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球治理伴随国际秩序的创建而来,并随国际秩序的演进而发展。当前,世界格局面临百年之变局,国际秩序进入历史重塑期,全球面临包括大国冲突、秩序失序、异类社会思潮涌动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挑战和风险。因此,作为处理和应对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机制,全球治理应发挥其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的历史性作用。为此,应把握好新时期全球治理的方向和目标,维护多边主义,加快国际机制改革,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促进经济全球化,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加强环境保护。建构和完善全球治理的平台和机制,从全局上看,应对作为首要全球治理平台的G20目标进行新的调整,建立"五个常任理事国"(P5)首脑峰会机制;在政治安全上,有效推进以安理会改革为中心的联合国改革,并建立安全新领域诸如网络、外空、极地等领域的国际公约谈判机制;在经济与贸易上,加快WTO、IMF等经贸机制的改革,支持并推动新的多边经贸机制的发展,将旨在推进全球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建设全球化。  相似文献   

2.
2015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展开,大幅推进.中国以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外交理念丰富深化,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大国关系、周边外交、全球治理方面精彩纷呈,成效显著,为维护战后秩序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维护周边和平稳定方面也面临新考验.随着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国际政治安全秩序观是有关国家对国际政治安全秩序的性质、发展趋势、维护路径、本国与之关系等问题的看法、立场和主张的总和,对国家对外行为有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抽象的国家观念,它既可见于国家对外政策权威文件,也体现在一国有关国际政治安全问题的对外行为中。通过中俄对外政策文件,考察两国国际政治安全秩序观之异同,并结合中俄有关国际政治安全问题的外交行为,特别是两国在安理会的投票,可以逆向透视两国国际政治安全秩序观。这种互补性研究路径结合文本解读与对外行为分析,使二者彼此验证,可弥补单一路径之偏颇。中俄均主张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政治安全秩序的稳定,推动多极化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军备竞赛和外空军事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尊重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解决国际冲突,并非西方所谓的“修正主义国家”。中俄两国在对多极化的理解、维护国际政治安全的手段和依靠力量、欧亚地区秩序、对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安全制度的尊重程度等方面有异。比较而言,中国之“言”(国际政治安全秩序声明)与“行”(维护国际政治安全秩序之行为)更显一致。  相似文献   

4.
低轨大型星座的快速发展使外层空间安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军民融合加深、大国竞争加剧、外空武器化战场化趋势的背景下,愈发繁忙拥挤的外空环境不仅给外空活动的业务安全保障造成严峻挑战,还带来了战略误判和冲突升级等国家空间安全层面的挑战。构建一套能够覆盖两个安全层面的国际空间交通管理机制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的空间交通管理概念对国家空间安全要素考量不足,有必要结合国际外空治理在空间物体登记、外空活动透明度、空间监测与跟踪能力提升以及空间碎片治理等方面的现实需求,明确完善空间物体登记机制、保障空间业务安全和协调国家空间安全这三大空间交通管理任务。面对空间交通管理亟须应对的空间安全问题,国际社会应着力完善星座登记、促进星座信息共享与提升活动透明度,从而构建一体两面的安全机制,保障外空活动和空间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9年,贸易战激化,科技战显性化,大国博弈明显升温,一连串的国家动荡频发,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蔓延,全球治理步履维艰,现行国际秩序受到损伤,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了什么叫"乱象丛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挑战,似乎还只是刚刚开了个头。要有力地应对全球安全风险挑战,有赖于世界各国以实际行动,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和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系,而不是"退群"、毁约;有赖于相关各国以和平的方式,建设性地处理和化解地区冲突与矛盾,而不是以威胁、制裁甚至武力相向;有赖于大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管控彼此之间的分歧,聚焦合作,而不是脱钩、对抗。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在宪章中规定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促成国际合作为其宗旨。50年来,联合国虽然没有摆脱强权政治的影响,但它始终在为实现自己的宗旨而努力,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促成国际合作方面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在许多问题上表现出无能为力。 当前,发展中国家仍希望联合国能在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问题上进一步发挥作用。这种愿望能否成为现实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联合国今后一个时期在发展领域中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9·11 事件后美国提出的“先发制人” 对外战略对以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现行 国际法律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 很可能成为大国使用武力推行其对外政策的理由, 从而威胁到二 战后经过几十年努力建立起来的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先发制人”战略并不能从国际法上的国家 自卫权中找到法律根据, 它是对国家自卫权的滥用。要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必须发挥联合国集 体安全体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创建60年来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联合国的改革已势在必行。由于各成员国在国际秩序理念上的差异以及各自的国家利益,联合国的改革将是一个复杂和颇费周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建立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以东西方对抗为主要特征的旧的世界格局已经基本打破,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普遍希望联合国在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联合国创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联合国的建立,一方面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希望有一种能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组织形式的愿望,另一方面又是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几个大国想确立一种新的国际秩序,以便在保持其已有权益和地位的条件下解决战后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1年中国在联合国表示原则上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以来,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的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中国维和人员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上所有的热点地区.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国国家利益,中国必须在推进维和机制完善、扩展维和任务领域及优化维和人员素质等方面有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战争的爆发与和平的实现既受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也是国内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裁军是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重要因素,然而,当今国际社会在裁军方面的进展十分缓慢。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安全形势令人担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有增无减以及恐怖主义的蔓延继续威胁着国际社会,原先的国际治理逻辑已不再适用。为消除战争、增进和平,重塑全球治理机制的呼声愈加高涨。为此,国际社会需要引入新的治理机制,对影响国际安全的因素加以管理。世界各国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意味着以议题关联为核心的治理手段能够发挥更大作用。为提升和改进全球治理的效果,国际社会必须引入具有动机的激励机制,建立起可信和可核查的制度,对违反协议的国家实施惩罚和制裁,这不仅是国际协议和国际行动成功的关键,也是确保全球治理有效性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维和机制的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联合国关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制安排的根本使命和最终目标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使国家无战事;集体安全,抗击侵略,使国家无可战之敌;裁减军备,解除武装,使国家无可战之器;区域办法,协助维和,使冲突无蔓延之势。所有这些既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也充分体现了前瞻性。然而,联合国建立不久,整个世界就陷入冷战的笼罩之下,联合国的核心使命当然也无法完成。在冷战对抗的大气候下如何处理频繁的国际冲突、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是摆在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面前的一新课题。由于大国一致原则无法实现,《联合国宪章》所设计的集体安全机制难以发挥其功用,“集  相似文献   

13.
话语权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一种手段, 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 现。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话语权体现在决策制定、经费分摊、部队派遣以及国际舆论的影响等方 面。冷战后, 联合国维和行动已发展成为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最重要的手段, 在此领域的话语权的 争夺也日趋激烈。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国应该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进一步塑造“负责任 的大国”的国际形象, 努力增强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杨扬  王文余 《亚非纵横》2012,(3):52-57,60,62
美日同盟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冷战后时代,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东亚安全秩序并不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要构建良性的东亚安全秩序,必须把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美国同盟体系和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并重,协调处理东亚安全事务。  相似文献   

15.
从国际法视角看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介于宪章第六章规定的和平方法和第七章规定的强制方法之间的一种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干预手段。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有了重大变化,对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禁止使用武力等国际法基本原则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了摆脱困境,联合国维和行动必须准确定位,坚持维和三原则,尽快制定专门的联合国维和行动法典,正确对待人道主义干涉,完善国际干预机制,由此才能更好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相似文献   

16.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来,中国持续融入国际体系,对联合国事务的参与和贡献日益提高。冷战结束后,由于一些国家国内冲突加剧及西方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强势地位,国际社会对安全威胁来源及联合国作用的认识发生显著变化,由此引发联合国国际和平安全议程的重大调整及规范竞争。中国将联合国安理会作为推行国际和平安全理念及方案的重要平台。安理会中的议程设置、方案选择、投票权、联盟结构等四个方面构成了中国参与和塑造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基本制度框架。中国日益重视利用担任轮值主席国的机会塑造安理会议程,但未能充分参与决议草案起草且被排斥在美英法组成的核心磋商圈之外。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对安理会关键性决策具有重大影响力,并在叙利亚等问题上显示了使用否决权的意志。中国在安理会注重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协调,并与俄罗斯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然而美国及西方国家在安理会仍居于主导地位。展望未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中的角色应随着客观环境和需求的改变而作出调整;提升中国理念和方案的吸引力,通过交流、交锋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将是中国联合国外交面临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生事物, 它在《联合国宪章》中并没有规 定, 而是在后来的联合国维持和平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联合国在解决严重的国际争端或冲突 的过程中, 曾多次采取维和行动。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形成和发展看, 分为冷战前和冷战后两个时 期。冷战前的维和目标不是“建立”和平, 而是维持和平。冷战后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在职能上发生 了一些变化, 由维持和平向缔造和平和用强制性的手段“促进”和平的方向转化, 表现出了新一代维 和行动的主要特征, 使联合国维和行动陷入困境。只要国际社会认真对待维和行动中出现的新问 题, 吸取教训, 找出症结, 维和行动在今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努力中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四十年来,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联合国组织本身也有很大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为维护和实现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而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们在和平与裁军以及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宪章》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奠基石,确立了以联合国为组织基础的当代国际秩序,建立了以安理会为权力核心的全球集体安全机制,规定了当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确认了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奠定了国际法真正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国、建设国际法治的坚实基础。经过70年的探索,联合国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国际法体系,形成了由解决国家间争端、终止国际有罪不罚现象、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监督国际法实施、建设国际法能力等要素组成的国际法实施体系,并通过激活《联合国宪章》中的法治原则,改进和加强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内在动力机制,从而加强国际法的效力,维护国际法的权威,提升国际社会对国际法的信任,巩固以法律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主义。中国不仅是战后国际秩序的主要创建者、坚定维护者和积极建设者,而且是联合国推进国际法治的重要倡导者。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改革与21世纪国际秩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秩序包括作为客观秩序的国际格局与作为主观秩序的国际规则两方面,联合国是当今国际秩序最重要的载体。联合国改革包括以安理会为焦点的机构改革及发展、安全、人权三大领域的改革。安理会改革之争的实质是国际格局面临调整,联合国三大领域改革之争的实质是国际规则面临变革。联合国改革之争反映了国际社会不同力量之间对21世纪国际秩序的不同看法与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