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黄帝内经>认为气候变化与人体生理功能及发病相对应,即一年之中的寒暑更迭,一日之内的昼夜交替,都会使人体阴阳之气的消长状态产生规律的变化;四时阴阳的更迭交替,还会影响到病变的进退、转归和预后及疫疠的产生.针刺治病要结合自然界阴阳变化,按年、月、日周期的不同而实施补泻,"因天时而调气血".  相似文献   

2.
“从卫取气”“从荣置气”针刺补泻理论首见于《难经·七十八难》。“从卫取气”“从荣置气”的理论实为针刺补泻的方法,目的在于调阴阳、调营卫、调气血及促使得气。其手法核心一是分层操作,体现深浅补泻理论;二是随呼吸进出针刺,达到补泻目的;三是依据营卫流注方向随卫逆营行针,体现营卫补泻内涵;四是注重针刺力度的轻重,达到补气、取气血而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阴阳五行学说贯穿《难经》针法论述的诸多方面.在针刺取穴中重视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针刺操作中注重阴阳相配、刚柔相济,针刺方法上注重取阴养阳、取阳养阴,针刺补泻方法提出"补母泻子"和"泻南补北"等,这些对后世针法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夏桂成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业医50余年,根据阴阳互根、消长的理论,结合五行运动的规律提出了月经周期5个时期,创立了"月经周期与调周法"、"补肾调周法调节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法.即行经期祛除瘀浊;经后期分3个阶段:经后初期滋阴养血或峻补肾阴,经后中期滋阴养血,佐以助阳,经后末期滋阴助阳、阴阳并调;经间期补肾活血;经前期补肾助阳,佐以理气;经前后半期助阳佐以理气.  相似文献   

5.
赤凤迎源作为一种复式补泻针法,由捻转法、飞法、搓摩法等手法共同构成,通常用于候气行气。该法起源于宋代《针灸神书》,最早记载于徐凤《针灸大全》,后经汪机、李梴、杨继洲等医家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传承及发挥。诸多现代医家又赋予其新的内涵。历代医家均将腧穴分为浅、中、深三层后行赤凤迎源针法,但在细微手法上存在分歧。赤凤迎源针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太素·设方》乃杨上善对《黄帝内经》论治理论的专题阐发:时代与地域不同,病治有异;注重内外合察,用针必知形气在;五脏所伤,治有不同,移易精神,调理脏气;标本不得,邪气不服,针刺须知虚实补泻。其设方理论对临床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比较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31例和对照组(单纯通督调神针法)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治疗,对照组针刺取督脉穴百会、风府、水沟、大椎、至阳、腰阳关为主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夹脊穴针刺,取颈2—7、腰1—5夹脊穴,双侧交替针刺,每日针刺1次,每次40 min,每周6次,共治疗4周。两组患者均采用简易Fugl- Meyer运动功能量表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量表评定运动功能,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肢体痉挛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ugl- Meyer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Fugl- Meyer和B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在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状态方面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疗效相当,但在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均优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研究与临床实践的观察总结,探讨经气感应对临床诊断、预后、治疗等方面的作用。认为应从针刺所“感”和针刺所“应”两方面来认识针刺感应,从而建立医患互动模式,更加直观、全面地认识经气变化,加深对经脉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医之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脑血管病中的脑出血、脑梗死,又称"脑卒中".中医认为中风病机为风、火、痰、气、血、瘀,而笔者认为尤与"气"密切相关,本文就此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月事不来"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秦汉以降,又衍生出诸多称谓.至明代,其命名趋于统一,谓"经闭".唐宋金元时期,历代医籍对闭经之认识日益完善.明清时期,形成了完备的闭经辨治理论体系.闭经病因病机主要包括脾失运化、肾水不足、肝伤失藏、痰湿壅滞、寒凝血瘀;治法以祛痰除湿、活血化瘀、调补脾胃、补肾益精、疏肝调气、养血调经、针灸及纳药疗法为主.  相似文献   

11.
始论于《灵枢》的迎随补泻刺法经过后世淀绎,已经成为多种纷繁的针刺手法。回顾、归纳历代关于迎随补泻法源流的文献,可条列出13种“迎随补泻”法,即总则迎随、调气迎随、子母迎随、候时迎随、纳支迎随、针向迎随、生成迎随、子午迎随、提插迎随、呼吸迎随、徐疾迎随、穴序迎随、轻重迎随。  相似文献   

12.
以<景岳全书>中所载治胃脘痛的131首方剂为依据,通过频数表对其用药频次、药物功效及药物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张景岳认为胃脘痛与肝、脾、胃三脏关系密切,治疗以温补为主,辅以理气和胃之法,药味多为辛甘入肝胆、脾胃经的药物,阴阳并调,补泻兼施.  相似文献   

13.
阴阳五行学说及五运六气学说深刻体现了《黄帝内经》的自然观,此两种学说蕴含着丰富的"应时"思想。时间是阴阳的首要内涵,需"应时"而法;五行是阴阳的二分,以四时的递嬗为基本节律,"应时"而迁;六气是阴阳的三分,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学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是以时间为统属的时、位、标、本的统一;五运六气是天地阴阳运动变化的时间坐标,反映了天地万物整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应时"而环会。  相似文献   

14.
“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病治》。此14字非错简、衍文等主观性错误,亦非半夏功效的客观性错误,而是指半夏通过祛除肺脾的病理产物,顺气化痰以佐助黄芪而间接达到补益作用。补法并不局限于气血阴阳虚实补泻,只要顺应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调整不平衡的气机,最终达到阴平阳秘,均可认为“补”法。  相似文献   

15.
脾为土脏,气血生化之源;肾为水脏,封藏之处,精之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须肾中阳气的温煦;肾主水藏精,为阴阳之室,是人体一身阴阳的根本,而肾精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与化生.脾与肾,相互资生,互相促进,息息相关.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共同致病,甚至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中医对于脾肾互济这一理论历来重视,而金元四大医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笔者现对金元四大医家脾肾互济思想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新安医家对郁证治疗的论述较多,认为郁证的病因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体质素虚、久病致郁。其发生机制主要为气机紊乱、阴阳失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等;分别采取精神调摄、清肝泻火、化痰散结、理气通郁、健脾养心、补虚安神、调气畅郁等方法进行治疗。新安医家治疗郁证的经验对现代郁证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瘀血阻络是痿证发生的基本病机、外部损伤是其重要发病基础、脾胃虚弱是其进展演变的重要原因等理论认识,认为针刺治疗当以理气活血、补益脾胃、疏通经气、濡养经筋为主,组方选取患侧肩髃、曲池、合谷,针对病损经筋取其相应腧穴,复取内关、曲泽疏通厥阴经气,后溪、腕骨疏通太阳经气,足三里、三阴交补益后天之气,可收健脾益气、活血养血、疏通经气、濡养经筋之功,是临床治疗痿证的理想配穴组方.  相似文献   

18.
汪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新安医家。汪机一生勤于临证,著作颇丰,〖JP2〗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针灸问对》一书中。汪机在《针灸问对》一书中观点纷多,主张遵从经旨、“治病无定穴”、针灸必先诊脉、针法“有泻无补”、灸主温阳、无病忌灸等,并且勇于批判诸家之说,包括《金针赋》针法、“子午流注”针法、针灸补泻手法等。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鼻渊病名.唐及唐以前,古籍中仅有对鼻渊病因病机的阐述,且多遵经旨认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宋金元时期,医家开始以清泻胆热、辛散开郁法治疗鼻渊.明清时期,诸医家突破鼻渊病机理论囿于热的认识,提出新观点和治法.根据古今医家辨治经验,鼻渊病因可归为风、火、寒、虚、毒、瘀六因.风为外邪内犯,当辛散通窍;火指脏腑热盛,宜清热通窍;寒乃脏气虚寒,重温散;虚指气虚、精虚、阴虚,重补益;毒指脓毒内结,宜排脓解毒;瘀为气血瘀阻,当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20.
"媒体审判"、"舆论审判"检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何人都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任何法官都只能对纷争本身做出裁判,而司法是否公正,理应接受民众的评判--"媒体审判"、"舆论审判".法官判案是以法庭审理查明的"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不是以媒体报道的"事实"为依据,以"舆论"为准绳."媒体审判"、"舆论审判"误导司法之说无从谈起.控制"媒体审判"、"舆论审判"的想法是危险的,实践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