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新生代”也适时而生。他们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对网络文化“一网情深”,宁愿相信网上有的.也不相信自己思考的。网络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活动效率,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增长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拓宽了他们的交往范围,扩展了他们的交往能力.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尤其是网络对他们的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促进其道德建设;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网络生活方式是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由网络生存方式带来的大学生的“信任危机”与道德信仰的心理结构中的认知因素是冲突的;由网络生活方式导致的大学生的情感冷漠、飘浮与道德信仰的心理结构中的情感因素是冲突的;而且道德信仰价值结构的一元特性与网络信息的价值多元性、信息量的爆炸性也形成了冲突。  相似文献   

3.
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新生代”也适时而生。他们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对网络文化“一网情深”,宁愿相信网上有的,也不相信自己思考的。网络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活动效率,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增长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拓宽了他们的交往范围,扩展了他们的交往能力,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尤其是网络对他们的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促进其道德建设;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网络的全球化,易导致他们道德价值观的错位、伦理情感的疏远、道德人格的缺失、道德意识的弱化、道德责任的丧失、道德行为的失衡。[1]因此,研究“网络新生代”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导致网络社会中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盛行.面对网络这块电子公共牧场,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思维方式的“反理性”、价值取向的“非主流”、审美情趣的“娱乐化”和语言表达的“无厘头”等现象.本文认为,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应从网络道德心理、网络道德行为和网络道德境界这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考量,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选择能力、自组织能力和自控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网民已超过1亿,并且还在迅猛增长,网络已成为人们活动的重要平台。在人们享用网络便利的同时,网上也出现大量不文明现象,并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为倡导良好网络道德,树立文明网络风尚,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四周年暨第三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到来之际,  相似文献   

6.
来信摘登     
《时事报告》2007,(4):63-63
莫把“恶搞”当时尚 2006年,恶搞大行其道,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成“恶搞”的命运,想恶搞的人进入了“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境界”。审视恶搞,其实就是一种扭曲甚至畸形的社会文化,颠覆着传统的文化道德。网络上的自由言论权是有限制的,有两条线不能突破:一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底线不能突破;二是法律的红线不能突破。  相似文献   

7.
小戴 《民主与法制》2011,(30):72-72
前不久京哈高速上演的一场“狗狗大救援”行动,在网络上引起对于救狗和吃狗的是是非非的激烈论战。到底孰是孰非?结论一时半会儿没有水落石出,也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种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8.
张法  赵勇 《青年论坛》2008,(2):66-68
网络文化的普及,使大学生成为网络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对大学生道德品质产生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影响,本文根据网络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种种影响和引发影响的深层原因,提出了若干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科学对于伦理来说.属于中立的一种智力工作。新技术善的使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福利:它的恶的使用,有可能给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所形成的虚拟化社会呈现着一种“数字化”生存方式.网络社会日益凸现的“黄色风暴”、“网络犯罪”、“人际疏离”、“情感冲突”、“信息霸权”等道德失范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学界多从网络道德问题的现象描述着眼.  相似文献   

10.
博客日志对于国人已并不陌生。从“木子美”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在网络上申请日志空间并成为博客一族。随着博客部落的日益壮大,近期的博客也出现了“新现象”:那就是博客从匿名变成实名,从平民走向名人。  相似文献   

11.
李建红 《前沿》2004,(8):130-131
高校网络教育中存在着重网络技能轻网络道德的现象 ,由此也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严重。规范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要“两手抓” ,既重视网络技能也要重视网络道德。可以通过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校园的方法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2.
对构建网络道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今 ,因特网(Internet)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对现实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种崭新的社会生活形式———“网络社会”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道德 ,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映 ,是在特定的人类交往活动中形成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网络社会”自然也应该具有自己的道德。本文试图跳出“纯”技术的视界 ,对构建网络道德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现在不少人认为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平在滑坡,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认为,道德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坡”作为衡量的标准。道德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新的价值观念产生,也会有一些旧的价值观念衰落。  相似文献   

14.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以其特有的魅力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人类数千年来逐步凝结而成的道德体系在网络社会中也正面临着失范的考验。青少年作为网络时代的拓荒者.他们有条件、也有资格参与网络道德的建构,然而,相对社会主流道德而言,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则属于“亚道德”范畴,它不能主导社会主流道德的方向,只能对其加以补充、提升,或者偏离、反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网络时代的道德规  相似文献   

15.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滋生和助长了以正义之名实施的网络暴力,网络上任意诽谤、侮辱他人、践踏他人隐私,演化为多数人的“暴政”与“狂欢”,网络的非理性表达实质上是言论自由的异化和“道德民兵”的审判。遏制网络暴力,要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增强网民的分辨能力和抵御低俗文化的免疫力,也要规范网络语言,引导真正的良善和正义,同时加强平台把关责任,落实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6.
网络的产生极大地改变了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拓宽了青少年的生活领域和视野,为青少年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然而,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少年提供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导致了青少年主体性尤其是道德主体性的某种失落,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网络虚拟群体的信息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晓 《青年论坛》2005,(2):63-65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网络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网络带给人们大量信息的同时 ,道德问题也日渐显现。社会应当及时有效地开展信息道德教育 ,提高网络虚拟群体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 ,更好地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8.
道德的根本属性就是践行。离开了践行,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道德。《周易》说:“是故‘履’德之基也”,强调修德的核心就是要践履“礼”的要求,把能否践行当时的道德规范“礼”作为道德的基础。苟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国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两面派”、“伪君子”,  相似文献   

19.
以德为贵,重视道德,崇尚情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突出特色。我国早有“太上贵德”(《礼记》,“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的古训。古人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也是把德置于首位。其具体表现是:  相似文献   

20.
华伟 《青年探索》2003,(4):28-30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网名”中透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认识,并将之分为四类:求上进,追求成就;尚独立,拒绝虚伪;非主流,标新立异;寻快乐,游戏心理。“网名”的存在既证明了大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个独立的、主动的道德自我的存在,同时,也折射出网络交往环境中价值参照的多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