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论军人守法     
陈伟 《法制与社会》2011,(12):262-263
军人是一类特殊的守法主体,其守法的客体包括国家普通法律、军事法和相关国际法.公民守法原因中的利益、道德、习惯、畏惧等因素在军人身上有特殊的表现,军事社区的特殊性以及军人具备的特质也在影响军人守法.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守法状态、领导干部带头守法是当前加强军人守法环节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陈一  刘晶 《法制与社会》2011,(28):270-271
从伦理学的角度去考察守法根据,就是要以现实生活为根基,以实现生活的意义为目的对“守法”本身进行反思,对守法义务的道德基础进行论证。在论证方式上,本文结合了目的论论证与价值论论证。最后揭示出,在法治背景下,为了实现生活的幸福以及人的自我完善,每个公民都负有守法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3.
赵晶 《法制与社会》2014,(11):213-214
守法是法律具有实效,即赋予规则以真正的权威。守法的实效性是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难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法"、今天中国人所谓的"人情关系网"等极具特色的问题,在西方学者看来是造成中国缺乏守法传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从法理学视角对此主要分析,人们漠视守法的原因以及守法的保障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律师是依法取得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是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律师守法的应当性根据在于律师执业的需要。律师守法精神能使律师主体不仅遵守律师法,更重要的是把律师执业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义务,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并把这种行为视为自己为自己承担的义务。  相似文献   

5.
整个经济法系统的运行,就是作为子系统的立法系统、执法系统、司法系统和守法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论述了经济法运行中执法对守法的影响,并就这些影响因素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公民的守法涉及“对人的尊重”、“守法效率”和“公民的不服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法治国家中,公民守法的实质不在于规范获得了人们的贯彻,而是主体从良心出发对于法律的遵守。  相似文献   

7.
“公民为什么遵守法律”的问题 ,就是公民的守法理由问题 ,这是西方法哲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不同的法哲学流派就此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学说 ,其中 ,较有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社会契约论、功利主义论、暴力威慑论和法律正当论等。讨论公民的守法理由 ,必然涉及到公民有无服从恶法的义务问题。对此 ,西方学者发展出一套名曰“公民不服从”的理论 ,它标识着公民守法的限度。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西方法学界的上述理论进行介绍和评析。  相似文献   

8.
法治不是高不可攀的空中楼阁,而是具体而平实的守法之治,这不仅是人类法治文明的经验总结,也是应对现代民主社会之难题的基本出路。法治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制度建构而实现民主的法治化。法治是守法之治,实质是指立法者遵守规范立法之法、执法者遵守规范执法之法、司法者遵守规范司法之法、守法者遵守规范行为之法。  相似文献   

9.
守法与道德存在必然联系,即守法需要具备一定的道德基础、道德限度,也就是说,社会主体守法的自觉性与道德水平直接相关。同时,还要进一步明确遵守法律的理论依据,这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民为什么遵守法律”的问题 ,就是公民的守法理由问题 ,这是西方法哲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不同的法哲学流派就此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学说 ,其中 ,较有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社会契约论、功利主义论、暴力威慑论和法律正当论等。讨论公民的守法理由 ,必然涉及到公民有无服从恶法的义务问题。对此 ,西方学者发展出一套名曰“公民不服从”的理论 ,它标识着公民守法的限度。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西方法学界的上述理论进行介绍和评析。  相似文献   

11.
论守法危机     
守法危机的存在威胁到了法律的权威性。守法危机的产生主要存在三重原因,一是守法成本高,二是官僚主义,三是法律权威性的沦落。对守法危机的避免与化解势在必行,可以从扩大违法成本;对政府权力的明确与限制;教育并进行经常和有意识的法治训练三方面入手进行主动干预。  相似文献   

12.
刘同君 《河北法学》2007,25(2):65-69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法治社会为基础,如果不建设法治社会,就不可能形成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内涵的净化与提升,是法治社会高度发展与完善的一种成熟状态.公民的守法行为是实现法律秩序的基本要求,而守法主体精神的塑造则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的基本路径.公民守法的主体意识、理性意识及其对法律的信仰意识是守法主体精神的生成性要素;公民意识的培养、道德精神的塑造、法治理念的确立是守法主体精神的构建性环节.  相似文献   

13.
司法是文明社会得以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知法守法不仅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更是司法机关应遵循的本职,但是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司法不守法或违法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有效切实地保证司法守法,是中国迎接、真正成为法治国家的基础。WTO  相似文献   

14.
守法精神对于现代法治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意义.在知识社会的背景下,法律的知识化发展有利于社会成员主体性意识的形成,有利于良法的创制和法律知识的传播,而这都为守法精神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知识社会背景下守法精神的生成需要从法律制度建构中的知识转化、法律教育中的知识传播、法律实践中的知识升华等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5.
董必武法律思想的精髓是其法治思想,即“依法办事”的思想。对于“依法办事”而言,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关键,而“信法”则是思想意识条件。本文论述了董必武关于正确认识“信法”与“守法”关系的意义,当时“不信法、不守法”现象产生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以及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况从而使人民信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董必武“信法”与“守法”思想在当前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守法思想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礼、德的遵守及对统治秩序的服从。礼治、德治、人治是儒家传统守法思想的核心,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早已超越的时代和历史背景的局限,现在看来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仍具有进步意义和挖掘价值。解析、挖掘儒家守法思想,自觉地激活传统中有利于现实,有利于发展的成分,传统思想才能成为法治建设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相似文献   

17.
国际法是一种没有国内法意义上的制裁作用的法,但是在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它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法律所应具有的指引和预测作用,这说明在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守法文化。这种文化目前还处于较低水平,致使人们总是因为一些国家的霸权主义行径,忽视了它的存在和发展。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呈现出司法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是对国际守法文化的发展,而且,还将继续塑造国际守法文化朝着更为乐观的形态演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地域辽阔,生态系统丰富,但是多半生态脆弱。近年来,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了大量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但是当地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有如环境法律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政府和公民的守法障碍还严重存在等,因此本文对少数民族地区环境保护守法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改造罪犯思想在新形势下不但不应取消,而且应当加强。改造罪犯思想的内容是: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培养守法习惯,改造罪犯的犯罪思想,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  相似文献   

20.
郭忠 《时代法学》2014,12(5):11-17
守法义务是公民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但是当其他人都不守法时,一个人仍然履行守法义务对他却是不公平的。要坚定守法者始终守法的信心,防止违法行为进一步蔓延,就需要将积极守法的回报纳入我们研究的视野中来。"报"的法则是社会普遍存在的法则,道德行为有其回报才能消除社会公平之缺憾,使善心得到抚慰。然而违法者并不都能得到法律的惩罚,老实人并不都有好报,绝对的公平在世间难以实现,因此宗教文化中灵魂不朽和善恶报应观念可以抚慰信奉者的善行善心,坚定其履行守法义务的信心。故此,在社会秩序的实现中,道德是基础,法律是保障,宗教则可以提供辅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