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家要有浩然正气。浩然之气是什么气呢?概括起来,就是至大至刚。但这至大至刚的气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需要培养的。孟子的养气实际上是养义,只有为人光明正大,才能有浩然正气。为此,孟子提出了“勿正,勿忘,勿助长”的集义养气三勿原则。集义养气,目的是为了做一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而这正是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伦理品格。  相似文献   

2.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科学家的成就与其人生修养密切相关,熟悉吴孟超的人都被他那种“浩然之气”深深感动着:报效祖国、献身科学的志气,勇闯禁区、不断创新的锐气,实事求是、百折不挠的韧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正气,悬壶济世、心系苍生的“精诚之气”,疏远名利、潜心研究的“淡泊之气”。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因何而鸣”和“怎么鸣”两个角度来阐释“不平则鸣”说的具体内涵。关于前者,本文确立情和辞两个层面探讨,认为只是不平愤懑愁苦之情;关于后者,本文认为是浩然之气内蕴不平之气。韩愈的文学创作正是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人不可无志,文不可无气。文章的气发自作者的学识、阅历、修养和个性,渗透在作者为文时的感情、意志及成文后的语言和风格里。孟子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魏文帝曹王言:“文以气为主。”刘勰认为写文章“务盈守气”,若作者“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韩愈则把作者写作时涌动于心底的这股气与语言文字比之如“水”与“浮物”——“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  相似文献   

5.
讲正气,是中华民族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古语所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等等,都是讲一个人必须树立正气,必须有正义感。有了一腔浩然正气,才能无所畏惧地前进,才能不屈不挠地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建功立业。七十八年来,我们党由小...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如何深刻理解这一重要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是我们面临的又一新的课题。孟子说过:“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浩然之气”在“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中是必不可少的内涵。一、讲政治,高唱正气歌。正气一词是指光明正大,或指一种好风气。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正气总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讲正气,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背离党的政治原则,不能背离社会公德和社会道德。现在提…  相似文献   

7.
所谓正气,是指人的正义、正直、刚正之气,也指正大光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它是维护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浩然之气,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讲正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语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讲一个人必须树立正气,要有正义感。从岳飞、文天祥到郑成功、林则徐,都是我们民族的正气之魂。讲正气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无数革命先烈“为主义而牺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学说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精神层面的影响巨大,其学术精神在中国学人中的影响尤为深远。孟子学术精神主要体现在“知言”和“养浩然之气”两个方面。“知言”即懂得说话,从特定角度上说,是关于辩论的学问,其重要体现是批判;“浩然之气”则是由义的蓄积以至仁德充满的强大精神外发,是千百年来中国学人刻意修炼和追求的境界。此外,孟子学术精神还有几个方面值得重视,诸如“凡同类者,举相似”的分析研究方法、“中道而行”的学术主张、“学则须疑”的问学路径、“以意逆志”的解读心法、知人论世的学术态度、开放的学术门户观念等等,都对后来的学术及其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载认为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纯粹至善的,气质之性是恶的来源。人性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根除气质之恶,复归至善的天地之性。而要回归天地之性,既要"继善成性",又要"变化气质"。"继善成性"就是要保存、继承天地之性;"变化气质"就是要根除气质之恶。"集义"、"养气"是人性修养的基本工夫,通过"集义",养得"浩然之气",就能与天为一,成性成圣。  相似文献   

10.
邓国军 《前沿》2010,(18):147-149
学术界对“诗言志”与“诗缘情”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很少从“表现”的角度对它们研究。所谓“表现”,一般指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理性的、情感的因素比较显著。如果从“表现”层面来研究文艺理论范畴或命题,则主要指“偏于自我表现”的内涵。本文在辨别“情”“志”的基础上从中国古典美学“表现”的视角对“诗言志”与“诗缘情”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征中国传统观念里,和谐不仅是外部形式的审美追求,同时,更把和谐的理念提升到政治理想、伦理道德、个人的生理、心理乃至宇宙观的层面。汤一介先生把这种和谐概括为“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这是一种“普遍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浩然之气,一以贯之———苏辙散文特色略论唐骥“文变染乎世情”①。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均己暴露。有识之士认识到革新政事以巩固大宋王朝是当前急务,遂前后发生了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受此“世情”影响,文学风貌与过去亦是不同。苏辙一生散文所表现出来的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13.
匪气与豪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匪气与豪气胡守钧粗扩是一种美,所以《红高梁》等影片的上映,很是打动了芸芸众生的心,获得一片喝彩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的歌声,高亢入云,风靡大街小巷,至今仍不时飘入耳中。然而粗犷气中似乎亦含有不同的成分。被评论家们誉为粗矿美之典型的“我爷爷”——...  相似文献   

14.
审美人类学对美的历史性理解,一是指美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发生的;二是指历史是美的发生基础和氛围;三是指美之为美的观念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感。“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代表了两种典型形态的审美人类学:一种是侧重生活感觉的审美人类学,一种是侧重文化仪式的审美人类学,两种形态的审美人类学都批判了美与日常生活的疏离。审美人类学的历史视野和批判精神赋予了其整体性美学和反思性美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15.
董晶晶 《群众》2007,(11):47-48
“面子”者,“情面”也,人皆有之。所谓领导者的“面子效应”,在这里主要指这样一种现象,即循正常途径无法办成的事,只要领导出面,对方往往会看领导的“面子”,从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事情轻松地得到解决。社会学家告诉我们:“面子”是个人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自我感觉和社会认同,而个人在社会环境下被认同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人在社会关系网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6.
一个扮演重要关键的决策角色 讲求决策“民主化、程序化”,对不少领导者凭“长官意志”.主观武断地随意决策而言.是有一定的“矫枉”作用的。然而,如果我们领导者的决策水平仅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又会出现另外的问题。因为强调“民主化、程序化”,决策势必突出群体性,少个人色彩,责任分摊.这种所谓的集体决策往往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如果出错.反正是“集体”负责.  相似文献   

17.
吴磊 《求索》2014,(4):80-85
孟子的善治思想是指以他的“性善”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有关社会政治活动所应遵循的价值精神思想。他从人的内心亲证善端,并以推广内在善端的方式来论证人性善,为善治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以追求“仁政”为最高行政目标的善治理想为统治者提供了善治的基本规范;他追求以“养浩然之气”为基础的道德自律,主张清心寡欲、改过自新、道德磨砺等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的台湾政坛,“省籍问题”象幽灵一样无时不在影响政局的发展,在一系列重大的政治问题中都可以看到它的阴影。所谓的“省籍问题”,指的是“本省人”(狭义上的台湾人,台湾社会称之为“蕃薯”)和“外省人”(指1945年台湾光复后到台湾的大陆移民,台湾社会称之为“芋仔”)之间,由于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而形成的不同族类所引发的问题。40多年来,台湾的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间经过不断接触、通婚,在社会生活层面,省籍问题已经渐渐地消失。然而,在政治生活层面,省籍问题却畸型地保留下来,近来还被不断地炒热,并日益复杂化。本文拟  相似文献   

19.
“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 ,主要是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这是《辞海》从生理学范畴对素质概念的阐析 ,也可称之为遗传因素 ,是先天的 ,是个人能力 ,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础。素质在教育学上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素质在广义上也可以说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且与社会协调的一种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 ,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 ,人始终不会脱离社会教育 ,尤其是学校教育 ,也绝对不会隔绝社会教育对其素质教育形成的影响。以育人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20.
弗洛伊德将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动力归因于潜意识的冲动,而奥尔波特则侧重研究处于意识体验中的健康个人的行动倾向,这也昭示其理论的人本主义性质,即个体具有一个“内在的自我”,它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具有理性、能动性、选择性,不受环境或生理等其它因素的控制。文本试图构建人类群体中谣言传播的个体心理模型,揭示谣言传播的心理实质及其运行规律:一则模糊不清但含有语义要素的信息经过X轴向前运行,该段信息在被个体接收后,在自我意识层面以模糊性和重要性两个维度,进行一系列的转化并形成谣言信息。具体而言,信息模糊性是在个体意识层面感知、记忆和评述过程中产生,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完整性原则,人们会对模糊的信息进行加工,使之更加具有合理性,合乎现实逻辑和自我需求,并使得信息的模糊性变成确定性。信息重要性是指Y轴动力系统中,在个体精神层面动机与需求的力的牵引下,信息被个体按照自己的情感愿望加工;在潜意识本我层面,信息被个体自我按照快乐原则投射到意识之中,使得信息对个体而言变得更为“重要”。以上过程,谣言生产的总体原则符合简化、强化和同化的歪曲模式。一方面,歪曲模式发生在自我对本我和超我的平衡点上(小我),内含潜意识向意识呈现、自我向超我及环境超越两大动力结构,推动“模糊性”向“确定性”转变;另一方面,歪曲模式同时发生在精神层(大我),行为动机和情感需求形成“重要性”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