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谢灵运文艺思想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崇 《求索》2005,(5):140-143
谢灵运的文艺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重视文学本体与文学总结意识,文学“性情”论,崇尚“丽”“则”的风格论,重视经历、个性与文学风格表现的鉴赏观以及革新的文体观。这些思想对当时的文学进步起到了非常巨大的指导作用,推动了元嘉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学“共鸣说”体现的理论视点张荣翼文学“共鸣说”体现的理论视点文学“共鸣”概念是作为文学鉴赏论的一个问题提出的。在历来文学理论把重点放在创作论、作品论的基点上,因而鉴赏论只是作为一个附加部分或次要部分的背景下,“共鸣”概念也只是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和文学...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这种争议今天仍然存在。有的完全否定他,说他是“反动文人”;有的全面肯定他,连他反对农民起义的言论也说成是一种“保护色”。我们把金圣叹同早期启蒙思想家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就是以求得对金圣叹有一个较为全面正确的评价。 这里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指的是与金圣叹大致同时的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诚然,目前学术界对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这些人的评价尚不一致:认为这些人是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只是一部分人。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把金圣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历程中,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论,对后世的文学鉴赏和批评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孟子·万章冲,孟子指出:“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他主张鉴赏或评论文学作品,不应割裂辞句,或拘泥于字面意义而歪曲诗的本义,而应从整体上来体会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孟子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次建构起了鉴赏论和批评论的骨架。然而,对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后世人的理解部分歧很大,焦点集中在对“意”与“志”关系的解释上:“意’倒底是“说诗者”的意,还是“作诗者”的意?“以意…  相似文献   

5.
金圣叹是人才子,写文章别具一格。他批西厢,批到拷艳,忽然笔锋一转,忆及二十年前与友人赌说人生快意之事,列出三十三个“不亦快哉”,酣畅淋漓,妙趣横生。林语堂有感于金圣叹这段“快文”,仿其格式,作《来台后二十四快事》,虽然语多戏  相似文献   

6.
黄怀军 《湖湘论坛》2009,22(3):38-40
田汉、成仿吾在留日期间接受了尼采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理论上表现为他们形成了“美的文学”观与“生命的艺术”观,在实践上体现为他们早年创作对诗化、美化风格的偏爱。唯美诗学与生命诗学的形成折射出田汉、成仿吾对文学现代性的强烈追求,而对尼采“超人”说的误读则昭示了他们对尼采思想的功利化取向。  相似文献   

7.
拜读江苏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中国军旅文学鉴赏》,我突然记起勃兰克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说过的一句名言:“艺术是至高无上的,艺术是光明,艺术是火焰……唯有艺术的美和艺术的大胆放肆才给人生赋予了价值。”用艺术的大胆创新和艺术的美概括  相似文献   

8.
方志红 《求索》2008,(2):192-194
布衣文学观是钟嵘的根本文学观念。它在《诗品》中凸显为两点:一、打破门第观念,不拘一格选录诗人,尤以布衣寒士为主体,形成中国文学第一个布衣诗人群,奠定了布衣文学的中国文学主体地位。二、坚守布衣诗风,针对玄虚、繁密的流俗,提倡“骨气奇高”、“情兼雅怨”的诗“质”美趣。布衣文学观是关注生命的文学观念,它瞩目于生命精神的弘扬、生命的提升与安顿。  相似文献   

9.
尹东升 《前沿》2005,(4):163-167
本文认为,俄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中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使周作人萌发了“人的自觉”的意识,促使其“五四”时期极力鼓吹在“灵”与“肉”的统一上表现“人的文学”;但日本文化“爱好自然”、“崇尚简素”,却是周作人倡导、建构“人的文学”观的内在驱力与基本原则。崇尚日本的自然文化观,使“冲淡平和”的散文风格蕴含着“真率”、“和谐”、“闲适”、“诙谐”的哲学意味,并不断地调整、整合,使“人的文学”观获得了丰富的现代人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小品文的论争中,郁达夫对林语堂及其小品文观的批评是最实事求是的。他指出了林语堂身上“叛徒”与“隐士”的矛盾及其原因,揭示了其小品文观与这种矛盾的关系,进而分别对“性灵”“幽默”“闲适”加以分析,肯定它们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匡正它们的偏颇。郁达夫之所以能这样,主要因为他对五四新文学与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认识比较清楚;且处于集团之外并具有非政治化思维的缘故。  相似文献   

11.
“反本质主义”既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基本质素,也是中国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根本立场。“反本质主义”批评提出的直接目标在于颠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文学观,倡导所谓“反本质主义”的文学写作。依据这一批评观,90年代中国小说被阐释为对没有“本质”的生活现象的直接书写和不顾一切的文本生产。中国90年代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反本质主义”倾向充分体现在陈晓明所使用的“现在主义写作”、“仿真叙事”和“欲望化叙事”三个术语之中。  相似文献   

12.
清代甘肃作家马疏,虽有众多作品传世,却没有写出较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或文章。我们只能从马疏作品的片言只语及其创作实践去探索其文学理论。马疏的文学观包括“风骨”、“风雅”,“抒写情性”及追求创新三方面。这种理论既是对清代以前文学主张的继承,也体现了马疏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与三国历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公元1492年,蒋大器就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作出了“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的评论。此后近五个世纪以来,持同样观点者大有人在。例如张尚德说《演义》“羽翼信史而不违”;金圣叹说它“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堪与经史相表里”;毛宗岗说它“实叙帝王之事,真而可考”;胡适则称之为“通俗历史讲义”。直到最近,仍有不少同志认为,“《三国》是一部帮助人们了解三国历史,起着传播历史知  相似文献   

14.
什么叫领导?毛泽东说:“领导是人民的勤务员。”邓小平说:“领导就是服务。” 牺牲在抗洪前线的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也有自己的“领导观”。他说:“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带领和导向。” 我深为张鸣岐的领导观所折服。既要实施“带领”和“导向”,就不可能自己一人“居庙堂之高”,而让群  相似文献   

15.
黄健 《求索》2013,(12):144-146
20世纪初,中国新文学界确立的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其本质即为以进化论为思想理论基础、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的“人的文学”观。胡适、陈独秀强调以人的真情和社会的理性理想为文学之本:鲁迅推崇“尊个性”、“张精神”的文学主张.并以此践行健全现代人性和现代人格精神的国民性改造工程:文研会作家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坚持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终极意义的统一;创造社作家宣称,在文学“全”与“关”的表现中建构生命本体性的价值。20世纪初的这一系列文学思想主张型塑了中国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为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奠定了深稳的思想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6.
从五四时期开始直至整个 2 0世纪 ,性爱文学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是人本性的强化和社会特征的弱化。性爱文学之写人 ,注重从个体的生存实际出发 ,去客观地记录再现人的心理机理及其运动 ,表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人学观。受西方人学观特别是弗洛伊德人学观的影响 ,它把握对象主体定位于人本身的人性视角 ,剖析轨迹具有明显的生理性。“肉”和“灵”的冲突与矛盾构成人的性格的生动历史 ,构成人的心理的丰富内含。现代性爱文学成功之作大抵都是生动展示了这种矛盾与冲突者。立足于人的心理展示 ,直接进入冲突直叙 ,使人成了文学的自足对象。因而性爱文学不仅写出了立体的人 ,为整个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而且使性爱本身也回到本体。  相似文献   

17.
章炳麟坚持小学家的立场 ,以语言文字为根本 ,效仿诠释经义的方法而从事学术研究 ,由此而构成其语言学文学观。他的所谓“文学”本质论 ,实质上是关于文章本质的理论 ,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与此相联系 ,他的文学特性论只强调文学的语言性而轻视文学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宗炳《画山水序》提出的“应目会心”说这一重要画论命题揭示了古代绘画创作的基本原理,不但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具有切实的应用价值.“应目会心”说的形成受《周易》“观物取象”说、“立象尽意”说及《乐记》“感物说”、“心本论”的影响,因而其思想渊源是儒家经学.“应目会心”说作为经典画论命题,对后世的绘画创作和理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陶俊 《求索》2010,(1):160-162
“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善可为训者,特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其奸。”这种种对经史学说的论述直接导致了明清“诗史”意识的形成。于是,以诗代史的“诗史”观便成了当时士人的普遍追求。这既是“天地间无非史而已”史观的延伸,亦是易代之际特定时空的产物。而后,“诗史”观内涵的深化,使得诗与史的文体界限被打破,出现了诗学与叙事彼此交融的趋势。尽管这种交融并没有在根本上影响诗、史分家的传统,但诗学与叙事之间呈现出的良好互动,使得明清文学呈现出崭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对“传统社会主义观”批评的批评黄建权邢贲思同志在《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一文中(《哲学研究》1994年第1期,以下简称邢文),对传统社会主义观进行了批评,其论点主要有三;一是说传统社会主义观“十分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二是说传统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