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历与学问     
甲:我从报上看到,现在有些省市,用人已不只看学历和学位,而主要是看应聘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乙:用人之道,从“开后门”发展到“看文凭”是一大进步;再从“看文凭”发展到“看实际工作能力”,这又是一大进步。  甲:但是有些人认为,学历高的人学问总是大一些,在工作中比较有“后劲”。所以选用人才不能只看一时的“实际工作能力”。  乙:我认为,从一般情况来看,学历与学问大致是有正比关系的;也就是说,学历越高,学问很可能越大。但是,我不认为这种正比关系具有必然性。再则,工作中的“后劲”主…  相似文献   

2.
为民与做官     
辛其马 《创造》2009,(6):45-46
我们这里说的“为民”当然是指“执政为民”中的那个“为民”,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理论早已阐述得很清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官”呢,一般理解就是跻身国家公务员队伍,担债一方或一地或一域的公职,且官无论大小,职责也是“为人民”。说起来“为民与做官”并不矛盾,某种程度就是一回事。然而,现实里有些事情原委往往和理念上还是有千差万别的,不然党中央就不会反夏告诫为官者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了。这其实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干部队伍尤其“有权者”存在违背人民利益的事情,有的还很严重。从这个意义说,公职的“为官”之道就大有解析之处。  相似文献   

3.
广义公安论与公安学基础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狭义公安,是指由现行公安法规所确认的“公安”涵义。广义公安,是指从科学词义上阐明的“公安”涵义。从词义上“公安”有较“警察”更广的容量,更易于适应自身事业长远发展。广义公安又称学理意义上的公安。“Police”的本义是广义公安,在一些国家, Police的职能宽于“警察”,相当于“公安”。是叫“警察”还是叫“公安”v要不要与国际接轨?在世界警察领域里从有近代警察以来就没有一个谁向谁接轨的问题,至于我们叫“警察”还是叫“公安”,纯系中国人自己的事。今后,我们要深入研究公安学基础理论,则应更自觉地以广义公安论为基前提。  相似文献   

4.
第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十大探索 “民生十条”: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上体现党的先进性。近年来,重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从“经济本位”向“民生本位”、从“GDP为中心”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吕慧  肖祥 《学习与实践》2008,(9):106-109
能否从“是”中推出“应该”的休谟难题一直备受争议,从价值认识论的角度对其分析,将“是”和“应该”各自作“科学认识”和“价值认识”的二分,我们发现:从价值事实的“是”中,推不出科学规律的“应该”来,或从价值的“应该”中,推不出科学的“是”来。而科学发展观是价值需求与科学规律的统一。任何以价值需求凌驾于科学规律之上都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在现实生活中极易造成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行为。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一书,始终坚持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运用马克思主义正确把握现实的实践,同时科学指导未来的实践。因此,从“三个代表”与实践关系的意义上,包括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两大方面去学习和研究“三个代表”,对于深刻理解和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来说,都将会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30年来,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经历了一个从“人治”到“法治”。从“动乱无序”到“有法可依”,从“保守僵化”到“民主开放”的过程,逐步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8.
师与范     
老爸在师范教过书,老婆读过师范。自己在学校也干了不少年,经常碰到的就是“师范”两字。不过,很惭愧,自己从没有注意过“师”与“范”两字的关系和差别。  相似文献   

9.
李道湘 《台声》2000,(11):7-9
“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理论的正确。从其政治层面而言,它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意志,反映了香港、澳门人的回归愿望;从其文化层面而言,它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渴望、对统一的追求,表现了“和而不同”、容纳百川的气概,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一国两制”与中华民族追求统一的永恒信念 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到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它顺应了全体中国人的和平统一的愿望和要求,也说明了它符合和适应香港、澳门的实际,同时也适应和符合国际社会和平发展潮流。而从其更…  相似文献   

10.
“过劳”易致心脑血管疾病 从字面上看,“过劳死”是由于工作过度劳累导致的死亡,其源于日语“karoshi”。严格地说,“过劳死”是指由于过度的工作负荷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类疾病主要是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并且造成了严重后果(死亡或者永久性残疾)。从这里可以看出,“过劳”应与致死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或是其危险因素。一旦确定“过劳死”,死者的家属能获得雇主的赔偿.因此它属于社会医学范畴。  相似文献   

11.
蔡子民 《台声》2001,(4):14-15
80年代初以来,执政的蒋经国为巩固国民党政权而推行政治“本土化”,党外人士接过“本土化”口号,开展党外运动。“本土化”以台湾意识为基础,对群众有号召力,很快就从政治层面扩展到文化各方面, 90年代达到高潮。“本土化”蜕变为“台湾主体性”,从而使得从台湾意识中异化出“台独”意识,形成了“脱中国化”、“文化台独”的分裂主义思潮。 台湾“本土化”思潮的由来   台湾光复后,国民党政权代表中国接收台湾,以去台官僚垄断台湾的政治经济资源,压制台湾人,因而台湾民众于 1947年起来反抗,史称“ 2· 28”事件。台湾民众…  相似文献   

12.
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国家实现社会控制、确立规范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已成为当务之急。概括地讲,政府职能要从“全知全能”转变为“有限责任”,从人治管理转变为依法行政,从“传统部门利益型”政府转变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履行其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  相似文献   

13.
李穆 《前进论坛》2008,(11):33-34
现在全国各地中医药都在实行“六名”战略.这个“六名’’到底是“名”还是“明”,它的内涵包括哪些?人们对此可谓是说不清、道不明。“明”与“名”从字义上来看,二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果从说法上来讲,就会出现“明”、“名”难分或“明”、“名”不分的现状。正是这种原因。人们对“明”与“名”不但在理解上出现错误,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误解,特别是在寻医问药方面更是啼笑皆非。因此,对“明”与“名”很有理顺不可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伊继东 《求索》2007,(2):138-140
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是“知识价值取向”、“个体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并存。本文在明确区域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理想与现实的基础上,力求从认识论上实现“知识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与融合,从实践论中探索区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是新时期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高二《思想政治》唯物论部分,在方法论上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即“从实际出发”(第一课)与“实事求是”(第二课)。关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在通常的表述中,是放在一起连用,虽有侧重,但未作严格的区分;在党的思想路线的表述中,“从实际出发”是根本出发点,“实事求是”是核心。但是,“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具体联系和区别究竟如何,似乎并不是很清楚。现以我浅见,辨析一二。一、“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联系(1)它们都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要求和通俗表达,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辩证唯物主…  相似文献   

16.
崔晓丹 《思想战线》2023,49(1):156-164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向全党强调“三个务必”。“三个务必”实质上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应遵循的宗旨、坚守的作风和发扬的精神。“三个务必”的生成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守正与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两个务必”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弘扬,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延续与彰显。新征程上,践行“三个务必”,需要从“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民性特征中,准确把握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从“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纪律性特征中,继续发扬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从“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实践性特征中,不懈锻造共产党人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17.
台湾原住民的“族称”演变,是两千年来以“汉番(原汉)”关系为主轴的跨文化互动与认知的反映。由于台湾原住民缺乏本民族自身的文献历史,族群历史的被动记忆保留在异文化的文本中,从汉唐宋明时期“化外”接触中的“夷”、“番”,清代“理番教化”中的“生(野)番”与“熟(化)番”,日据时代“皇民化蕃政”下的“生蕃”与“高砂族”九族,光复以来“山地行政”下的“山胞”十族,从笼统、概括的“统称”到各族群的识别与相应“族称”,都是它文化视野下的认知符号。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原住民运动”过程中“正名”的“原住民”十四族,则潜伏着来自原住民族群以外的“台独”政治用力。  相似文献   

18.
杨起林 《前进》2001,(6):47-47
“为政者多,知政者少”,这恐怕是不争的历史经验之论。“为政”者未必真正“知政”。就是说,在其位者未必善谋其政。从历史看,也确实如此。然而,“为政”者却必须“知政”。只有“知政”才能“为政”,“有知”方可“有为”。否则,何以谈“为政”呢 ?“为政”乃万端中之首端,大事中之大事,关系国之命运,民之祸福。大到朝代更替、政权倾复,小到一地治乱、事业兴衰,无不与为政者没有干系。所以,“为政”之事不是谁都可以为所欲为的。   “为政”者如何才能善于“知政”呢 ?以愚之见,举烦择要而言,善“知政者”,必先善于“知…  相似文献   

19.
城乡关系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关系。本文主要基于研究文献,从期刊论文、学术专著、学术会议三个层面对城乡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概述,从“点一线一面”三个维度对城乡关系研究的学术轨迹展开理论铺陈,从研究成果、研究现状、实践出路三个角度对城乡关系研究进行反思与畅想。研究认为,今后应努力加强不同区域城乡关系的研究,同时,应努力倡导“城市包容乡村发展”的理论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城乡“包容性政策”体系和“城乡共同体”的构建,真正形成城市与乡村的“双向”、“多元”、“多中心”的发展格局,达成城市与乡村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20.
谢宗玉 《同舟共进》2010,(12):24-24
读2010年《同舟共进》第4期吴江先生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能否相提并论》,颇为受益。吴先生从宏观历史的角度论证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但并未从人性的幽微角度,对德治与法治加以诠释,这里我不妨冒昧补充几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