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前,虐待行为不断出现,特别是教师对未成年学生的虐待问题日益严峻,危害巨大。但是我国刑法中关于虐待罪的界定过于狭窄,其他法律也没有明确的立法来规制教师的虐待行为。因此,在我国刑法中设立虐童罪,并不断完善其他法律配套机制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案例启示:浙江温岭虐童案中幼儿教师虐童的行为不构成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侮辱罪或虐待罪。由于现行刑法没有规定相关的虐童犯罪行为,使得虐童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要解决这一问题,较为可行的办法不是在刑法中增设"虐待儿童罪",而是应对虐待罪的立法予以完善,并将此类行为纳入虐待罪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3.
虐童行为情节恶劣或造成严重后果的,最终以故意伤害罪、虐待罪等罪名定罪处罚。但这些罪名并不具有保护儿童的针对性,在司法实践中也可能出现关于定罪量刑是否适当的争论,导致对儿童利益刑法保护的混乱。鉴于虐童行为的本质更倾向于虐待罪,立法可以通过扩大虐待罪的主体范围,并适当提高虐待罪的法定刑,来实现对儿童更为有效的刑法保护。  相似文献   

4.
徐文文  赵秉志 《法治研究》2013,75(3):103-108
我国现行刑法关于虐待罪的规定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有必要对虐待罪的立法完善问题进行探讨。虐待罪的主体范围应有所扩大,将"对被虐待人负有照顾、保护或者负有指导、教育责任的人"都包括在内;虐待罪中的"情节恶劣"在区分罪与非罪时起着重要作用,应作为此罪的构成要件;可适当加重虐待罪的法定刑。虐童行为的犯罪化可以通过对虐待罪的修改得以实现,应将虐待儿童的行为单独列为一款,从重处罚。  相似文献   

5.
彭夫 《法制与社会》2013,(6):81-82,86
温岭虐童事件拨动了整个网络的神经,最终以警方撤销案件,仅对当事人治安处罚了结。本文分析了现有刑法规定难以处罚当事人的原因,探寻了现有刑法对于儿童保护的"盲区",并以刑法谦抑性为基本立场反对新增虐待儿童罪。同时,从"身份到契约转变"这一法治精神出发,提出应当扩大虐待罪适用范围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黎东生  安含月 《法制与社会》2013,(25):294-295,298
一系列虐童事件的曝光说明我国社会上还存在诸多侵害儿童权益的行为。儿童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和国家未来的希望,如何更好地保护儿童权益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虐童救济出发,对比国外情况,对我国现阶段虐童救济体系的缺陷做出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虐童”事件频发.强化对“虐童”的刑法规制势在必行.从必要性上看,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规制“虐童”行为存在突出困境.一方面,非刑事性儿童立法呈现出“静态化”的缺弱;另一方面,刑事立法保护儿童功能缺失.着眼于我国当前国情,全面移植发达国家或地区制度经验,构建防治儿童虐待综合管理体系尚不具有现实可能性.恰当运用刑法的威慑力,既可以更好地“对接”我国相关儿童立法中涉及的刑事责任,又足以“补强”我国社会转型期儿童保护立法整体上的缺弱.从可行性上看,一方面,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已有通过刑法规制“虐童”行为之立法先例,另一方面,国内积极有利的因素包括:关注未成年保护的良好法制氛围;我国现行刑法中针对“虐童”行为潜力较大的储备资源.在当前,刑法规制“虐童”行为客观上存在两种思路:设立“虐待儿童罪”或修正虐待罪.两种思路各有千秋,当务之急是尽快将虐待儿童的行为更有效地纳入到刑法的调整中来.  相似文献   

8.
近期来,我国媒体连续报道了关于教师虐待儿童的事件。对于这种现象大家激愤难平,纷纷表示应当严惩这种恶劣的行为,并给予这种道德败坏的当事人法律惩治。但是我国是法制国家,在崇尚法治的社会里,应当依法行事和依法处置,并不能接受这样的"舆论审判"。那么对于虐童事件应当如何解决,儿童的权益应当如何得到保护,这都需要我们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各种虐童行为严重侵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然而我国刑事法律在虐童问题上的空白,使得一些涉及虐童事件的嫌疑人很难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以致于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文章拟通过对虐待罪的分析,提出完善我国虐待罪的立法建议,以有效打击虐待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进而维护社会和谐,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0.
刘美蓉 《法制与社会》2014,(22):286-287
儿童是是一个民族的未来,能否有效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近年来,屡屡发生的虐童事件已经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众所周知,只有及时有效地惩罚犯罪,刑罚的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才能得以发挥。基于此,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寻求对儿童权益有效保护的对策是一个现实且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付加迹 《法制与社会》2013,(14):80-81,97
近期,幼儿园频频爆出"虐童"事件,引发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与反思。尤其是"温岭教师虐童"事件。对于这一事件,作者欲从四个方面对此事件进行梳理,首先,经过了一系列的可确认的事实后,经过认真梳理,将真实的事件呈现在大家面前;其次,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法学家以及社会学者展开了不同视角的探讨,在此,为避免分析的片面性,从而多视角来待看此事件;再次,由于事件的影响大,单纯的考虑和找出解决事件的办法显得不足,由此引发我对更多与儿童相近的弱势群体的思考,我们不仅仅该保护儿童,应扩大到整个社会的弱势群体。最后,我将运用一些能较真实报道温岭虐童案的资料,加上自己的分析,并结合本案的事实部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2012年,浙江温岭教师彦某虐童案引发了罪与非罪的探讨,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虐待儿童行为如何处罚的讨论。本文拟从《刑法》的角度分析探讨虐童行为的定性以及《刑法》规制。现行《刑法》对教师虐童行为处置的困境目前,我国法律对教师虐童行为的规制主要体现在《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法典中,但相关规定并不完善。  相似文献   

13.
在山西省太原市蓝天蒙台梭利幼儿园,因为孩子的一点儿小小的错误,老师就对其施暴,扇耳光、揪脸。监控录像记录下了这令人触目惊心的施暴过程。现在,涉事的蓝天蒙台梭利幼儿园已被取缔。 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刑法》中增加"虐童罪"或是放宽虐待罪的入罪标准和对象,有人建议严格幼儿教师的准入制度,有人建议严格依法治校、提高教师素质,也有人指出幼儿教师的待遇太低留不住人。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虐待儿童事件呈现频发之势,由于刑法的漏洞,司法机关也无法作为。我国现行刑法关于虐待罪的规定难以有效保护儿童的权利,有必要对司法救济新途径进行探讨。本文尝试从非家庭成员虐待与家庭成员虐待两方面阐述现行司法机关的"无能为力"并从扩大虐待罪的主体和增设虐待儿童罪两条途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正虐童丑闻频繁曝光儿童安全引发社会担忧近年来,一起接一起的虐童事件被曝光出来,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虐童暴行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也引起了公众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关注。2011年6月28日,一段保姆虐待女婴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引起社会一片谴责。2010年10月,辽宁沈阳的高女士通过中介  相似文献   

16.
崔海英 《政法学刊》2013,30(3):99-105
虐童是全球的普遍现象,美国儿童也深受其害.美国的虐童现状堪忧,原因错综复杂.虐童不仅会造成孩子身体上的伤害,还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这种伤害要持续很长时间甚至一生.针对此,美国形成了应对虐童的综合性防控体系,有着严格的法律保障、系统的组织保障和充足的资金保障,形成了主动先发的前瞻性预防模式,把虐童预防的重点放在了整个社会的综合预防.实践证明,美国的这种综合性防控虐童对策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校园虐童事件频发并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然而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将事件原因归结为个体自身的因素,如教师素质低或监管不力等,缺乏从组织情境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通过借鉴组织研究中权力-服从实验和标签情境实验的研究成果,发现权威-服从因素和标签情境因素对校园虐童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虐童事件的三阶段组织行为模型。最后结合案例分析,从降低权威-服从因素影响、弱化标签情境和加强社会监管三个方面,给出了针对虐童事件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8.
校内合理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多或少的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合理的惩戒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所以家长社会赋予老师相应的惩戒权。但这种"合理"的界限教师往往拿捏不准,使其变为体罚,致使儿童身心受伤。以"虐童案"为例,本文提出四点对校内合理惩戒完善的建议。分别是:(1)制定具体的明确的有关校内合理惩戒的法律规范;(2)增加虐童罪或者扩大虐待罪的主体;(3)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举报和监督制度;(4)采用替代处罚  相似文献   

19.
上海携程公司亲子园虐童案尚未平息,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老师涉嫌针扎幼童、喂服孩子白色药片的行为再次引发关注.近年来,虐童案频发折射出学前教育的两个短板:一是幼师素质参差不齐,二是违法越界成本偏低.保护儿童是一个世界性议题,虐童行为并不因国别而异.日本幼师也存在虐待儿童的行为,其相关罪行一旦被发现,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这一点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20.
民间借贷本有着其帮助借款人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等之用,但由于此前民间借贷缺乏刑法规制,导致民间借贷乱象丛生,由此衍生出来的"高利贷""套路贷""校园贷""裸贷"等非法放贷行为严重危害着社会,为此有必要启用刑法加以规制。关于非法放贷行为入罪,存在着各种抵触声音,但反对者的观点并不能站住脚。文章认为非法放贷可以入罪,但入罪之罪名为何则又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