卢梭。卢梭人民主权论的理论基础是主权论、契约论和权力合法论;卢梭人民主权论的主要内容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并且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可代表的。尽管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在二十世纪的西方日渐式微,并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其不仅是时代的产物并影响了历史时代,还在于它体现了人类对政治追求的理想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个体自由论说是古典法哲学的普遍法则,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到黑格尔的总体性"定在"规定性,道德对于人性的自由有着重要指向。康德明确了个体权利出自于以自由为基础的道德原则,奠定了权利理论的道德哲学基础。黑格尔强调"善是被实现了自由,是世界的绝对最终目的。"然而,现实社会,个体间充满非社会化表现,绝对的道德命令要求自然状态中的个体与他者一起通过契约进入社会状态,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共同体,进而生成普遍法制的国家概念。  相似文献   

17.
苏梅芳 《求索》2007,(4):55-57
以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为代表的古典契约论者,用契约论重新阐释了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源泉。他们开创了一种不同于古希腊和中世纪的政治哲学。然而古典契约论也存在许多缺陷,罗尔斯的现代契约论继承了古典契约论的自由主义原则,并对古典契约论进行改造,使契约论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抽象水平。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法国哲学家让·博丹奠定了主权概念的基础。他认为主权是“被赋予在一个国家之上的绝对的和永久的权力”。它主要有三个特征:主权是国家的而不是个人的;主权是永恒的而不因统治者的变动而失去;主权是无条件的和不可废除的。雨果·格劳秀斯在1628年发表的《论战争与和平法  相似文献   

19.
人大问责是代议制民主的必然要求,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内容。一、人大问责的理论依据1.人民主权理论人民主权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的思想家卢梭提出来的。卢梭宣称:"人民作为整体来说是主权者。"[1]在国家中,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这种共同意志的权力便是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20.
徐琳 《理论月刊》2006,3(6):49-51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卢梭的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卢梭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这两部著作中。本文从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民主等四个方面对卢梭的思想作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