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忠 《时代法学》2014,12(5):11-17
守法义务是公民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但是当其他人都不守法时,一个人仍然履行守法义务对他却是不公平的。要坚定守法者始终守法的信心,防止违法行为进一步蔓延,就需要将积极守法的回报纳入我们研究的视野中来。"报"的法则是社会普遍存在的法则,道德行为有其回报才能消除社会公平之缺憾,使善心得到抚慰。然而违法者并不都能得到法律的惩罚,老实人并不都有好报,绝对的公平在世间难以实现,因此宗教文化中灵魂不朽和善恶报应观念可以抚慰信奉者的善行善心,坚定其履行守法义务的信心。故此,在社会秩序的实现中,道德是基础,法律是保障,宗教则可以提供辅助。  相似文献   

2.
刘杨 《法学研究》2010,(2):3-22
“恶法命题”是处理道德-法律关系的静态法哲学的核心命题,由于预设了不同的法律观,两个恶法命题非但不构成形式逻辑意义上的反对关系,反而在理论功能、实践效果上具有统一性。恶法命题的真实意义存在于广义的守法环节。守法义务理论既是恶法命题在动态的守法领域的延伸、拓展和应用,又是对恶法命题的呼应、落实和证成。具有耦合关系的恶法命题和守法义务命题在自然法学和法律实证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分别构成了前后相继的两个“道德命题”和两个“分离命题”,由此形成的“道德-法律-守法义务之间的系统性理论”,既从理论上说明了两大法学派“不同而相通”是如何实现的,也解释了二者共同维护正义、自由、法治是如何可能的。这一理论实现了法哲学从静态到动态的跃迁,是两大法学派相互争辩、借鉴并彼此补充、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律师是依法取得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是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律师守法的应当性根据在于律师执业的需要。律师守法精神能使律师主体不仅遵守律师法,更重要的是把律师执业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义务,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并把这种行为视为自己为自己承担的义务。  相似文献   

4.
论军人守法     
陈伟 《法制与社会》2011,(12):262-263
军人是一类特殊的守法主体,其守法的客体包括国家普通法律、军事法和相关国际法.公民守法原因中的利益、道德、习惯、畏惧等因素在军人身上有特殊的表现,军事社区的特殊性以及军人具备的特质也在影响军人守法.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守法状态、领导干部带头守法是当前加强军人守法环节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守法与道德存在必然联系,即守法需要具备一定的道德基础、道德限度,也就是说,社会主体守法的自觉性与道德水平直接相关。同时,还要进一步明确遵守法律的理论依据,这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程,应当高度重视、统筹推进.推进全民守法,应当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努力使公民做到信任立法、配合执法、倚赖司法、自觉守法、主动护法,引导公民处理好学法与守法、权利与义务、法律与道德、信法与信访、维稳与维权的关系,不断提升全民守法的意识和境界.  相似文献   

7.
刘同君 《河北法学》2007,25(2):65-69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法治社会为基础,如果不建设法治社会,就不可能形成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内涵的净化与提升,是法治社会高度发展与完善的一种成熟状态.公民的守法行为是实现法律秩序的基本要求,而守法主体精神的塑造则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的基本路径.公民守法的主体意识、理性意识及其对法律的信仰意识是守法主体精神的生成性要素;公民意识的培养、道德精神的塑造、法治理念的确立是守法主体精神的构建性环节.  相似文献   

8.
立法、执法两者和守法之间存在着不合情理的矛盾,原因在于法律本身和道德的脱节,以及道德本身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道德一定程度上和西方自然法存在重叠,但是具有更为宽广的含义,对于守法的作用而言,其改变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让法律细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补充法律的漏洞。本文认为要使法律在道德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遵守,一方面需要让立法和执法与道德很好的结合;另一方面需要提高道德地位,给予道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公民为什么遵守法律”的问题 ,就是公民的守法理由问题 ,这是西方法哲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不同的法哲学流派就此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学说 ,其中 ,较有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社会契约论、功利主义论、暴力威慑论和法律正当论等。讨论公民的守法理由 ,必然涉及到公民有无服从恶法的义务问题。对此 ,西方学者发展出一套名曰“公民不服从”的理论 ,它标识着公民守法的限度。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西方法学界的上述理论进行介绍和评析。  相似文献   

10.
“公民为什么遵守法律”的问题 ,就是公民的守法理由问题 ,这是西方法哲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不同的法哲学流派就此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学说 ,其中 ,较有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社会契约论、功利主义论、暴力威慑论和法律正当论等。讨论公民的守法理由 ,必然涉及到公民有无服从恶法的义务问题。对此 ,西方学者发展出一套名曰“公民不服从”的理论 ,它标识着公民守法的限度。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西方法学界的上述理论进行介绍和评析。  相似文献   

11.
司法是文明社会得以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知法守法不仅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更是司法机关应遵循的本职,但是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司法不守法或违法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有效切实地保证司法守法,是中国迎接、真正成为法治国家的基础。WTO  相似文献   

12.
真正的法治必须体现道德理想和信念。即具有道德性格。所谓法治的道德性格,就是指法治所蕴涵的道德理想和法律对践行一般道德理想的功效。在遵循法治的前提下,将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才会带来良善的社会秩序。道德为法律提供心理基础和评价标准,实在法的合法性可以上溯到经由自然法和经院哲学所体认的抽象的道德正义。法律的道德性自身也存在两个层次,那就是法律的外在道德和内在道德。本文试从法律的合宪机制、法官的道德约束和公民守法机制的形成三个方面论述完善法治的道德性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王建文 《当代法学》2023,(1):108-119
在《公司法(修订草案)》尚待完善的立法过程中,有必要基于我国司法实践的考察,明确我国现行董事信义义务制度扩张适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比较研究,探寻可资借鉴的域外经验,确定其立法方案。基于此,我国《公司法》可考虑将董事信义义务法定化,维持《公司法(修订草案)》第180条关于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规定,但提升守法合规规定的地位,将守法合规、诚实守信确定为董事信义义务一般规定的基本内容。董事信义义务制度的弹性将因此大幅提升。不过,基于我国公司治理实践,应在司法实践中充分考虑董事的实际地位,在董事违反信义义务责任的法律适用过程中,对董事过错的认定持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14.
守法一直以来都是法理学界广泛关注的论题,本文综述了由苏格拉底之死而引出的守法理念出发,从守法的理由、守法的精神,守法的限度以及其它方面阐述了近些年守法问题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录之一《克力同》篇,忠实反映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其中大段虚拟的雅典法律与苏格拉底之间的对话,蕴意深刻。它们围绕着“法律”这一核心,提出了理性、正义、公民守法的道德依据等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而且,通篇对话的推理论证方法也值得关注。凡此,无论于法律本体意义上,还是在法律方法论层面上,《克力同》篇既开启了西方法律思想之源,同时又对我们今天作法律的思考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法律所具有的道德性不仅意味着法律与道德不可分离,还意味着法律所包含的道德的层次.法律的道德性主要通过创制法律规范阶段与法的实施阶段展现出来.经由法律的合宪机制、法官的道德约束以及立法与守法的和谐机制等三个途径论述法律道德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论知识产权犯罪控制中的道德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犯罪控制与社会道德存在着一定联系。我国控制知识产权犯罪的刑法规定融入了道德内容,控制知识产权犯罪的法律实施也需要社会道德的支撑。积极守法观是知识产权犯罪控制与预防的高级境界。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信用法理研究中的一个基础问题是社会信用的概念界定.《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在其定义条款中首次规定了“社会信用”的概念,该概念被学界称为“守法与履约说”且被部分地方信用立法采用.学理上对社会信用的概念之讨论,传统上采用的是信誉或商誉说,其含义较为狭窄,无法满足社会信用治理的现实需求.而当前社会信用制度实践采用的是守法与履约说,其含义过于宽泛,容易产生模糊法律与道德的界限以及混淆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的问题.从规范之维来看,其蕴含的法律命题并不是一个关于社会信用立法的恰当法律命题,而从价值之维来看,其目的正当性也经不起比例原则、公益原则和人权原则的价值拷问.建议采纳折中的信用含义——“信誉及社会责任”,将信用的含义从传统法学上的“债权的发生”扩展到“社会责任”而非“守法与履约”,以有效弥补守法与履约说的缺陷,并为失信人名单的建立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群众法律意识的觉醒和对法律法规的认知提升.群众维权意识逐步提高.直接推动了群众的维权行动。然而群众在维护权益时却忽视各种义务,出现了违法维权现象。群众维权意识重于守法意识.必然对检察工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不是高不可攀的空中楼阁,而是具体而平实的守法之治,这不仅是人类法治文明的经验总结,也是应对现代民主社会之难题的基本出路。法治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制度建构而实现民主的法治化。法治是守法之治,实质是指立法者遵守规范立法之法、执法者遵守规范执法之法、司法者遵守规范司法之法、守法者遵守规范行为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