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然 《法制与社会》2014,(10):253+262-253,262
中国存在大量想要收养儿童的家庭,然而官方民政部门收养渠道复杂、困难,导致民间收养现象已经十分普遍。而民间送养行为往往与亲生父母拐卖儿童相似或重叠,这已经影响到社会和谐与亲情伦理。本文旨在通过对拐卖儿童罪进行分析,结合当前民间送养的现状,归纳出合理、合法的送养行为认定标准,以便能够在民间送养与贩卖儿童之间划定一个较为清晰界限。  相似文献   

2.
请你断案     
《江淮法治》2008,(22):57-57
收养关系如何才能解除? 小芹大伯年已七旬,仅有的一养子(3岁时收养)现年46岁。养子已娶妻生子,与小芹大伯、大妈在一起生活。可自从年初大妈病逝后,小芹大伯与其养子的关系便紧张起来,养子对小芹大伯的态度越来越恶劣,最后竞将大伯赶出家门。不得已,小芹大伯只好住在小芹家。老人被赶出来后,心情不好,身体每况愈下,身无分文,住也没有地方。老人的愿望就是解除收养关系,要回这么多年来抚养养子花费的费用和自己给养子置的家产。不知老人的愿望能不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不完全收养初探王立新我国《收养法》中所规定的收养是一种完全收养,即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近亲属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自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养子女与养父母及其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自收养关系成立而建立。与完全养相对立的一种特殊收养,我国收养法中尚未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4.
吕志兴 《现代法学》2001,23(3):132-136
立嗣之俗古已有之 ,唐以前的法律对之只有零散的规定 ,宋律则对立嗣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使之成为专门的制度。立嗣于宋代形成制度 ,浓厚的宗法家族观念是其土壤 ,日益增多的立嗣之讼是其主要促成因素。  相似文献   

5.
文中 《中国公证》2004,(4):35-35
[案例] 王某,男,1948年与浙江省杭州市陈某结婚,1949年赴台后与陈某失去联系.1952年王某又与台湾居民李某在台结婚,并生有一子一女.1958年,王某在大陆的配偶陈某收养张某为养子.1991年王某回大陆探亲,得知陈某并没有改嫁,便承认张某为养子,并在公证处与陈某共同办理了收养公证.1992年,王某与其在台湾的配偶李某及养子张某向台湾地方法院提出申请,要求认定王某、李某与张某的收养关系,以便张某能够赴台探亲.并提交了如下主要证明材料:大陆公证处出具的王某、陈某收养张某的公证书,李某同意收养张某的声明书.台湾法院在审查后认为,该收养申请不符合台湾的有关规定,收养关系不能成立,将申请予以驳回.之后,王某多次向台湾有关部门申请,但始终都得不到认可,一直到2002年,考虑到与张某的收养关系在台湾得不到承认,王某向原办理收养公证的大陆公证处提出要通过公证解除与张某的收养关系.  相似文献   

6.
紫云 《检察风云》2008,(13):52-53
耄耄老人50年前收养了一个儿子,在自己两个亲生儿子相继因工死亡和病死,需要养子养老送终时,孤独的老人却先后起诉与养子解除收养关系和撤销赠与.老人令人费解的行为或许正透出了很多老人的无奈--……  相似文献   

7.
[案情]王兆麟、曾丽夫妇均系退休职工,家有平房4间。因独生儿子在一次车祸中身亡,夫妻俩遂于一九八五年收养何某为养子,三人共同生活直至何某走上工作岗位。一九九三年王兆麟因病去世。曾丽与何某之间因家庭琐事吵闹不休,养母子关系日益恶化,何某一气之下搬出另住,不久曾丽通过法律途径解除与何某的收养关系。二○○○年十一月五日曾丽去世,临终前留有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我是一位65岁的老人,现已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1975年我收养了一名5岁的男孩。1997年养子结婚后,我与养子的关系逐渐恶化,养子不仅在生活上不给予我照料,反而时时  相似文献   

9.
收养是亲属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发展,对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健全家庭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四化建设事业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收养制度已经基本确立,旧的立嗣制度早已废除。  相似文献   

10.
传统政治哲学中“赐姓命氏”的实质就是授予治理权,“异姓”被视为“异德”,不得分享治理权.以西周初年宗法分封为标志,传统政治实践逐步确立了“异姓不王”的国宪规范,其精神实质是“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家天下”理念,终极目的在于维护最高治理权独家垄断的治理秩序.不同朝代的治理者以不同方式对“异姓不王”加以重申和宣示,但基于特定政治局势也或多或少地有所突破,封异姓为王,从而形成了“异姓不王”的政治悖论.古代政治家和法律人运用政治法律智慧,通过一系列行为、制度和手段对这一悖论进行了破解,使华夏文化政治共同体在治理集团内部权力分肥这一重大问题上得以“安身立命”.“异姓不王”的政治悖论及其破解表明,传统国宪的实际运行会出现表达与实践相背离的悖论现象,但是这种悖论本身也构成了传统国宪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陈会林 《北方法学》2011,5(2):119-127
"招夫养子"是从宋代即有文献记载的民间习俗,从有关"招夫养子"诉讼的批词和判词来看,在中国传统司法中是直接适用民间法,把民间习俗当作"法"来对待的。在古代中国,习惯法作为一种法律渊源,是以"人情"为进路进入到以"天理—国法—人情"为总体适用规范的国家司法之中的。  相似文献   

12.
《法制与社会》2011,(17):61-61
编辑同志: 我邻居老王夫妇膝下无子,于是收养了同街道的孤儿小祥作为养子,小祥直到结婚成家仍与老王夫妇生活在一起。但日子长了,小两口与老两口便经常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双方甚至在4年前订立书面协议,约定解除双方之间的收养关系,由小祥补偿给老王夫妇在收养期间支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近3万元。  相似文献   

13.
《法庭内外》2006,(10):59-60
法官: 李伟平、徐袒丽夫妇于2002年3月从福利院收养一名男婴,取名李安。2004年徐袒丽生下一男孩。李伟平、徐袒丽夫妇有了自己的亲生孩子后,对养子李安态度日益恶劣,并经常打骂、冻饿李安。福利院得知后,起诉至区人民法院,要求解除对李伟平、徐祖丽夫妇与李安的收养关系。请问,依照法律规定,收养关系应如何解除?  相似文献   

14.
还记得那是1996年5月23日发生的事,一位名叫张成学的老人来到我处咨询其子黄启威办理收养弃婴黄亚军为养子的公证事宜,从张成学的口中得知被收养者黄亚军已到了上学的年龄,但至今上不了户口,也就不能上学读书,而街道办事处不愿意出具弃婴证明,并要求将黄亚军送儿童福利院."从那么小捡来把他养到现在,感情这么深,我们真是舍不得呀!而且一听说要送儿童福利院,我养孙子黄亚军也是不愿意."老人家一边说着一边流着泪,心里很是着急.  相似文献   

15.
陈平 《西部法苑》2001,(7):10-13
年逾八旬的陈光裕老人50年前收养了3个失魂落魄的孩子,然而。50年后耄耋之年的他却遭养子遗弃。为了讨回正义、公道,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陈光裕老人被迫与养子对簿公堂。  相似文献   

16.
各国法律一般都有关于收养子女的法律规定,承认养子女具有一定的法律地位,但古今中外的各国法律均无关于收养孙子女的立法例。然而,在我国的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收养人收养养孙子女的事实。因此,司法实践中因养孙子女有无权利继承养祖父母的遗产纠纷时有所见,争执不一,处理也各异。我国法学界和司法部门对养孙子女的法律地位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不承认养孙子女的法律地位,理由是我国婚姻法只有养子女而无养孙子女的规定。另一种则主张作具体分析,符合收养条件的(即合法的收养),应承认他们的法律地位,不符合收养条件的,不予承认。我们同意后一种意见,理由  相似文献   

17.
王某于1989年外出打工,与家庭失去联系,经多方寻找,仍不知下落。1991年春,王妻向法院申请宣告王某为失踪人。王某与妻子生育一儿一女,因王妻无力抚养两个孩子,选要求将女儿送给他人收养,1991年11月5日申请办理了收养公证。1992年5月2日,王某突然回到家中,坚决不同意送养女儿,与收养人协商不成,申请公证处复查该收养公证,并予以撤销。对该公证应否撤销,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王妻所实施的送养行为形成的收养关系有效。《收养法》第十条规定:“生父母送养子女,须双方共同送养,生父母一方不明或者查找不到的,可以单方送…  相似文献   

18.
"代孕行为"是指妻因无法排卵且子宫有障碍而无法怀孕,经其夫之同意后将夫之精子以人工方法注入他女之体内,与他女之卵结合,并由他女怀孕分娩该子女,分娩后委托夫妻双方为该孩子的父亲、母亲.生育权是一种自然权利、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加之种族繁衍与延续是整个人类的责任与义务。现阶段调整"代孕行为"的法律规定几乎处于空白,本文将"代孕行为"与收养法律关系紧密结合,提出有关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以下简称《收养法》)自1992年4月1日生效以来,至今已实施了整整五年。在这五年的时间里,该法为稳定收养关系、维护当事人的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和亲子观念的日趋更新。《收养法》中的有些规定已不适应公民的收养需求,其不足也充分显现。一、收养目的过于片面,不利于保护收养人的利益收养应兼顾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的利益,是当今世界收养立法的基本原则。《收养法》为遵循这一原则,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制定本法的目的,旨在“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尽管如…  相似文献   

20.
兰考火灾将“爱心妈妈”袁厉害推向了风口浪尖,也“烧”出了弃童民间收养之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