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文 《求索》2012,(11):98-100
《淮海词》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是月亮,其月意象是心灵化的,是秦观主体审美世界的感性呈现。《淮海词》月意象,第一重以爱情词为主,化月亮为情思,月夜愁心,对月怀人,感物兴思;第二重以贬谪词为主,词中的月意象渐次凝重,所寄托的愁情也日益增强;第三重则以后期潇湘贬谪词为主,此阶段所作词中的月意象无不笼罩着一个深深的"恨"字。秦观词中的月亮,是一个浸润词人情感的载体,一个颇具人格意义的象征物,一个有意境的意象世界。月亮作为被"人化了的自然"成为构成秦观词"有我之境"的主体意象,并由此而产生了极具视觉震撼力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宋南渡词人吕渭老的昆虫意蕴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璐 《求索》2012,(10):147-148
昆虫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一个值得令人关注的现象,来源于对现实生活最直观的印象。宋南渡词人在作品中就频繁使用昆虫意象来表情达意,本文以吕渭老作品为例,从生物学和文学双重角度探索昆虫入词现象,关注词人"南渡"人生的伤怀咏叹、孤旅伤怀的生命体验、日薄西山的凄婉相思和无奈而居的清泪这些情感指向。  相似文献   

3.
<正>词人晏殊,善于精选文字意象作为材料,描摹一幅幅精谨细腻的画面,其词有如工笔画,多一笔嫌多,少一笔则嫌少,饱含着"烹小鲜"的创作诚意。我相信,晏殊在诗词意象的反复推敲和咀嚼中,找到了一份格调高雅的兴趣与快乐。晏殊词,有居士的呼吸节奏。他的句子,犹如潺潺小溪,节奏舒缓。在其精心采撷的意象里,潜伏着博大悠远、安静恬淡的心境,仿佛能囊括宇宙天地间一切微观与宏观变化。看似吟哦的都是微渺  相似文献   

4.
冯利华 《求索》2010,(4):171-173
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理论,主张在创作中运用艺术手法塑造新的意象,延长接受者的审美体验过程。苏轼、黄庭坚、惠洪等人突破传统用典局限,提出以"以故为新"为核心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其影响下形成的"以才学为诗"如同"齐言喻楚",使诗歌文本"陌生化",增加接受者的理解难度。阐释者虽力图破译其诗歌典故密码,但由于情感、文化和价值取向等主观条件的差异,其所期之"以与古人相遇",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阐释文本反而会令诗歌与接受者再隔一重,产生双重"陌生化"效应。  相似文献   

5.
论宋代农村词的创作心态和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继武 《前沿》2005,(7):222-226
宋代农村词蕴含了词人复杂的文化心态,其雅化和净化的创作取向带来了新的艺术特色,为词坛提供了新的抒情范式,反映了宋人不断变革的词学观念和推尊词体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王定勇 《青年论坛》2011,(3):123-127
金代寿词的发展演进经历了"借才异代"时期、"国朝文派"时期、金代后期三个阶段。金代寿词意象独特,意境开阔,摆脱了寿词以功名、富贵、长生祝祷的套路,跳出了谀辞谄语的窠臼,迥异于同时的南宋寿词。其原因与北方的苏学流衍、贱老之俗、全真教传播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湘华 《求索》2010,(11):197-199
王鹏运为"清季四大词人"之一,是清末"临桂词派"的代表,一生以填词为趣,以词籍校刻为官余乐事。他校编的《四印斋所刻词》,旁采博搜,精妙绝伦,并与朱祖谋合校《梦窗词》,从而开创晚近词籍校勘之学。校词作之误、校字词之误、校倒文错简、校脱漏衍文、编辑遗佚,尽量达到存真复原的目的,其校勘方法、校勘原则和校记处理均有特色。王鹏运词籍校勘之学对晚清民国词籍校勘与词学理论产生深远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8.
梁衡 《中国人大》2012,(17):53-53
最近关于什么是幸福的话题突然热了起来,特别是"两会"之际,名人荟萃,代表、委员,包括高官、名星都纷纷在镜头前写自己的幸福公式。但是那些还不够幸福的人却不见出面。幸福的主体是公民个人,要靠自己感受,不能"被幸福",也不能"贴牌",更不要"秀幸福"。构成幸福的内容有三个方面:物质、精神、情感。情感也属精神,但又有区别,特别是对个体的人来说精神偏重于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9.
妇女词历来不为人注目,大多只知一个李清照。就是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书中的地位也远在苏东坡、辛弃疾之下,显然人们对中国妇女词人是比较冷落的。云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段跃庆副教授点评的《历代妇女词百首选注》(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为历代的妇女词人张扬了她们的创作实绩。该书精选隋唐至近代女词人的一百首词进行点评,可以说是集妇女词之精华,而又照顾到了各个朝代的特点。近人詹安泰先生列举了词的八种品种:一、真率(自然、森  相似文献   

10.
何阿珺 《求索》2008,(10):196-198
本文从李清照的生活轨迹以及词人所处的北宋、南宋交替的社会背景出发,对李清照词中频频出现的“花”与“酒”两种意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种看似平常之物其实是词人心灵的载体,是词人对生活、生命的执著热爱与面对黑暗现实想要逃避的矛盾心理在词中的具体体现。也正因为如此,“花”与“酒”在词人的笔下也就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而被赋予某种比兴寄托的含义,从“花”与“酒”中我们可以感悟词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1.
卜庆安 《求索》2008,(3):188-190
诗以心灵为殿堂,诗歌意象比其它文学体裁中的形象更富于心灵体验性,更富有浓郁的审美色彩。作为明清之交的遗民诗人,屈大均的诗歌从复合的音乐性、繁富的色彩度、幻化的动态感与委婉的含蓄性等四个方面体现其鲜明的意象美。虽然其美感形态不同,表现方式多样,但都以诗歌的灵魂与生命——意象为核心,和着美感的节拍,流溢充盈的情感,抒发诗人对生活生命以及大千世界的感悟。  相似文献   

12.
高春燕 《求索》2011,(5):185-187
陶渊明所创造的诗歌意象,不仅与其人生轨迹"同构",亦与其内在的人格精神"同构"。陶诗意象具有独特的情感指向性与象征意义,究其实质乃是魏晋士人玄学人格的生动体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色,对后代文士的精神世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被人们誉为“词家大宗”的宋代词人李清照与民间文学的关系,过去很少有人涉及,更无人以此专文论述。近期内,读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论述,联系她的生平经历,和词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发现李清照之所以成为一位著名的才华横溢的词人,与她重视民间文艺,勇于吸收新鲜的民间文艺的养料是分不开的。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宋代的词,是继汉赋、唐诗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大凡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总与民间艺术有着渊源关系,这是  相似文献   

14.
林海燕  刘波 《求索》2012,(9):157-158
本文倡导一种设计语言取向,以消解当代图像中的过分机械化理论。以水意象为切入点,追寻其背后的"集体无意识"文化属性,进而以一种历史观,探讨水意象的视觉构成与生命体验形式的关系,指出水意象的视觉构成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积极意义。"水意象"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取向,旨在形成"高情感"的感性补偿机制,让生命的尊严和关爱被重新解读和释放。  相似文献   

15.
北宋词人毛滂爱情词探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北宋词人毛滂的爱情悲剧和情感历程的考辨 ,展现了毛滂词以夫妻感情生活为取材重点的独特价值及其缠绵蕴藉的婉约风致 ;同时 ,本文还揭示了毛滂爱情词所有的另一个侧面———豁达的情怀、高雅的情趣、欢愉的情调 ,凸现了其豪放词家的革新精神 ,从而展示了毛滂爱情词雅化、诗化的特点及其对当时词坛的补弊救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林霞 《前沿》2011,(5):14-18
学界原有对宗教研究新范式的质疑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新范式中"理性"概念的内涵、"单一供方模式"的分析框架及理论的普适性。但对其进一步反思和解读发现,原有质疑(1)对新范式"理性"概念的理解多有"误读",新范式的"理性"概念是一种"厚的""主观理性",不涉及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个体理性/集体理性等具体内涵;(2)忽视"供方模式"的发展现状,"单一供方模式"的存在的问题已被正视且正在进行修补;(3)对理论的"普适性"期望不切实际,且忽略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调整和修正理论这一更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胡遂  尹文芳 《求索》2013,(12):132-134
晏殊是北宋的第一代词人。富贵通达的人生让他拥有富贵闲人的雍容心态;词人身份让他于物有情,用心体察事象,因而其词写富贵生活能以闲雅之笔出之,绘繁华景象注入深情思致,常有富贵气象且华贵高雅,色彩多变又与词境词心相统一.其复杂的词作及反映的思想面貌在北宋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真”的起源在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年间,“清真”一词只是在文人笔F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宋朝词人周邦颜自号“清真”。他的诗词集称《清真词》。唐代还有“清真渊”、“清真烟月楼”等地名。唐宋U后“清真”一词始与宗教相联系,因宗教都自...  相似文献   

19.
试论词在晚唐的奠基与开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希平 《思想战线》2004,30(5):122-126
词史上向来唐与五代并称,盖因词繁盛于五代,其发展契机则孕育于晚唐。正是在晚唐,从浪子词人到帝王词人,各种词人范型得到确立;词体深而隐、美而艳、小而狭的天然审美趋向得以确立;为了增强表现力和增加表现内容,联章体开始广泛运用,这又为篇幅更长的中调、长调得到长足发展并加入到流行的令词中提供了可能。因此,晚唐在作者、审美、体制这几个词体的关键因素上进行了充分的奠基和开拓,从而实现了词体在五代的繁盛。  相似文献   

20.
吴雪伶 《前沿》2011,(8):166-169
唐代宫怨诗在意象选择上有其鲜明的特征,镜、萤、更漏、团扇等是最常用的意象,长门宫、长信宫等也是较常出现的。这些意象组成了特殊的意象群体,它们在诗中的相互组合起到了表达情感、渲染氛围和刻画人物的作用,体现了唐代宫怨诗的艺术魅力,也折射了唐人特定的情感模式与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