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0年代,伴随着国家权威话语和民间大众话语的渐趋喧闹,文学中的现代知识分子话语逐渐黯淡微弱。张天翼的小说以知识分子话语对于民间大众话语的模拟发声,隐曲地传达了知识分子话语的深刻内容,同时成功摸索出一条知识分子话语言说的曲折路径,使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在不利于己的强势语境中保持了自我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青年知识分子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话语权的强弱,直接影响了其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及社会作用的发挥。然而,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青年知识分子的身份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渐渐丧失了公共性。本文将围绕青年知识分子的话语权,沿着话语实质、话语表达、话语生产的逻辑展开。首先从历史的视野考察青年知识分子话语权的实质与内涵,进而分析现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话语表达及其困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现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话语生产及其公共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3.
会话话语的审美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 《思想战线》2003,29(2):102-106
会话语境是会话话语审美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会话语境包含言辞内语境信息和言辞外语境信息,其直接影响到会话话语审美关系的形成:会话语境可以使会话生成音响形象及其情感意味之美,并可补充话语信息含量从而引发审美意象;会话语境可以扩大、弱化或模糊会话话语的所指意义,使会话话语具有审美意味;会话话语可以因言辞内语境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异而获得美感;在会话语境信息的作用下,一级所指可以发生变异,转化为二级所指而获得审美优势;会话话语的审美在历时性的传承中,因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语境因素的影响,会不断地被建构、解构和重构。  相似文献   

4.
曹艳红 《求索》2010,(9):185-187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流浪母题叙事文学作品。该热潮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变革密切相关。新文化运动后,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观念上推崇动感特征明显的西方现代文化,在文学观念上推崇以独立为标榜的现代文学艺术场,他们从文化和艺术的双重视角认知和接受了西方文学中的流浪母题,并发掘和赋予其在中国现代语境下的深厚内涵。流浪叙事作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各流派的共同话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知识分子阶层流浪叙事的先河。剖析这一流浪叙事文学的缘起,对回望整个20世纪中国的流浪叙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90年代是一个文化解蔽的时代 ,在“众声喧哗”中主要存在三种话语 ,一种是以消费为指归的大众文化话语 ,另外两种是针对存在的体制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如果说 ,体制话语是“意识形态”话语的话 ,那么 ,不妨叫知识分子话语为“意义形态”话语。这两种话语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和要求。首先 ,在知识构成上 ,“意义形态”话语主要是依据知识本身的“内在理路”而生成 ,“意识形态”话语则是根据“外在需要”而构成。其次 ,在知识表现上 ,“意义形态”话语所体现的是一种“话语权力” ,而“意识形态”话语体现的则是一种“权力话语”。在…  相似文献   

6.
刘飞兵 《求索》2007,(3):202-203
反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语境是理解反讽话语的必要前提,但语境本身也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对反讽话语施加制约。从语用角度对反讽的感知至少包括八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张霞 《青年论坛》2011,(2):117-123
胡风及其事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精神现象。他将审美和政治纳入主体实践机制,在战士还是诗人的困境中,营造着个人的"政治乌托邦"期盼。而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不同理解以及方法论的分野,使胡风对主流话语的追随和再阐释犹如隔岸的呐喊,成为政治对知识分子的一个巨大反讽。胡风独特的文艺和政治观,以及他的人格追求和文化选择,与历史现场相互辉映,彰显了知识分子在复杂语境下与时代共处的文道之争和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8.
周宣丰 《前沿》2012,(19):177-179
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文化功能和社会政治影响因不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语境虽有所不同,但其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公共关怀、勇于抵抗权势是知识分子由来已久的优良传统.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在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由于商业主义、消费享乐主义盛行,学术高度体制化,犬儒主义复兴,批评性意识淡化,知识分子传统深陷危机.探寻知识分子的批评性话语,点燃大众的政治参与热情,现代性进程中某些问题才有望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各个层次均引入语境理论,这一现象伴随着研究观念和思维方法的深层变革。文学话语层面注重语境的实践性和对话性,后期维特根斯坦借助语境寻求语言的意义,反拨逻辑语言观,巴赫金倾心于发掘文学作品与整个社会生活语境的关联,以及文学语言研究中语境间的对话。文学阐释层面侧重语境的时空性,伽达默尔通过树立解释主体的历史语境的价值而创立现代解释学,瑞恰兹则将文本语境的时空长度无限延长,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文本解读的多义性。文学文体层面,各个语境主义文体学流派引入文本之外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信息,将文学话语与一般话语的文体研究打通,借助语境的开放性彻底打破了局限于文本内部的文本主义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内核的意识形态是我国居于主导地位、具有主流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国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实现了现代性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在社会现代转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与信息引领的现代背景下,中国梦话语实现了话语形态层面理性认知与感性认同的内契交融;话语内容层面政治性与生活化的协同共进以及话语价值层面阶级性与个体性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性别分析视角,通过梳理晚清至五四运动时期精英知识分子关于妇女解放的话语,揭示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如何被不断建构,从而展现性别化了的历史图景.文章认为性别的变化并不只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是作为一种文化符码被纳入到了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之中的,民族主义一直是性别表述的主旨,同时,女性形象的变化也与精英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认同危机紧密相关,性别变化背后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从1910年到1940年,"智识阶级"及其演化而成的"知识分子"话语,在不同时期的批评实践中被利用和阐释:1919年前后,"智识阶级"话语进入批评文本,其在演绎过程中吸纳进贬义色彩,将智识阶级置于被批判的境地;1927年以后,"知识分子"话语出现,其以"非阶级化"的意蕴解构了"智识阶级"的"整体性";1930年代,在以"革命性"为标准的批评体系中,借助于"出路抉择"和"知识分子工农群众化"等关键词,"知识分子"话语实践了吸收和改造知识分子的意图。  相似文献   

13.
刘信波 《求索》2013,(8):167-169
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批评在当代文学及文化理论占据重要地位.他在对托马斯·莫尔、莎士比亚的戏剧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建基于话语权力运作之上的“自我塑形”与“即兴运作”,并使其成为格氏批评理论的关键。但同时.在现代语境下.这种话语权力的运作显然已经突破传统观念中强势话语对弱势话语的绝对优势.弱势话语通过“即兴运作”与“自我塑形”的运作方式往往反身置换强势话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话语动态制衡关系。  相似文献   

14.
胡爱玲 《求索》2011,(1):122-124
列宁、毛泽东、葛兰西曾高度评价知识分子发挥的社会作用,视其为统一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和桥梁。与之不同,现代西方语境中,知识分子的"立法者"角色被置换为"阐释者",甚至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也被质疑。如今,知识分子该何去何从?回顾列宁、毛泽东、葛兰西的知识分子理论,比较现时代西方各流派给知识分子的定位,当能引导当今知识分子积极审视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回声话语形式——回声结构,对之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构成要素的特征。回声结构不仅具有回应上一话轮的话语功能,而且具有衔接上一话轮、引导后续信息的衔接功能,因而是把会话中双方话轮连贯起来的极佳成分。同时,这种结构在会话语境中高频使用,其句法——语义功能已经规约化,成为既具有衔接功能,又具有话语功能的固化结构。  相似文献   

16.
论现代文学叙述中妓女形象谱系与话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中国,妓女形象成为一种隐喻,一种表达思想意识、建构社会性别身份的媒介.人们通过对妓女形象的认知和想像来表达他们对民族现代性、社会关系和妇女解放等重大社会命题的思考,以此建立自我想像,寻求自我认同.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精英知识分子笔下的妓女形象作-个谱系来考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精英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这个媒介展开有关政治权力和文化转型,国民性和文化归依感等等问题的讨论",检视创作主体的社会性别和社会身份对妓女话语系统建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于现代中国来说,发端于西方文化的现代科技既是全球性的,更是本土性的现代经验;现代科技所提出的问题要求我们在现代的情境下来思考和发掘传统的意义。区别于保守主义和西化论,本土现代主义的态度是:把思想传统作为一种话语而与社会结构、历史和语言相关,并在现代语境中重新处置这种关系,进而转换传统为现代经验,来应对普世的和本土性的现代问题──例如现代科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的中国浪漫主义思潮 ,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文学思潮之一。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历史语境 ,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清理。文章试图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入手 ,讨论现代中国文学的权威话语———文学革命———的形成 ,及其对当时文坛上各种文学思潮的影响。浪漫主义的兴起出乎文学革命设计者意料之外 ,却在文学革命的话语下活动 ,以其独特贡献推动文学革命发展。论文还揭示了在权威话语下浪漫主义思潮兴衰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新时期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批评,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和现实语境,从共名和无名、意识形态性、术语界定、西方话语殖民等与文学的关系上对其进行重估,指出了以往论述的一些迷误,认为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话语,不仅仅是方法论,还根本上是哲学本体论,它与“存在性”问题而非“生存性”问题密切相关,现代主义文学的普适化与无名时代和现代大众的出现密不可分,并且在某种意义上,现代主义文学是以现实主义为根本底色的文学。  相似文献   

20.
身体作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出发点,在知识分子的话语中往往是缺席的,因而缺乏一种身体视角。但是,建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身体视角又是一个难题,因为我们无法从流动不居的符号化身体返回到肉身存在。因此,问题的意义就在于依循身体回到当下性、处身性,从而赋予知识分子的批判话语以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