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激励刍议     
宗元 《创造》2005,(11)
激励是人类文化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产生行为动力的本能需要,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之后,就会转化为具体的动机,引发出某种特定的行为,而激励正是对实现需要动机的强化。激励等于奖励和惩罚,虽然奖励和惩罚两者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两者各有侧重,在激励中的比重和效用是不同的。奖励、表扬和赞赏,能够有效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发挥其聪明才智,挖掘其潜能;也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培养人们的积极情感和坚强意志,加速人们的社会化进程,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整个社会风气好转、民族素质提高和社会大系统正常运转。惩罚、…  相似文献   

2.
"次道德"现象在社会上广有争议,无论提倡还是反对,都应承认"次道德"现象的客观存在.从善与恶的关系看,"次道德"在性质上应归属于不道德的行为,但它是一种恶中有善的行为,不能一概否定.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看,对"次道德"行为价值评价时,在总体上应否定其行为动机、效果的价值,但也应对其减轻恶的效果的行为有所肯定.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看,"次道德"仅仅帮助其载体建立减少犯罪损害的自我道德标准,而这种标准是低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次道德"的承认,会使违法者的道德底线提升,减少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律本来都是用以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体系,二者之间并没有质的界限;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取决于其道德品质,同样,一个人的守法行为取决于其法律品格,人们在强调个人道德品质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个人法律品格的培养。法律品格是法律意识的内核,是法制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降低法治成本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依赖于他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当个体对于道德规范、道德范畴及其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会对某些道德规范产生需要,伴随着情感体验,就有了实现这些需要的行动动机和为了实现这些需要而要克服困难的道德意志,三者结合起来,才形成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品德。道德品质的最大特点是自觉性,就是个人自觉地抉择行为,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来控制行为、调节行为。这个过程的心理机制就是道德信念的作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指出:道德信念是道德需要的一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5.
网络道德失范有深层次的经济原因。由于网络道德主体付出的代价小于其获得的收益,必然增加网络道德失范的概率: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是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造成人们对网络道德资源过度消费、滥用和不珍惜,使网络道德资源缺失;从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的关系看,网络道德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调节,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干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道德本质上并不冲突。作为一种规则,法律主要侧重于对人们行为的调整。法律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属于基本的底线要求,其主要功能在于防范人们实施破坏社会秩序和损害他人的“恶”的行为。而道德侧重于对人们内心世界的调整,道德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属于更高的要求,其主要功能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倡导人们实施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善”的行为。可见,法律是一种强制性规则,人人必须服从;道德则应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不适合强制遵守。  相似文献   

7.
考察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最重要的标志是看他的行为。正如中国古人讲的:听其言,而观其行。落脚点放在人的行为上,核心是看这种行为是否符合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只有通过对人的行为的长期考察,才能较准确地评价其道德水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人们的行为选择不一样;在同一环境和条件下,不同的人的行为选择也会不一样。比如去商店购物,不同的商品品牌和价格让人们有不同的选择;即使是同一品牌和价格,不同的人购买的款式也不一样。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什么人们的行…  相似文献   

8.
反腐败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反腐防腐?我认为必须筑起三道防线。这就是腐败行为的道德遏制、纪律遏制和法律遏制。一、腐败行为的道德遏制一切腐败行为都是从践踏道德开始的。从腐败动机的形成,到腐败过程的实施,都是起始于对道德的背离。既然腐败是从突破道德开始的,道德建设也就成了遏制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假如我们的道德防线固若金汤,无法突破,腐败的动机和行为就无从发生。遏制腐  相似文献   

9.
组织公民行为作为一种积极的角色外行为对组织内部环境有建设性作用的同时也会对组织管理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但是把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失当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归咎为这种角色外行为的消极影响有失偏颇。管理活动一旦背离组织公民行为内在的道德性,势必会诱发管理困境和成员的消极角色外行为,产生道德摩擦。因之,本文从潜在的道德困境这一角度审视组织公民行为的消极影响,侧重从成员的心理动机和组织反馈进行归因分析,期待通过人力资源管理途径来改善组织公民行为的道德处境。  相似文献   

10.
陈迎明 《求索》2007,(8):138-139
从权利的层面看,道德自由是主体基于一定的道德必然规律从而在道德生活中有遵守或反对现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自由。权利意义上的道德自由之所以能够确证,主要在于现行道德原则和规范与道德必然规律之间的不契合,从而导致了人们根据道德理性遵守或反对现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标志,也是社会对一代新人教育与培养的要求。任何忽视青少年道德习惯养成的家庭教育行为,都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赵红 《青年论坛》2002,(2):52-53
所谓道德修养 ,主要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的功夫。一种道德能否真正掌握社会 ,主要在于它最终是否转化为社会成员自觉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13,(10):39-39
周斌在《理论探索》2013年第2期撰文认为,虚拟技术导致的道德消隐,是指虚拟技术在传统形式上的主体与道德决定之间构筑了心理屏障,行为者的身份隐匿增强了个体的道德真空效应。从道德的含义看,虚拟技术解构了道德存在的源动力因素;从现实交往实践看,网络身份加重了网络道德危机的可能性;从个体意识看,虚拟技术导致的自我中心主义是恶的意识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从古今义利之辩看当前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今义利之辩看当前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王恩来一所谓义利观,即人们对求利动机和求利行为的看法,是人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有的学者认为,“义”属于精神的范畴,“利”属于物质的范畴,因而义利关系体现着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其实,这只是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和教育。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教育又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所谓道德情感,就是人们心理上对于某种道德义务所产生的爱憎、喜厌等感情,也是人们的一种正义感、责任感、良心感、荣誉感、幸福感等。培养高尚而强烈的道德情感,对于和谐人际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道德气氛,尤其是对于个人坚持道德原则,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对于人们选择道德行为和履行道德义务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道德认识的提高为选择道德行为提供了认识基础,但并不能保证就能够实行道德原则的要求。一  相似文献   

16.
张伟 《人民论坛》2012,(36):212-213
在康德看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规范性原则就是道德准则。道德准则不具有强制性,但能够调整人们的生活方式,是规范人们行为标准的依据。道德法则是基本形式,而道德准则是具体的内容,能够有效促使道德准则更好实现。对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准则与道德法则进行区分对理解康德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所谓职业道德,即人们在各项职业工作中,从思想到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由于职业活动是社会职业工作者最主要的实践活动,职业道德就成了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主干。可以说,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在职业实践中学习和锻炼。一个人如果不用职业道德规范自己,就不能  相似文献   

18.
一 行为的道德价值从哪里来? 道德价值和道德的价值并非同一个概念。道德价值是指人的行为或品质在道德上所具有的价值,并以善恶来标度;而道德的价值则是道德自身相对于一个更高的价值尺度所具有的价值。本文此处所及乃行为的道德价值的来源问题。 对此问题,康德之前便有诸种看法,或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在于它增进了行为者的幸福;或认为在于它是出于利他的动机;或认为在于它符合上帝的训诫等。康德对此皆持异议,他反复强调,不论是从利已的欲望出发,还是从利他的愿望出发,只要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来自快乐、幸福等感性经验的  相似文献   

19.
论法律与道德冲突现象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与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两大调整体系 ,一般说来 ,两者对人们的行为评价是一致的 ,但有时又是冲突和矛盾的。本文从现象出发 ,对法律与道德在社会关系评价中出现这种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这些论述要求,为我们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方向,指出了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