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的家庭是传统家庭的延续,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庭伦理,不可能抛开既有的传统。基于时代的要求,须着力发掘蕴涵于传统家庭伦理中的人文资源,对之进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从而实现传统与时代的整合。由于伦理道德具有社会普适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因此对传统家庭伦理进行筛选或选择的根据,不应是某个个人或某一利益群体的好恶和价值取向,也不应是西方的家庭伦理模式和价值观,要防止在对待传统问题上的伦理相对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坚持以当代中国现实的家庭关系变革和家庭伦理建设为根据,考虑到我国目前家庭成员对传统家庭伦理所…  相似文献   

2.
张君平 《前沿》2010,(13):42-46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构建了一个以法权人格为核心的现代法权理论系统:以自由自我为支点,以平等独立的法权人格之间自由交往的市民社会为载体,以国家宪政为保证。离开自由自我,个人就失去了作为人的普遍性的人格;离开市民社会,独立自由平等法权人格就不会生成;离开现代成熟的国家,个人自由和特殊利益就会与社会文明之普遍性利益和秩序相"分裂",导致市民社会伦理失范,个体之法权利益和人格就不会得以普遍保证。这对我们当今法治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会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韩星 《学习与实践》2023,(1):133-14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指人际关系的原理、原则。明伦是儒家的一贯主张,是为学大端,本质上乃人禽之辨。中国传统最重家庭,家庭伦理由父子、夫妇、兄弟三重伦理关系组成。儒家以孝悌之道处理家庭伦理中的父子和兄弟关系,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和谐的基本途径。近代以来在经历了现代自由、平等精神的洗礼之后,儒家伦理中的基本内容仍然可以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指导人们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考量家庭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重建家庭伦理,在与民主、平等、人权等现代理念的融合过程中实现家庭伦理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4.
白岩 《前沿》2010,(15):48-53
柏拉图以国家的伦理实体,以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的整体普遍性原则为正义的本质,阐释正义就是共性高于个性,个性复归到共性的哲学统一以及社会伦理实践的统一。休谟则从主观经验出发把正义规定是在相互的利益权衡中,以个人的欲望、私利倾向的最后满足为正义的实现。没有国家的利益为最高的范畴。国家、社会就是本质上作为利益的个人根据协议的举措在利益追求最大化的形态中而构造的介质。人道主义的正义社会以公正为基石,以人权为絮矩,在民生民权的人道主义的伦理、精神、本质中实现国家与个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当代广西》2007,(7):63-63
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是传统遗留给现代的一宗珍贵遗产;家庭对于人的身心健全及社会井然有序,具有决定性意义。现代性当然意味着个人应当享有更高程度的自主、尊严与自由,应当更为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是否组成家庭及组成何种家庭。然而,假如人性并未有根本变化,则家庭就将一直是人们最重要的精神归宿和安全堡垒。  相似文献   

6.
传媒自由既是一种权利又是一种理念。传媒自由理念本身就预设了其价值合理性及道德责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当前的传媒自由已经背离了自由的真实含义.忘记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因此.传媒伦理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学界与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传媒伦理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如何运用普遍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去解决传媒领域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传媒职业道德的学问.作为一种规范的传媒伦理具有两个向度,一个是自律的个人德性的向度:一个是他律的传媒制度伦理的向度。因此,传媒伦理建设也应该围绕着这两个向度展开。目前传媒伦理的理论指向问题就是.传媒伦理究竟是个人德性的,因而是私人道德.还是公共的德性,因而是行业制度的道德.无论传媒伦理的哪一向度都不足以单独支撑传媒伦理大厦,单独强调某一向度都不能解决传媒领域中的道德问题。传媒伦理应是私德与公德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论遗嘱自由之限制与我国继承法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振增  赵雅琨 《前沿》2010,(10):124-126
遗嘱自由限制之基础在于私有财产的家庭和社会功能及私法伦理性要求,对此,大陆和英美两大法系均设计了系统制度。我国法对遗嘱自由的限制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无法平衡当事人的利益关系,应通过公序良俗原则具体化和设立特留份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09,(3):94-94
罗克全在《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5期撰文认为,市场原则的哲学维度表现为:经验原则是市场原则的哲学根据,非模式化选择是市场原则的演化进程,利益秩序是市场原则的目标追求,消极自由是市场原则的伦理取向。市场原则是明确的个人目标和人与人之间的目标差异所构成的非人为设计的利益秩序,它并不是对人的异化而是对人类工具性要求的表达。与市场原则相兼容的公平原则是无害原则和中立政府。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由精神的培养。他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但不是人生而自由,而要从自在的自由飞跃到自为的自由,只有通过教育解放主体。教育对增进人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绝对环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良好法律的国家公民,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则需要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共同努力,对公民进行劳动教育、理论教育和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0.
陈霖 《青年探索》2013,(6):13-18
本文分析了新媒介时代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在伦理价值取向上形成的冲击,指出新媒介技术最重要的伦理价值是自由的诉求,尤其是表达自由的诉求。这一诉求在青年亚文化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实现,并因此而形成分享与垄断、多元与权威、游戏精神与功利原则的对立。而在此过程中,青年亚文化也为与自治、协商和社区文化的伦理取向提供了公共服务、协作精神等建设性资源。  相似文献   

11.
谢雄飞 《传承》2008,(22):68-69
《颜氏家训》是中国家庭伦理教育里程碑式的著作,具有极强的务实性和可操作性。在传统家庭伦理发生较大演变的今天,重新对我国传统家庭伦理规范进行一番现代阐释,分析和找出其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伦理规范和伦理精神,不仅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时期家庭伦理的建设,对于我国当前家庭伦理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颜氏家训>是中国家庭伦理教育里程碑式的著作,具有极强的务实性和可操作性.在传统家庭伦理发生较大演变的今天,重新对我国传统家庭伦理规范进行一番现代阐释,分析和找出其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伦理规范和伦理精神,不仅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时期家庭伦理的建设,对于我国当前家庭伦理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少星 《前沿》2014,(15):42-43
共和追求的是一种古老而厚重的无支配理想,即一种不受到专断干涉的自由权利。民主与法治则是牵制专断权力以维护自由的制度工具。无支配自由观的政制目标不单是一种个人能够抵御权力侵犯的政治生活,还是一种能够促进个人自由能力的政治安排。公共权力干预个人自由的唯一合理依据,是经过恰当的程序做出的,并且最终是一种个人与他人共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最早接触各种道德观念的地方,是个体道德意识的诞生地.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与<法哲学原理>中,把家庭看作是直接的、自然的伦理实体或伦理精神,家庭伦理实体运作的原理体现在夫妻、亲子、兄弟姐妹三种伦理关系的运作上.  相似文献   

15.
现代家庭中的父亲越来越多地参与抚育工作,也越来越被期待承担家庭抚育工作,这既是个人的生活问题,也是社会的伦理问题。原本深嵌于家庭结构与过程中的抚育行为被现代生育制度脱嵌出来,国家、市场与专家系统等将抚育行为重新纳入一个法律化、科学化和专职化的抚育体制中,这使得父亲于法、于理、于情都应该承担抚育职责,而抚育关系的扁平化、多边化和制式化进一步改变了家庭的互动、生态与伦理。父亲参与抚育工作将是今后家庭不可避免、越来越强化的趋势,未来也会有日益多样化的家庭抚育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立法原则主要包括法治原则,民主原则和科学原则。立法原则中天然地蕴含着伦理精神,其伦理基础是理性,伦理内涵是正义和利益。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的伦理观是对古希腊伦理思想与近代伦理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他将古希腊伦理思想中的实体思想与近代的主体精神相结合,使伦理理念的发展呈现为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过程.黑格尔伦理思想有突出的三个特点:一是其伦理思想是奠基于自由意志之上的,是关于自由意志发展的理论.二是黑格尔对伦理与道德作出了明确的区分,伦理是客观的抽象法与主观的道德的统一,伦理区别于道德,并高于道德.其三,其伦理观有着明显的目的论特征.伦理理念的发展包含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环节,其中作为伦理理念的目的,国家是伦理理念的实现.作为近代伦理思想的重大发展,黑格尔的伦理观对于当下我们国家克服道德虚无主义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的经济张力——伦理道德与经济相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海山 《思想战线》2006,32(6):50-56
伦理精神作为一种中介,它有可能使非经济因素的伦理道德转化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因素。伦理精神激励社会和个人的潜能,促使社会和个人将伦理信念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行动,使道德成为一种实践性的伦理,实现非经济因素转化为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极为重视伦理共同体,并对现代个人主义提出了批评,故此,黑格尔常常被指责为放弃了个体自由或者主观自由。在解读《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黑格尔所谓的"善"和"良心"可以分别被理解为"道德自由"和"本真自由"。虽然这两种自由观有着各自的问题,但是真正的自由正是建立在将这两个环节纳入自身并加以扬弃的基础上。由此,本文将论证黑格尔并未放弃主观自由,他认为只有在伦理生活中个体的自由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遗产归扣制度滥觞罗马时期。鉴于其法学衡平、平等理念的追求,近现代诸多欧美国家的民法典奉之为圭臬。我国法律虽未规定此项制度,但是民间自古以来有此传统习俗。遗产归扣制度立足于各继承人利益平衡,维护家庭伦理关系之时不忘捍卫个体意思自治,可以合理解决整体正义与个人自由之冲突。目前正值我国《继承法》修订之际,完全可以在尊重民间遗产分割习惯、保留继承制度固有特色的前提之下,充分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结合本土实际优化遗产归扣制度,而后予以法律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