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关于黑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社会是整个社会中那些为了获取非法经济利益,以有组织犯罪活动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群体的总称。黑社会的产生与存在,必须有两个客观条件即“自由经济”的发展已经失控和政治黑暗。黑社会是犯罪的特殊形态或特殊阶段,犯罪达到这一阶段,需要有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国内地目前不存在黑社会,但黑社会正在入侵与滋生。  相似文献   

2.
黑社会性质犯罪滋生蔓延的社会基础是 :腐败问题严重 ,执法不严 ,打击不力 ,使黑社会性质犯罪趁隙而起 ;私有制的发展为滋生黑社会性质犯罪提供了经济基础 ;刑事案件增多与团伙犯罪上升是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重要前提 ;黑社会性质犯罪随着经济罪案的大幅上升而滋生 ;黄赌毒成为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重要温床和土壤 ;特殊的地理人文景观对黑社会性质犯罪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不可忽视的历史因素是滋生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重要因素。治理对策是 :贯彻刑法有关规定 ,严密有关法律条文 ;公安工作必须把反黑斗争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坚持严打方针 ,强化治安管理 ;从宏观对策上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3.
李金 《公安教育》2002,(2):29-32
近年来,带有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以下简称“带黑犯罪”),在吉林省发展日趋严重,对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已构成威胁,因此对这类犯罪的打击和防范,已成为目前刑事侦查工作的重点。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是指组织团伙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犯罪。在实施新刑法的同时,要求我们必须分析和研究这类犯罪成因和对策,为有效地打击犯罪做好工作。一、“带黑犯罪”形成的主要原因(一)不良文化的传播、封建帮派意识的滋生是产生“带黑犯罪”的思想基础。文化、意识形态对于犯罪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预防和遏制犯罪作用一面,又有…  相似文献   

4.
黑社会组织犯罪,在国际上又称之为有组织犯罪。它作为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近年来由于各种社会诱因,我国黑社会组织犯罪呈现出不断滋生和蔓延的态势,探讨黑社会组织犯罪防范的法治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换过程中,社会机制的相对混乱和弱化使黑社会性质犯罪有了生存的空间。黑社会是在国家权力出现空缺时产生的,其滋生和发展与国家政治生活形式息息相关。在我国不存在绝对权力空缺,但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使社会出现政治弱化和社会控制乏力,为黑社会性质犯罪提供了生存空间。任何一个政府都利用法律这一专政工具对其进行打击和控制。我国打击和控制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对权力监督制约的法制体制亦不完善。政治腐败是黑社会性质犯罪依附的政治“毒瘤”,黑社会与腐败相结合,不仅纵容了黑社会的嚣张气焰,而且还可能造成政局不稳。后现代多元化特征的政治取向使政治体系呈现出混乱和无序,造成我们思想上的混乱。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作为一股容易被利用的潜在政治力量,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政治制度的斗争中,被某些反动政治势力利用必将成为我国政权的一大威胁。  相似文献   

6.
黑社会性质犯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 ,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称霸一方 ,欺压、残害群众 ,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有一定组织性的犯罪。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包括 :社会原因 ;新旧体制交替 ,利益格局调整 ,社会控制机制弱化 ;一些干部腐败 ,成为黑社会性质犯罪的保护伞。遏制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对策 :提高全社会对预防和惩治黑社会性质犯罪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反黑立法 ,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从重从快打击 ;加大反腐败力度 ;打黑工作必须与扫除社会丑恶现象、涉枪犯罪结合起来 ;加强对公民以及两劳人员的法制教育 ,为打击和预防黑社会性质犯罪创造良好氛围 ;建立反黑专门机构 ;加强综合治理力度 ,全力遏制黑社会性质犯罪  相似文献   

7.
从南京市鼓楼区公安分局破获的"12·13"案件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开放发展,境内滋生、诱发犯罪的因素大量增长,加之境外黑社会的渗透活动以及各种传媒的不良影响,我国刑事犯罪中的团伙暴力犯罪大量出现并已开始向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演变.应充分认识此类犯罪的严重危害性,采取积极措施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实践中,典型的犯罪集团不多见,但是,一般性质的有组织犯罪团伙却在向带黑性质的犯罪严重发展。文章分析了1995年和1996年天津市公安局连续打击的42个犯罪团伙的特点,比较了这些团伙与传统刑法理论上的犯罪集团的特征的质的区别,得出结论,天津市有组织犯罪已向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发展。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 犯罪学家认为,私有制是产生犯罪的根源,不断扩大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有组织犯罪团伙向黑社会有组织犯罪发展的根本性原因;社会失业现象、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竞争的社会环境,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乡土社会关系,文化网络的“病毒”等,是有组织犯罪向黑社会有组织犯罪发展的社会基础。为了有力打击带黑性质的有组织犯罪,文章提出了五条侦查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一些地方黑社会性质犯罪及流氓恶势力活动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有严密的组织机构;主要犯罪目的是牟取经济利益;基本犯罪手段是暴力、腐蚀;拥有非武装;向政治领域渗透.对此应采取一系列对策;完善立法;组建专业反黑队伍;加强情报工作;营造一个对黑社会性质犯罪人人喊打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毒瘤。以聚法案例网中的裁判文书为样本,从犯罪人情况、组织状况、行为状况、经济特征及保护伞状况四个方面分析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现状和特征,从犯罪人个体、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黑社会性质组织产生的原因,可以更清晰地厘清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根本特征,并结合其特点进一步提出打击、预防该类犯罪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刑事犯罪数量上升的势头禾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公安机关作为犯罪控制的职能部门,为适应这一严峻形势,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但效果均不理想。本文在分析公安机关犯罪控制方面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更新警务理念。改变传统的犯罪控制方式,实施预防警务、社区警务、电子警务战略,改革公安管理体制、重新认识严打斗争对犯罪控制作用等五个方面阐述犯罪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走私、贩毒、贩枪犯罪以及有组织犯罪大量涌现并呈现出新的形式,致使一般的侦查措施在揭露和证实这些犯罪的过程很难收到明显效果,于是秘密侦查作为一种有效的侦查措施逐渐在我国侦查部门得到广泛运用。但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对秘密侦查措施缺乏法律规定,使这种侦查手段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完善秘密侦查立法,严格依法办案程序,真正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最终实现秘密侦查措施的法治化,无疑是我国秘密侦查立法工作应当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人民警察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忠诚可靠的队伍。但在公安队伍中,也有不能忽视的滥用职权、特权思想、玩忽职守等警察失范行为。恶劣的性质,严重的后果,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危害了国家的安全稳定,影响了社会的进步与和谐,破坏了公安机关的形象和声誉。必须扫除公安队伍中的“害群之马”,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跨国有组织犯罪是一种组织严密、手段多样、普遍存在的全球性违法行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有组织犯罪的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并呈指数增长趋势.作为国际执法机构的联系桥梁--Interpol,一直把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并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确定明确的工作目标,为预防和打击经济犯罪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警察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即警署、邻里警局和邻里警岗。其运行模式已有二十多年,新加坡的罪案率逐年降低,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新加坡警察的管理,在于科学合理地对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进行了有效配置,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做到了“精细化管理”。其管理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6.
中美警察行政监察制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各地警方在推行廉政建设、遏制违法违纪特别是腐败行为的对策上有共同性 ,主要表现在注重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建设、注重严格执行法纪、注重全面监督、注重高薪养廉等方面。与之相比 ,我国的警察监察制度既有优势 ,又有薄弱环节。中美两国的警察行政监察制度和对策具有互补性 ,我们从美国警察的行政监察战略和措施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之包庇行为只能是出自故意 ,而纵容行为则可出自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本罪并不以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明确认识到对象是黑社会性质的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为不可缺少的条件。只要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包庇、纵容犯罪的人 (包括犯罪组织及成员 )的违法犯罪活动 ,便构成本罪故意所必需的认识因素。  相似文献   

18.
师索 《青年论坛》2010,(5):106-109
警察涉黑犯罪是警察犯罪的特殊形态,是被社会人性伦理所绝对不容的,其产生和发展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警察涉黑的类型可以分为主动参与型与被动参与型两种。警察涉黑犯罪社会危害性极其严重,必须从提升素质、体制改革、用人机制、消除风险、满足需求以及加大惩处等方面创立一套完善的防范措施系统。  相似文献   

19.
毒品案件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侦查的特点,用事实推定原则来认定持有毒品人"明知".在证据尚不能证明行为人是为运输、贩卖时,才能按非法持有毒品罪论处;随时把证据固定下来用以证实犯罪,对技侦手段获取的证据,通过审批程序,步入法制化;对"特情"卧底取得的证据以变更方式处理.  相似文献   

20.
关于"沉默权"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许多案例表明,如果赋予犯罪嫌疑人以沉默权,将给侦查破案造成不利的影响,最早确立沉默权的英国从多年的司法实践中发现沉默权规定不利于查明案情,于1994年对沉默权制度作了重大修改.美国对实施了30多年的"米兰达规则"也提出了疑问,并通过判例规定了"米兰达规则"的若干例外.我国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精髓在于鼓励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坦白认罪,允许其进行无罪或罪轻的辩解,但不承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沉默权.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其实际意义就是限制警察的讯问权.我们不主张沉默权,并不意味着警察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虽然在某些案件中,口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证据,但我们必须坚持严禁刑讯逼供或以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式逼取口供.刑事诉讼证据较之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要复杂得多,如果再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则无异为侦查工作设置障碍,将造成案件久侦难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