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庄子与鲁迅》,是郭沫若同志于一九四○写的一篇专论,提出了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古代哲学家庄子与鲁迅思想、创作的关系。郭老认为:“鲁迅颇受庄子的影响”;“鲁迅爱用庄子所独有的词汇,爱引庄子的话,爱取《庄子》书中的故事为题材而从事创作,在文辞上赞美过庄子,在思想上也不免有多多少少庄子的反映,无论是顺是逆”。  相似文献   

2.
米咪 《研究生法学》2009,24(1):129-136
庄子之“道”,最大的特点是“不可言说”性。庄子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向人们展现“道”,而是更希望世间众人能够悟道、得道。《庄子》一书,致力于促使人们放弃世俗之“成心”,追求自然之“道”。庄子之“道”,简而言之,表达的是一种对自然状态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3.
崔永东 《中外法学》1999,(2):97-104
<正> 一、从云梦秦简看秦人的预防犯罪思想 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的秦简中,有《语书》和《为吏之道》两篇,其中对如何预防犯罪问题颇有探讨。要预防犯罪,须首先认清犯罪的原因。《语书》云: 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 所谓“乡俗”,指一地的社会习俗,引文句意谓:一地有一地的社会习俗,不同的社会习俗使人的行为模式也不相同,不良的社会习俗会把人的行为导向损害民众与国家利益的方面。这是把犯罪原因归结为社会“恶俗”。但《语书》中又特别强调了人的“淫失(佚)”、“间(奸)私”和“私好”之心即各种膨胀的私欲与犯罪的关系,而《为吏之道》则直接把犯罪原因归结为人的“贵货贝”之类的乱欲,这就点明了犯罪的人性原因。  相似文献   

4.
龚自珍《病梅馆记》有:“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之句。这里的“蠢蠢”一词,课本未加注解。有关参考资料把它作“愚蠢”讲,这是不妥当的。《说文解字》:“蠢,虫动也。”蠢蠢,从构词上来看是重叠式,其含义是蠢动貌(即“虫子爬动的样子”)。《庄子·天地篇》有“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毒。《辞源》对这个“蠢动”作了注释:“用其自动,故动而不谢。”意思是说,民的动作出于自然本性。南  相似文献   

5.
魏海军这个人有点怪。 怪就怪在他从15岁成为部队上的一名“红小鬼”时就怀揣一本破旧的《孙子兵法》,怪就怪在他办公桌上和家中枕边堆了不少兵法之类的书籍,怪就怪在他20年的检察官生涯中《孙子兵法》一直是他不可缺少的囊中之物。 干检察就干检察呗,你说你整天拿着个《孙子兵法》啃有啥滋味?他说,兵法之道与办案之理有相通之处,《孙  相似文献   

6.
刘基法律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朝元统元年进士。《明史·刘基传》称其“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同为一代之宗。”刘基著述甚丰,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哲学、政治诸方面,现存有《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该集所收《郁离子》一书,采用先秦诸子以寓言比喻政事的文风,阐发哲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刘基的政治主张及哲学观点。明初史料中许多有关刘基政治、法律观点的记载,与《郁离子》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7.
“安之若命”在《庄子》中共出现两次,历来论者都将它释为“听从命运安排”,故认为《庄子》有宿命论思想。但仔细分析,此处的“命”当作“自然之性”解,且《庄子》中出现的“命”,很多可作此解,因而不能说《庄子》有宿命论思想。  相似文献   

8.
书讯     
庄子的奔腾作者:王蒙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这部著作是作者对《庄子:杂篇》的演绎解释,与庄生共舞,揣摩逼近庄生的鱼、兔、意图、意念、雄辩与才华。如贾平凹在代序中所言《:老子》和《庄子》是最难读的,难的不是文章之如何难读,而是其思想是一时难以领会的,它是随着读者的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逐渐被领悟的。我的体会是,《老子》和《庄子》是常读常新的,年轻时读和50岁再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去年读和今年读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就好比说,人站在第一个台阶上能看见第二个和第三个台阶,  相似文献   

9.
一、李白与庄子关系的根据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庄子:“以天下为沈浊,不可语庄语。”(《天下篇》)这当然是他们处在那样的时代的愤慨之言。但历史事实证明,“不值一杯水”的万言诗赋,十余万字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天下篇》),毕竟流传下来了,并没有被后人所遗忘。  相似文献   

10.
20年来 ,在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共同努力下 ,我国行政法的学理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 ,真正从哲理高度对行政法问题作深入研究的著作却极少见。以至于行政法学研究呈现出“术”多而“学”少的状况。最近 ,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著名行政法学者叶必丰教授的新著《行政法的人文精神》(以下简称《精神》)一书 ,正好及时地填补了这一空白。该书是我国行政法哲学领域的开拓之作 ,她的问世 ,标志着我国行政法学的理论研究开始由规范分析走向哲学分析的道路。该书的主要贡献是 :第一 ,初步建立了我国行政法哲学的理论体系。《精神》一…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一书,由于义理深邃,语汇丰富,文献上能印证者不多,因而词语未能得真解者尚夥。本文拟从文字和义理的角度对其中“调刀”、“弟靡”、“鞅掌”、“激丹”、“于于”五个词语进行考释,并引文献为证,力求因文求义,以古证古,庶几更切合原书之义  相似文献   

12.
【说明】商鞅,战国中期卫国人,后来在秦国变法有功,封为“商君”。后人辑录他的政治主张成为《商君书》。《开塞》是《商君书》中极为重要的一篇。这篇文章主要阐明“世事变而道异”的进步历史观和“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的法治思想,表现了商鞅主张革新前进,反对复古倒退,主张“前刑而法”(即法治),反对“先德而治”(即礼治)的革命精神。文章根据上世、中世,下世政教各不相同的情况,说明了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3.
古案今评     
<正> 【原文】: 郑洛书知上海县,尝于履端谒郡,归泊海口。有沉尸压以石磨,书见之,叹曰:“此必客死,故莫余告也。”遣人侦之近村民家,有石磨失其牡,执来相吻合。一讯即服,果江西卖卜人,岁晏始归,房主利其财,而杀之。 (摘自《不用刑审判书》卷一)【译】: 上海知县郑洛书,年底去拜见郡守,返回时,在海口发现了水里有一具尸体,背  相似文献   

14.
一、《天道》中“道”、“法”显著合流与裁判方法问题迄今,有些《庄子》哲学研究者已透视了“道”、“法”两派哲学的差别是有限的。他们自不同视角揭示,《庄子·天道》反映的道家治世之道与法家治世之道辞异而趣同。〔1〕冯友兰以为,《天道》中“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屑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蓄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几年来 ,《读书》上陆续刊登了一系列探讨法律、法学的文章 ,内容涉及法理学、刑法学、宪法学和法律移植等问题。这些文章大都视角独特 ,立意新颖 ,读后使人受益匪浅。然而文章中阐述的有些观点似乎也存在偏颇之处。由于《读书》的读者并不仅限于从事法学研究或教育的人 ,这些观点的流传或许会使人们对法律和法学本身产生某种误解。本人拟将不同意见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兼与诸位作者商榷。在《罪犯、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确》(载《读书》)1997年第 2期 )一文中 ,朱苏力先生着重研究了“无罪推定”和“政治正确”等问题。朱先生主张“普通百…  相似文献   

16.
行政法学在我国还属于一门年轻的学科。姜明安同志在继《行政法学》(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完成以后,最近又撰写了《行政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与读者见面。诚如“自序”开宗明义指出:要实行法治,不仅需要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等,而且也需要有行政法。因为法治的最根本要求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的‘法’主要是宪法和行政法。作者认为:“文革”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国家必须有行政法;今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对于刑法第三百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国家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中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应当如何理解和把握?安定注射液是否属于刑法第三百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国家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精神药品?云南读者杨安杨安读者:国务院1988年颁布的《精神药品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从药理效果上讲,精神药品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之遭受破坏,失去正常的机能,连续使用易使人产生药物依赖性。这就是…  相似文献   

18.
《庄子》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书中"三言"文体就是庄子阐发其道家思想的体现。庄子不仅通过"三言"创作实现对"无玄"思想的精妙诠释,而且在接受美学层面,庄子同样发挥了"无"与"玄"在读者"三言"认知中的作用,进而从"创作到接受"中形成一个周和圆满的"无玄"思想释义体系。这种体系所呈现出来的思维特点,使得庄子"三言"创作带有强烈的道家哲学思辨色彩,并最终使庄子完成了在文学表现和言说维度中与老子无玄思想的对接。  相似文献   

19.
(一) 发闻《魏志·武帝纪》:“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卢弼《三国志集解》(下称《集解》):“不曰‘事泄’,而曰‘发闻’,谁发之?谁闻之?”华按:“发闻”,谓其事显见,被人闻知也。《同语·齐语》:“有居处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韩非子·说疑》:“众归而民留之,以誉盈于国,发闻于主。”《潜夫论·潜叹》:“虞舜之大圣也,德音发闻。”《后汉书·寇恂传》载董崇  相似文献   

20.
老聃即老子,春秋末期楚国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史官)”(《史记.老子列传》)著有《老子》。今本《老子》虽有后人个别改纂,但基本上不失为老聃原作,是我们研老聃究的直接史料。老聃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哲学思想在我国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里是唯一可以与孔子哲学抗衡的最大思想流派。《老子》一书中的名言警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