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随着台湾问题的逐步升温,台湾意识再度引起两岸人民的高度关注,某些台湾的政要或学者可谓言必称“台湾意识”,使它成为岛内一些政治势力获取选民支持和政治资源的宣传符号,成为“台独”分子推行“台独意识”的思想基础。但台湾意识并非“台独意识”,正确理解和对待台湾人民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形成的台湾意识,是争取台湾民心归向祖国,实现统一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2.
台湾是中国的台湾 ,民族是中华民族。台湾与祖国的分离状态 ,天天都在刺痛着中国人民的心。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中华儿女“虽蹈难舍生亦何敢辞” !  相似文献   

3.
正确理解、正确对待台湾同胞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浓烈的“台湾意识”,关心尊重他们切盼当家做主人的心愿,让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祖国母亲和12亿同胞手足的温暖、关爱,是“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争取台湾民心归向祖国的“金钥匙”.那么,什么是台湾同胞所怀有的台湾意识呢?笔者认为台湾意识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四个:  相似文献   

4.
日据时期的台湾佛教受到日本殖民者的控制,被迫接受“皇国一体”等日本佛教思想。光复以来,台湾佛教在大陆赴台僧侣的主导下,开启了“祖国化”的发展历程,其内容体现在恢复传统汉传佛教制度、建设人间佛教的种种努力上。“四大道场”兴起后,台湾人间佛教思潮又出现了与“中国化佛教”禅宗合流的现象。台湾佛教的“祖国化”发展历程延续至今,由此亦可见“台湾佛教主体性”一类说法的片面之处。  相似文献   

5.
卢俊杰 《台声》2013,(12):84-85
“我们是抗日的义勇军,是台湾民族解放的先锋队,要把日寇驱逐出祖国,要把他在台湾的镣锁打碎!为正义抗战保卫祖国,解放台湾,把日本帝国主义整个摧毁……”离休老干部黄旭东在铺锦家中用那铿锵有力的歌声,为来访者唱起那首70年前响彻祖国东南沿海的《台湾义勇队队歌》。  相似文献   

6.
3月31日至4月9日,长期流亡海外,鼓吹“西藏独立”的达赖再次跑到台湾。借所谓“慈悲与智慧之旅”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达赖此次访问台湾,是“藏独”和“台独”公开合流的重要标志,使僵持的两岸关系雪上加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7.
王晓波 《台声》2005,(11):10-11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为征服中国,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和平已到绝望关口。当时的中国领导人亦被迫宣布,牺牲已到最后关口,号召全国人民,人不分老幼,地不分东西南北,抗战到底,直到胜利。在军事、物资、武器严重落后的情形下,中国独立对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以大刀对抗机关枪,号召全国青年“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以血肉之躯筑成了中国人民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中国的抗战才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结合,并宣布战后收复台湾。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台民义不臣倭,奋起抵抗而有“台湾民主国”的“乙未…  相似文献   

8.
台湾的警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省是祖国的宝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没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我们也希望台湾有个良好的治安环境使人民安居乐业。警察在“依法维持公共秩序,保护社会安全,防止一切危害,促进人民福利”(台湾“警察法”第二条规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台湾的警察教育,对台湾回归祖国,实行“一国两制”,对了解台湾的社会状况,开展两岸警察学术研究与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台湾的警察约8万余人,在台湾军警队伍中,人数仅次于陆军,比海军、空军人数还多,警察与人口的比例为1:250,远远超过…  相似文献   

9.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其子郑经继位,自立为“国”,多次拒绝清廷招抚。郑经死后,子郑克继承其父衣钵,坚持与清廷分庭抗礼。1683年,施琅奉旨收复台湾,使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纳入大清版图,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在台湾的“弃”、“留”问题上,又是施琅上疏力谏,使台湾永远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过去,说施琅是“海盗”、“叛将”、“汉奸”,都是不实之词,应予推翻。施琅是一位有功于国家、有功于民族的爱国将领。  相似文献   

10.
金人 《统一论坛》2008,(4):48-52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岛位于祖国东南海滨,地处海路要冲,四面环海,不仅地腴物博,资源丰富,而且战略地位重要,素有“东南之锁钥”、“七省藩篱”、“南洋门户”之称。正因为如此,台湾成为外国侵略者觊觎与掠夺的目标。从明代起,台湾屡遭外国侵略者的骚扰与蹂躏,台湾各族人民从不屈服,同仇敌忾,奋勇抗击来犯之敌。  相似文献   

11.
“原则”与“数量”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汇。“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数量”,则是指通过计量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然  相似文献   

12.
13.
格里芬借用的概念—“祛魅”和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引入的“异化”概念都蕴含了一个相近的思想批判主客体的分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和建构理论的目的不同,这两个概念又反映出二者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哲学,正确评价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现代中国迄今无人超越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后来走上了“一条中国知识分子唯一正确的道路”,“终于成为了共产主义者”;而在于他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别人无法贡献的、他个人独有的东西;而这种贡献是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市场化在农村的推进全面地改变了过去计划体制下农村的传统块状结构组织和整体性社会结构.与此同时,过去"生产队"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而要从思维认识上转变到农民现代化的核心主题上,改过去"单位化"动员为"市场化"组织调控,才能使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有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两个论断共同的历史观基础和历史经验基础 ,及其在内容上的内在一致性。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 ,反映了两代领导集体之间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反映了本世纪最后二十多年历程中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胜利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7.
从"认识论"向"本体论"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一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创立后又一次将实践问题提上了哲学的议事日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已经看到,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几乎所有现存的一切,都成了实践的对象。实践的问题不仅是认识论问题,而且是本体论问题。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出实践问题并成功地指导了一个多世纪世界性的革命运动后,正在回归到实践本体上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召唤着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论》的再研究和再评论。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引…  相似文献   

18.
罗静 《前沿》2010,(24):46-48
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经历了从"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何考察"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这种发展也告诉我们在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永远没有唯一的、现成的、永恒不变的答案。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讨高校文化时尚的内涵,着力挖掘高校文化时尚的青年亚文化特征,正确引导从"文化时尚"到"时尚文化"的同构与传承,趋利避害地发挥高校时尚文化的育人功能,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和人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根据时代主题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是“波浪式”前进。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江泽民牢牢把握时代特征,提出“跨越式”发展。“波浪式”前进与“跨越式”发展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