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机械派、文化派及政治派等不同的翻译观出发, 跨国公司可采取的语言策略也不 尽相同, 这将对跨国公司开展跨文化交际和商务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跨国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特 点, 采取适当的语言策略, 以便有效地组织和控制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这不仅有利于信息交流 渠道的畅通, 并且还会在文化和政治层面对跨国公司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较大。汉语以意合法(parataxis)为主,无论词素组成词,词构成词组,词组组成句,联结手段主要不靠语法制约,而靠语义,语义的决定作用较大,语符表层服从于语义深层和语用修辞层的调动,语符的自足性较小。相反,英语以形合法(hypotaxis)为主,语义的决定作用比汉语要小些,语符虽服从于语义、语用的调动,但其自足性较大些。这种差异要求在两种语言转换中必须运用熔铸技巧。熔铸是翻译单位上升的翻译法。从大量英汉翻译实践中得出结论:大量的熔铸是在词组级上完成的。近来词组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的重视,越来越明显的共识是词组在句子中占核心地位。英汉两种语言的词组构成有其共性一面,亦有个性一面,其个性一面要求使用熔铸。词组中词与词的修饰关系会产生内涵意义(connotation),在翻译转换中,这种内涵意义也要求适当运用熔铸  相似文献   

3.
任何翻译文本都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混合文本。混合文本有助于目的语文化 中新语类的形成, 有助于传播源语文化知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往往根据混合文本的特 点, 采取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翻译的文化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4.
翻译研究中一直以译者角色和翻译标准为重点, 很少涉及读者的角色。翻译的本质 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由此决定了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分析交际中 读者角色和译者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 以及读者与翻译标准的关系, 提出了对目标读者的几种分类 办法。  相似文献   

5.
层次分析翻译法是建立在语言系统三层次假说的基础上。语言是人脑控制的社会交往的承载人类 全部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的信息符号系统。这个语言系统由三个层次构成:即语符表层、语用修辞层和语义深 层。这个语言系统又由具有层层内包集合(inclusion set)关系的七个等级(hierarchy)的语言因子(音素、语素、词、 词组、句、超句体、篇章)构成。这样, 语言系统的结构按层次和等级纵横切分成二十一个相互管辖、相互制约、 相互转换的具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语言平面。层次分析翻译法就是对照原文与译文的各个等级和各个层 次,求得哪个层面等值量较差, 以寻找改进的办法。层次分析翻译具有一定优越性, 适合用于对世界经典文学 作品的翻译和重译。  相似文献   

6.
公示语是公开面对公众的标识语、提示语、指示语、警示语的统称。它是一种常见于公共场所的实用性文体,其目的在于把各种必要的、有用的信息传达给公众,以实现其相应的应用示意功能。翻译公示语是为了用目的语有效地传递源语信息,使公示语译文实现与源语同样的功能和目的。因此,公示语翻译是否规范非常重要,它关系到译文能否准确地传递源语信息、是否会影响对外交流、甚至是否会影响一个城市甚至国家的形象。本文以南宁市公示语英译为例,探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对公示语英译的理论指导意义及公示语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语境在翻译中至关重要。在翻译实践中, 理解和表达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 语义的确定、语篇的衔接以及语体的运用都离不开语境, 因此, 语境是构建正确翻译的基础。译者 理解原文时必须从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的角度考虑, 反复琢磨, 排除歧义, 做到准确地理解原文, 译 文表达也必须密切联系语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翻译界现状及雏形翻译理论的分析、梳理, 以及对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与学 派的介绍、评论, 旨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翻译理论资料和一些有实效的翻译原则及方法, 以期与同 行们共勉, 在翻译实践中有所遵循, 少走弯路, 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译品, 逐步建立起中国自成体系的 翻译学。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英汉习语在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习俗 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翻译英汉习语时, 应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方法, 即直译法、 意译法、直意结合译法、增注释译法、减译法、等值译法, 才能使译文既达意, 又能保持原习语的民族 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进程既是机遇亦是挑战,世界格局也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机遇意味着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也随之愈演愈烈。在不同文明的交融和碰撞中,国家文化的安全问题凸显出来。国际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但是国际环境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威胁世界和平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国际因素依然活跃。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跨文化翻译涉及文化间的交流,对文化安全负有责任。跨文化翻译工作者应当树立起文化安全意识,并将其与跨文化语境意识结合起来,从国家文化安全的立场出发,提升翻译的语言水平,尊重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语表达模式。跨文化翻译事业要重点塑造和维护国家形象,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还要吸收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成果,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打破“沉默的螺旋”。跨文化翻译要始终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先进性。在推进翻译事业的过程中,维护中国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安全、价值观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从而全面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坚定中国模式和文化产品的自信心。跨文化翻译事业将融入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通过对精品文化的内外流通严格把关,为国家的文化安全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1.
1918年,周作人将日本女性主义者、著名诗人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贵于道德》一文翻译后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开创了中国日本女性文学译介的先河。迄今,已有150余位日本女性作家的作品相继为中国读者所熟悉,成为近百年来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风格独具的精神食粮。与此同时,这项工作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域外文学审美取向史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12.
李超 《东南亚纵横》2009,(11):123-127
清末,随着西学东渐,大规模的翻译工作开展起来,随着国人对西学的认识从“器物”深入到“制度”,在社会的现实需要下,清末的法政翻译逐步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海防时期到洋务运动,法政翻译缓慢起步,从维新变法到清末修律再到预备立宪,法政翻译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从起步阶段到迅速发展阶段,法政翻译逐渐成为翻译活动的重点。法政书籍的翻译,对清末的变法修律,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印度梵语诗学在中国学界的译介还不到一个世纪。由于语言的问题,中国学界只有极少数人从事梵语诗学的翻译和介绍。迄今为止,这种翻译介绍已经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伴随对梵语诗学的译介,一些学者开始了对梵语诗学的系统研究或专题研究,有的学者还进行中印、印西诗学比较研究。这使梵语诗学在中国学界逐渐受到关注。还有两住学者利用梵语诗学进行文本阐释。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泰国影视剧正在中国传播的背景下,用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目的论来指导电影片名的翻译无疑是正确的方法与手段。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泰国电影片名的汉译能把电影的四项基本价值即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同时能总结出影片名翻译的多种方法,如音译、直译、意译与换译以及这些方法的运用条件与缘由。  相似文献   

15.
会展企业简介是参会企业借助会展平台展示企业风貌,传递商业信息的手段。会展企业简介翻译要全面考虑参会企业的目的、意图及参会客商的文化差异和审美意识,以参会客商为中心,关注参会客商的期待视野,实现参会客商与企业简介的"视野融合"。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角度讨论会展企业简介的翻译,从信息效度、文体结构、审美差异等方面探讨其翻译原则和方法,旨在发挥企业简介的呼唤诱导作用,提升企业形象,实现其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6.
1986年越南政府推行革新开放政策以来,特别是2007年1月越南正式成为WTO成员后,标志着该国已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之中。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还是科学技术,无不透射出来自世界各国尤其是与之近邻的中国和西方国家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外开放必然增加了各个领域的交往,而语言文字是交流的重要工具。因而现代越南语不断吸纳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英语和汉语新词,  相似文献   

17.
Translation raises eth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dilemmas inherent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ng research participants' words in a different language and context may impose another conceptual scheme on their thoughts. This may reinforce the hegemonic terms that Development Studies should seek to challenge.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idea that a reflex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can not only help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nvolved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but also be a tool with which to deconstruct hegemonic theory. It addresses the epistem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translation, and the impact of translation on the author's own research, which is used to illustrate some of the ways in which translation can support deconstruction and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a framework for talking with rather than for research participants.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From the earliest stage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in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the methodology of kanbun kundoku (vernacular reading of literary Sinitic) has been an important means of engagement with Chinese texts. The kanbun kundoku process of glossing and syntactic rearrangement transforms a literary Sinitic source text into a kind of ‘translationese’ that preserves as closely as possible the dic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original while making it accessible to readers who may have little or no competence in spoken varieties of Chinese. Yet whether this process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fundamentally a form of translation is a matter of debate among scholars.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looking at the early modern phenomenon of ōbun kundoku, by which Japanese scholars applied kundoku methodology to European languages (including Latin, Portuguese, Dutch and English), can offer a valuable perspective. These forms of direct translation are an important although comparatively under-studied aspect of Japanese encounters with European texts and they offer an instructive perspective on kanbun kundoku: the longstanding Japanese method of engagement with foreign-language texts that was their inspiration. The theoretical writings of Japan’s early modern scholars of Dutch unmistakably acknowledge a basic commonality between these two forms of kundoku while also clarifying the ways in which the application of kundoku to European languages was distinct from application to literary Sinitic.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越南毗邻而居 ,有陆界和海疆相连。有史以来两国官方和民间都有很密切的交往 ,由于语言不通 ,与其他民族和国家一样 ,要通过翻译交流思想 ,这一段历史很有回顾的必要 ,借此巩固、发展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领域的广泛交流。翻译的准确与错误会直接影响到双方交流的顺利进行与否。翻译一般是甲种语言转换成乙种语言 ,反之 ,乙种语言又转换为甲种语言。但是 ,在公元1世纪前后 ,因交通、通讯等条件的限制 ,我国中原一带的人与越南先民的接触有限 ,所以“凡交趾所统 ,虽属郡县 ,而言语各异 ,重译乃通。人如禽兽 ,长幼无别。项髻…  相似文献   

20.
张文德 《东南亚纵横》2009,(11):116-122
万历七年(1579)明设立的暹罗馆,是四夷馆中专门培养暹罗语翻译人才的机构。暹罗派握闷辣等人来华执教,为明朝培养了一批精通暹罗语的译学人才,从而保证了明朝后期与暹罗的政治往来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