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湘文化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分支,其精神内核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精神。这种精神始终贯穿于湖湘文化的发展中,无论是其历史传承、哲学思考、传统的经世致用学风,还是敢于破旧立新的革命精神,都体现了湖湘文化既遵从于传统文化的和谐内核,又别有发展的独特风貌。这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江浙文化(古称吴越文化)与湖湘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两支地域文化。两相比较,江浙文化发达较早,湖湘文化兴盛较迟;江浙文化相对开放,湖湘文化相对保守;江浙文化相对温婉而细腻,湖湘文化则相对豪放而粗犷;江浙文化更多地名于经济与学术,而湖湘文化则更多地闻于政治和军事。尤其是在反帝反封建的近百年历史上,江浙文化与湖湘文化各展其长,为中国的早期现代化事业做出过符合它们各自文化风格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3.
康咏秋 《湖湘论坛》2000,13(4):64-66
湖湘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湖湘文化指湖南地区的一切古代文化成果和文化传统,与关东文化、西夏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处于同一层面;狭义的湖湘文化指以宋明理学为源头的湖湘学派,它的显著特征是主张以心性修养为根本,强调求知报国、经世济民。应该说,湖湘学派是湖湘文化的源头和缘起,而湖湘文化则是湖湘文化的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湖湘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南书院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 ,书院士人的学术研究与创新提升了湖湘文化的理论思维的高度 ,使湖湘文化能够与时俱进 ,不断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沿 ;另一方面 ,书院的普及以及文化传播活动 ,促使主流文化向边远地区不断推进及向下层民众传播 ,拓展了湖湘文化分布的广度 ;同时 ,书院的藏书、刻书事业推进了湖湘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书院的教学活动又培养造就了大量人才 ,为湖湘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一、古代湖南书院的发展概况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它肇始于唐…  相似文献   

5.
近代湖湘文化是一个与外界文化不断交融汇合的时时处于流变中的系统,既有它的独特性,又有她的交融变动性。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王先谦等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以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为基础,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提出了近代企业管理的新思想,这些思想对现代工业企业管理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运动观是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来分析,毛泽东的运动观渊源于湖湘文化一脉相承的主动、求变的哲学精神,经过周敦颐、胡安国、胡宏到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对动静观的阐释和发挥,又通过谭嗣同、杨昌济的弘扬与传播,直接影响到青年毛泽东。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将运动观建立在矛盾论的基础之上,把唯物论的物质观和辩证法的运动观相结合,全面改造和发展了王夫之辩证法中的动静观,使之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湖湘文化濡染的韩少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燕 《湖湘论坛》2004,17(3):73-74,78
湖南是一个乡土色彩十分厚重的地域 ,历史悠久的湖湘文化对湖湘文人的审美视野与人格构造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湖南文人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心理定势。而在新时期的作家当中 ,韩少功受湖湘文化的濡染是比较典型的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创作中的审美趣味上 ,而且体现在其人格精神的建构上。  相似文献   

8.
论文化价值观五种力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慕贤 《前沿》2012,(16):53-54
文化价值观是个人和社会群体对文化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认为文化价值观的建构包括五个方面的力,即批判力、选择力、运用力、传播力和创造力,这五种力之间具有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在对文化价值观五种力的诠释与建构的过程中,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用先进文化武装头脑,不断地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9.
刘洋  杨兰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2):157-164
文化记忆与历史记忆具有显著差异,历史记忆强调过去发生的事以及对这件事的描写,而文化记忆则与族群回忆的处境和需求相关。沿着记忆生产与生产技艺的演进轨辙,可见苗族史诗《亚鲁王》的生存文化记忆、生活文化记忆、军事文化记忆和消费文化记忆呈交织并进的态势。廓清丧葬仪式的不断重复与增补删减,发现丧葬仪式成为一种筛选模式,这种筛选模式通过代际传承成为一种族群标识,人们凭借此种标识维系族群关系,弱化生死观念,将死亡看作是一种回归。  相似文献   

10.
胡艺华 《传承》2009,(12):158-159
湘女文化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一脉,也是中国女性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推广湘女文化是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推动湖湘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推广湘女文化是培育湖南女性文化特色品牌、推动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要着眼于文化强省的战略需要全面推广湘女文化。  相似文献   

11.
对近代湖湘人才辈出的原因 ,许多专家学者早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成绩斐然。“近代湖湘文化”也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题。然而 ,根据笔者对收集的相关资料的梳理 ,觉得人们对近代湖湘人才崛起的一个基本条件和最直接的因素———晚清长沙全国科举重镇的形成还鲜为人知 ,专门的研究似尚付阙如。本文就此作一探索 ,旨在抛砖引玉 ,以期引起专家的关注。一、19世纪以前湖南为何没有出现大的人才群体在湖南历史上 ,虽也出现过诸如蔡伦、周敦颐、李东阳、王夫之等著名人物和以胡宏、张木式为代表的南宋湖湘学派 ,但19世纪以前 ,在三…  相似文献   

12.
郭钦 《求索》2013,(11):55-57
如果说传统湘学主要是关于湖南地方的学术流派及其思想的研究,那么新架构下的湘学就是在此学术意义上的进一步拓展,是关于湖南有史以来学术流派及其思想的研究,是关于当今湖南社会发展中有关湖湘气派、湖湘特质、湖湘风格、湖湘精神的学问。新架构下湘学的范畴不仅限于研究历史上的湖湘学术,有史以来的湘人、湘事,还要研究湘学在中华学术史上的地位,更要弘扬、发展和创新湘学。新架构下的湘学研究既着眼于历史,更着眼于现在,着眼于未来。  相似文献   

13.
湖湘文化的基本要素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湖湘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化,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性的结构。如果对湖湘文化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它的内部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及整体功能等方面的特征。综合湖南宋元明清各代的文化思想、学术风尚、人材特色、教育实践的特点,可以发现湖湘文化包括下列三大要素。  (一)推崇理学  本来,宋理宗以后,理学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支持,在社会意识形态占据了统治地位,因而,推崇理学并非只是一种区域文化现象。但是,湖南推崇理学,却有区域方面的原因和特点。  湖南的学术思想、文化教育,在宋以前一直处于冷落寂寥…  相似文献   

14.
湘女文化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一脉,也是中国女性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推广湘女文化是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推动湖湘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推广湘女文化是培育湖南女性文化特色品牌、推动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要着眼于文化强省的战略需要全面推广湘女文化.  相似文献   

15.
朱汉民 《求索》2014,(1):26-31
“精神气质”是一种主体化的文化,包含着道德精神与心理气质两个层面涵义。学者们往往以道德精神与心理气质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精神气质”概念,来表达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湖湘文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一种地域化士人精神气质的形成。湖湘士人的精神气质,在历史上被称之为“湖南人之性质”或“湖南人底精神”。湖湘“民性”与“士习”的渗透与融合,推动了一大批兼有劲悍民性与道义士气的湖湘士人群体崛起。明清以来,湖湘士人以十分鲜明的精神气质,而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特别关注和敬仰。湖湘文化的历史建构,同时是湖南人的精神气质的建构;湖湘文化的区域特质,特别体现为湖南人在精神气质上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宋五好 《求索》2013,(4):123-125
人伦是中国最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其在伦序与人理互动的辩证发展中具有最直接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力。人伦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新的诠释内容,这些诠释过程也是对其不断批判的过程,批判的方法论或指导思想不同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的发展方向。目前,有三种影响较大的人伦文化批判的方法论交织存在于学界中,它们是"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方法论、"有原则批判"的方法论和"无原则批判"的方法论。对这些方法论的研究有助于厘清人伦文化的本体存在特征和本质生成规律,从而加强其建构的针对性与明晰性。  相似文献   

17.
湖湘迁谪文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只有从文学和文化关系的角度 ,从湖湘文化结构的整体网络中来透视它 ,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湖湘迁谪文学发展繁荣的历史脉络及其深层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后苏哈托时期见证了印尼华人的族群意识与文化复兴,其中华人历史纪念馆的兴建成为华人族群文化意识复兴的一个重要象征。本文在对印尼华人纪念馆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后苏哈托时期华人历史博物馆兴建的动因、机制与意义。印尼华人博物馆的兴建,不仅体现了华人对族群历史文化的追溯与传承,同时也反映了华人与当地的融合与政治认同的变迁。更值得指出的是,华人历史博物馆通过华人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历史的展示重新塑造了华人的集体与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9.
孙正国 《思想战线》2003,29(3):94-97
神话时代,各民族对于世界与人类起源命题的解答与诠释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且常常成为特定民族对其族源历史进行认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众多民族的族源性女神母题大体表现为4个亚型即大地女神、救世女神、创世女神、先祖女神等,并多与洪水神话母题链接。这些女神母题所建构的故事化诠释体系,认定世界与人类的起源具有同质性,并全面确立起女神的人性特征等文化意义,证明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传统上作为母性文化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一个地域乃至国家的民族及其文化认同感取决于公众所共有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记忆。而历史景观作为一个历史见证者,亦扮演着文化象征的重要角色。在历史景观身上,深刻体现着民众对其历史与文化的双重记忆。本文以湖北黄州东坡赤壁为例,依托发生于此的史实与传说,试图探析蕴涵于历史景观之中的民众的公共记忆在诸如文字、仪式等传承媒介中代代相继的原因与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