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翙 《公安研究》2009,(7):25-29
社会认同威胁解释了群体间的偏见、冲突等行为,为调查群体现象发生的条件、理解群体现象的心理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社会认同威胁的视角研究如何使警务工作更好地消减群体间的偏见和冲突,应做到:当好"引导员",在各群体中正确导入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当好"信息员",为党和政府正确决策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当好"服务员",有效化解群体间社会认同威胁的不良影响;当好"消防员",妥善处置群体间因社会认同威胁产生的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2.
自尊需求与“台湾人认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社会认同论的视角研究“台湾人认同”,认为“台湾人认同”是为了满足台湾民众提升自尊的要求,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建构社会认同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台湾人”的自尊是通过与“大陆人”(或“中国人”)的社会比较而实现的,因而必然出现“内群偏好”与“外群敌意”,形成一些刻板印象与偏见,而且已经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造成一些障碍和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加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豪格和阿布拉姆斯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群体对个体的社会认同通过五种规范实现,个体对群体的社会认同通过自我范畴化实现,认为社会认同导致刻板印象产生。刻板印象可以产生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内群吸引力的形成,也是社会吸引和个人吸引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青年对农村干部这一职业群体社会认同程度在入职前后出现的由高到低转变,导致了其从选择进入农村干部群体到主动从乡镇村岗位中流出,在其中,自我认同、社会及组织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重构自我认同和追逐自尊的过程中,择业青年选择进入农村干部队伍。但由于现代性社会风险的压力,青年在基于追求安全感的自我认同建构中呈现出高度的危机意识和带有焦虑色彩的上进意识,并在职业的稳定性中表现出来。同时,在社会比较、体制内的政策冲突和组织隐性规则下,农村青年干部遭受了群体外部积极性构建失败和群体内部合法性的持续瓦解。在目前,构建农村干部群体的社会意义系统应成为维持农村青年干部稳定性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群际心理冲突主要表现在群际认知偏差、群际情感疏离和群际言行冲突等方面。不同群体的类别化对立,优势群体的负面形象和弱势群体利益诉求不畅,群际封闭和内群互动所致的群体极化等是心理冲突生成和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需要从降低群际威胁,交叉类别化和导入共同内群,增进群际接触和群际流动,合理疏导公共情绪等方面缓解群际心理冲突,促进群际和谐。  相似文献   

6.
民族冲突是以民族认同为基础的群体对抗现象。在法律理论上,民族冲突的实质是民族认同与族内忠诚在挑战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在法律权利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受制于公民权利的平等保障水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间的冲突反映了权利平等保障制度存在缺陷。在法律事实上,完善保障公民平等权利的法律机制,避免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协调公民权利之间的矛盾,在认同和谐的基础上强化国家认同,是现代民族冲突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偏见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跨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问题。语言可以微妙地反映和维护内群体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偏见。遗憾的是,跨文化交流学对此还未见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研究。作为一种社会心理语言学理论的群体间语言偏见理论,研究的是内群体在维护和传播外群体刻板印象的语境下,心理过程(认知的和动机的)与信息的语言表达形式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旨在对群体间语言偏见理论的哲学观点、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发展应用做一个较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并指出该理论对研究跨文化语言偏见的启示意义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汉语称呼语的使用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称呼语的使用及其相关因素荣晶在任何社会中,称呼语都是人们建立和保持联系的不可缺少的语言手段,它能够十分明显地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也最为容易识别社会集团和语言之间的相关因素。所以,称呼并不只是单纯的交际手段,它往往能体现使用者特定的文化知...  相似文献   

9.
孙朝阳 《长白学刊》2014,(6):103-107
近年来,随着社会认同理论被引入国内,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焦点。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进城农民工社会认同建构可归纳为被动式、主动式和交互式三种模式。城乡二元制度是造成进城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和群体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社会认同—群际和谐范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社会认同和群际和谐研究应从社会制度公平化、操纵社会范畴化和群际接触合作目标化等方面探索实现路径,从根本上弱化和消除社会排斥产生根源,为社会认同问题的解决和群际和谐关系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台湾人”群体对中国大陆的刻板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台湾已经形成"台湾人群体",而视大陆人为"他群",他们对大陆的刻板印象多是负面的,从而形成偏见与歧视,对两岸关系造成严重的伤害。这是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探讨"台湾人群体"对大陆的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并且针对现阶段两岸交流的情况,分析其对减少刻板印象的作用与局限,认为通过两岸群际沟通减少刻板印象,进而减少偏见与歧视需要经过相当长的过程,至于增强两岸认同,形成"两岸共同体"更需要走很长的路。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范畴存在的宗教认同有着自身的边界,这种认同的形成过程也是宗教群体不断对自身认同边界进行阐释、构建和维系的过程。在认同结构中,边界是理解认同复杂性的有效途径。正如认同是在与社会他者不断比较、竞争和选择的互动关系中实现的,宗教认同的一般意义即社会中个体在理解某种特定神圣意义系统的基础上理性地通过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来表征自身认同边界的过程。在宗教认同体系中,边界在个体和群体认同形成和构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尤其是除"区别"之外如"表达""联系""整合"等其他功能。通过边界看宗教认同,不仅是探究现代宗教变化机制的关键视角,也是理解多元社会中文化间接触、融合和冲突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赵欣 《理论月刊》2012,(3):84-87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可以微妙地反映人们的思维结构,在内群体对待外群体的时候最为明显.当描述一个内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或外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时,人们往往使用更为抽象的语言;而当提起内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或外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时,人们则使用更加具体的语言,这便是群体间语言偏见.群体间语言偏见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研究议题.这项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本文依次观照Anne Maass、Wiliam yon Hippel、Denise Sekaquaptewa、Patrick Vargas,Guen R.Semin、Lorena Gil de Montes、Jose F.Valencia以及Karen M.Douglas和Robbie M.Sutton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的研究,先后缕述群体间语言偏见的提出,群体间语言偏见的内隐特征、传播目的与群体间语言偏见的关系以及与话者的语言抽象性及其推本溯源,目的是探讨缘自群体类别不同的语言偏见.  相似文献   

13.
谈亲属称谓语的外化用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霞 《前沿》2003,(8):143-144
亲属称谓语是有血缘亲族关系的人互相之间称谓的用语。社会交际用语中存在一种现象 :即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这种称呼方式叫做亲属称谓语的外化用法。本文试图从亲属称谓语外化用法的特点、原因、注意的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必然带来文学和文化的“同质化”和“异质化”之间的对立和互动.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边缘群体往往由于受制于西方主流群体的霸权意识而处于被动的境地,文化身份也在思想偏见的作用下被“妖魔化”,逐渐失去本土特色.文学伦理批评在伦理层面促进精神互通性来实现文化的交互性,为边缘群体身份的重新认同和建构指明“去妖魔化”的路径,并将文学研究推向一种对人文精神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称呼是说话者传递给听者的第一个重要信息。它体现出了交谈双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同时也表达出了说话者对听者的情感态度。恰当的称呼语是顺利进行交往的前提。在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富于创造性和想象力,思想行为异于传统,本文通过对沈阳师范大学学生的称呼语进行选择性调查,分析当代大学校园称呼语这一平常而又奇特的语言现象,考察大学生对校园区域内不同人员的称呼语选择的现象及原因。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是介于华人和马来人之间的群体,因族群偏见、宗教边界、社会地位等原因,总体上处于边缘性地位。文化习俗、宗教差异、英殖民政府的分化政策、马来人习俗与伊斯兰文化的混淆等造成了两大族群的隔阂。尽管华人穆斯林目前还不能完全承担华人和马来人、华人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间的整合力量,但对于其未来在建构马来西亚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融合方面所能发挥的功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甘开鹏  牟军 《思想战线》2015,41(2):75-80
作为一个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越南难民一直面临着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等多重认同的困惑,其民族认同心理也在“我群”与“他群”之间不断冲突与抗争。为了缓解身份认同的内在矛盾,这些难民往往通过重拾历史记忆的形式来重构身份认同,强化或弱化在特殊历史环境下产生的族群边界。然而,从文化适应策略视角而言,越南难民的多重认同也隐含着诸多的现实利益诉求,并由此塑造了一种特殊的权利意识和社会抗争方式。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间,社会结构的变迁直接影响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及其价值取向,造成社会共享价值观的缺失.一方面,社会制度通过社会结构对社会群体的行为进行制度化控制;另一方面,社会群体通过反抗和破坏社会结构(越轨的方式)来实现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和改变.发生在某矿务局的群体性事件表明,社会转型的结构因素对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群体性事件反映了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关系,而社会分化的压力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通过模拟情境考察群际互动以及群际威胁对集群行为诸多要素的影响。研究发现:良好有效的沟通方式比不良的沟通方式能够显著降低群体愤怒情绪和群体行为意愿,但是对群体认同和群体效能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在研究所拟设的现实威胁情境中,研究发现群体效能以群体认同为中介显著影响群体行为意愿,而群体愤怒和群体行为意愿之间没有达到显著相关。高校等其他公共事务管理部门在处理集群行为时要采取合适方式使对方群体感到平等、尊重和理解,同时还要根据群际威胁情境以及成员特征等来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0.
印穆教派冲突是印度的一大社会问题.冲突的根源在于认同的困境,即族群之间的认同困境,族群认同与国族认同之间的困境,国族认同与国际认同之间的困境.导致这种困境长期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文化特质的潜在作用,又有政治操弄的巨大影响,而国族构建过程中世俗政府的严重失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如何摆脱认同的困境仍是摆在印度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