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杨君  姚伦双  罗春香 《求索》2015,(3):99-103
中国新型城镇化包括人口、土地、经济和社会四方面,退出宅基地有效补充了建设用地,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通过分析比较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因素,找出内在联系,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由量到质的转型提供参考。研究发现,经济发达地区影响农民自愿退出意愿的正向因子大于负向因子,欠发达地区农民对于退出宅基地持谨慎态度,影响因子较多,且负向作用远大于正向作用;无论经济发达与否,退出后的宅基地居住补偿方式都对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有负向影响。政府要加强宅基地退出的宣传;严肃基层土地执法,规范宅基地发放与回收;加强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工作,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动村庄整治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不能"一刀切",通过大规模合村并居推动村庄整治的模式必须进行规范。推进村庄整治需要在尊重农民自愿基础上展开,当前建议以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为抓手,通过市场化方式推进村庄整治工作,配合政府对乡村的投入,以资产运营的方式和理念,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盘活乡村存量资产。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面临农民退出意愿不强;对宅基地"三权分置"和赋权扩权缺乏法律依据;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实施主要靠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推动,难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补偿资金筹措困难;宅基地的保障功能与财产功能难以兼顾;节约土地资源与便于农民生产的矛盾难以协调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寻求破解之道。文章提出应通过合理确定宅基地的退出补偿标准,调控结余指标流向;完善法制,建立城乡一体的不动产登记体系,为宅基地赋权扩权提供法律保障;合理制订宅基地有偿使用费的收费标准,形成宅基地收益分配公平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交易市场;强化村集体实力,增加政府投入,多渠道筹集宅基地退出补偿资金;促使宅基地的保障功能和财产功能有机协调等措施,化解上述难点,推动宅基地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何巨冯江 《群众》2017,(18):58-60
金湖是江苏省人口小县、农业大县、生态强县,也是较早开展农村改革试验的县。2013年以来,金湖在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先后承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和宅基地有偿退出试点,取得了一些原创性、可借鉴的经验做法,推动了县域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5.
采用外部性理论,能够更好地从经济学的视角理解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并在外部性内部化的基本思路指引下,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流转收益分配"凸显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中的收益权能,通过"完善闲置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保障宅基地的农户资格权,通过"增设宅基地租赁权"适当放活宅基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6.
政府引导农民规范有序退出农村宅基地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更是政府民本价值的体现。实践中,农村宅基地退出中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低、补偿标准不合理和农民配套权益保障不力。强化农村宅基地退出政府责任,不仅应建构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法律制度体系,而且要保障退出农村宅基地农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不仅应加强退出农村宅基地农民社会保障,而且应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政府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山市公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的试点工作,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新型社区居住,探索非城市规划区农村土地资产资本化改革。  相似文献   

8.
宅基地对于保障农民住房及基础生存条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存的宅基地闲置、"一户多宅"等情况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故宅基地退出对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宅基地法律制度不完善、宅基地监管机制缺位、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等原因,致使宅基地退出面临着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风险。应从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强化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全面规制宅基地退出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浅谈农村宅基地管理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国 《传承》2010,(18):134-135
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我国农村宅基地管理法律法规存在缺陷或缺位问题,应从宅基地使用制度、规划、登记制度、退出机制及流转等几方面完善宅基地管理立法。  相似文献   

10.
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我国农村宅基地管理法律法规存在缺陷或缺位问题,应从宅基地使用制度、规划、登记制度、退出机制及流转等几方面完善宅基地管理立法.  相似文献   

11.
《时事资料手册》2007,(4):44-44
新华社6月12日报道,陕西全省目前有数十万亩可复耕的废弃农村宅基地,正准备通过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的办法使其顺利退出,从而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旧宅基地复垦和新增户宅基地的划拔等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创造》2011,(11):36
转户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自愿转户,自愿退地,自愿参保。转户后可保留的权益1、保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2、保留宅基地及农房权益。3、保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收益分配权。4、保留农村相关惠农补贴。5、在5年过渡期内继续执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相似文献   

14.
房绍坤  袁晓燕 《探索与争鸣》2023,(4):112-124+179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应首先明确进城落户农民是具有主体指向性、阶段过渡性、现实长存性、时代性的特殊农民群体,其土地权益应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其相关权益。当下,应详细梳理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保障困境的利益主体多元、侵害行为隐蔽等表因,解答农村产权个体归属、进城落户农民成员身份、权益属性抉择等深层疑问。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保障的策略,应以平等与自愿为价值导向,通过涉农改革进一步彰显土地权益之财产性,构建法治化与渐进市场化的有偿退出与转让机制,并依据其成员身份保留这一群体在农村的后路,使进城落户农民各取所需、进退皆宜。  相似文献   

15.
实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合理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合理规划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中连片种植,向局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帮助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下面,笔者就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谈几点粗浅的体会和认识。一、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县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在实践中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发展效益同农民利益的"二重分割",其中农民利益代表主体缺失、法律及制度配套滞后以及"替代性"保障的缺乏,构成了农民权益损害的"三元态势"。保护农民权益是一种责任,创新性引入利益相关者、利益集团、良性市场等理论;成立农民利益代表机构、加强立法及制度配套、探索替代性保障以及长期收益分配机制等,才能寻求农村宅基地退出完善的机制化弥合。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在实践中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发展效益同农民利益的"二重分割",其中农民利益代表主体缺失、法律及制度配套滞后以及"替代性"保障的缺乏,构成了农民权益损害的"三元态势"。保护农民权益是一种责任,创新性引入利益相关者、利益集团、良性市场等理论;成立农民利益代表机构、加强立法及制度配套、探索替代性保障以及长期收益分配机制等,才能寻求农村宅基地退出完善的机制化弥合。  相似文献   

18.
10月20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跃军 《湖湘论坛》2005,18(1):93-94
从永州市的实情出发 ,要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建立农用地自由流转机制 ;二是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 ,建立社会资金长入农业的机制 ;三是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 ,建立农户有效对接市场的机制 ;四是改革农技推广体系 ,建立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机制 ;五是推进城镇化进程 ,建立农村劳动力自由迁徙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朱桂明  蔡芸  卜用庆 《群众》2008,(12):80-8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为加强和规范土地流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近年来,泰兴市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按照稳妥、适度、规范的思路,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