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学理论》2014,(34)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西方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构建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必须认清这些思潮产生的背景及本质特征,分析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产生的消极影响,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路径。  相似文献   

2.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抵御西方文化渗透、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在社会矛盾凸显期增强改革共识、整合民众社会意识的必然要求。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理论解读的抽象性、社会精英行为的失范性、西方社会思潮的复杂性和公民理性思维的缺失性导致大众化过程中核心性与大众化相互矛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应从扩大其与民众利益的契合点、注重价值引领的形象塑造、正确对待西方社会思潮、培育公民理性精神四个维度进行。  相似文献   

3.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写照和依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当代中国的全景式、多维度、综合性的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34)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要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本文主要对公民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公民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公民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以及培育机制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力求对公民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丰富的幸福意蕴,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蕴含的幸福思想,对于践行幸福美丽中国梦和提升公民个人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家、社会与个人幸福的各个层面:在国家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追求幸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和政治保障,既体现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追求目标,又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社会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幸福的首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既指出了幸福实现的社会条件,又点明了幸福在社会维度的重要保障;在个人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追求幸福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剑 《党政论坛》2007,(10):29-3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偕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地位,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思想,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青 《学理论》2010,(29):207-208
多种社会思潮影响及大学生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匮乏,这些主客观因素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高校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顺应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构筑和谐校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8.
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当代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9.
刘海龙 《理论导刊》2014,(3):17-19,27
去意识形态化思潮实质上是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斗争工具。在当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去意识形态化思潮不断渗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概念;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个体的转化;诱导群众抵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对去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影响,既要揭其实质、阻其传播,更要夯实经济社会基础,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任何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需要有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和有效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在关系密切的有机整体,它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旗帜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核与中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历史的传承性、高度的指导性、强烈的开放性和突出的建设性等特点.在实践中关键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不断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无论是对整个国家民族的复兴,还是对实现高校历史使命、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仍然面临西方社会思潮广泛传播、大众化工作队伍协同性不强、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等诸多问题的挑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潮、构建大众化工作队伍联动机制以及增强大学生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能力等,是应对挑战和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实效性的实然之举。  相似文献   

12.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融思想、理想、道德等基本元素于一体的群体深层信仰系统,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良好社会心态是一个成熟的国家、社会和公民应具有的积极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是良好社会心态的基本内容,其涵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当的契合度。正是这种契合度,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忧喜并存的局势。一方面,繁杂社会思潮、消极社会心态、杂芜网络信息,以及机制建设滞后、活动华而不实、思想行为中转化不足等延缓培育实践的推进;另一方面,已有的研究与实践成绩、社会历史条件、青年特有优势,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积极引领青年正确对待社会思潮,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引导青年正确思想,在青年中培养积极的社会心态,利用已有条件深化研究与创新实践,合为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价值观是贯穿社会系统的血脉,表现于国家、社会、个人等三个层面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中国的复兴意味着建设文明国家,构筑新型社会秩序,培育新的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回答了建设怎样的新文明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套价值体系;同时,这也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价值观与社会现实的互动构成了社会变迁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5.
民主社会主义是近年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社会思潮之一。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种改良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存在着本质区别,因而它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共同的语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有效应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美国建国两百余年以来迅速崛起,核心价值观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和演化而成,体现在联邦宪法之中,决定了公民教育的理念,建立了行政与法制体系,引导着社会政策,灌溉着社会舆论土壤。美国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经验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正与法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正凸显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法治思维作为一种底线思维具有正义秉性,承载着公平正义的理念,用法治思维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尤为必要。法治思维是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法治思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有效展开的基础;法治思维可唤起价值观在新时期的核心诉求,是为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的思维模式,可增进价值观自信。  相似文献   

18.
郭晓俊  王军 《学理论》2010,(27):81-82,1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旗帜鲜明、极具针对性地昭示了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所崇信和践行的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必须积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正确认识和处理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努力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途径,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团结的根基。当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不失为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信息全球化时代,社会形象决定着社会认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形象的内涵与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辩证关系。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其社会形象的塑造,可从不同维度为其提供"应然"形象标准、"必然"形象标准、"类"形象标准,在多维度标准的引导下塑造一个美好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