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神话原型”品牌理论是将复杂的产品整合为统一的品牌意义,用此激发原型及其背后的神化故事,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和忠诚。本文以英国独立音乐品牌4AD为例,探讨了它对常规品牌理论的颠覆,并以“神化原型”理论中的探险家原型作为该品牌的定位,从品牌个性塑造、品牌管理、品牌打造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分别阐述了“神话原型”理论的应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甘铁生 《台声》2003,(11):11-16
金秋十月,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而这次收获非同寻常,它是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终成现实:“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在绕地球14圈、飞行21小时后的胜利返回。美梦成真,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为之振奋!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有遨游天际的梦想。古代神话和传说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孙悟空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以及类似毛泽东“巡天遥看一千河”等诗句,无不表现中国人对太空的向往。如今,首位宇航员杨利伟终于替中国人实现了这个梦境。在“神舟五号”遨游太空的这些日子以来,兴奋关注、热烈欢呼、深邃思考始终在…  相似文献   

3.
神话是原始社会的产物,是原始社会人类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原始的理解。是原始人世界观,起到了解释系统的功能,可以说:是原始社会的知识宝库。因此,在以往少数民族哲学史的研究中,常有人在少数民族神话中,“分析”或演绎“出哲学思想和哲学原则的现象,有的给神话中的某些内容冠以“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的帽子。这种研究方向和方法,混淆了哲学和神话之间的界限,忽略了哲学的逻辑思维和神话的前逻辑思维的本质区别。所以,探讨哲学的古代神话之间的关系,对少数民族哲学史的研究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德克.卜德用“历史化”和“零星碎片”两个概念描述中国神话的存在状态,纠正了某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神话的偏见。卜德认为,中国神话的历史化,主要是神话和神祗向表面上看起来是真实的历史和人的转化。关于造成中国神话零星碎片化存在状态的原因,卜德主要从社会意识形态和中国古代语言的特性两个方面寻求解释。  相似文献   

5.
吴坚 《今日浙江》2008,(2):20-21
古代民间卷本《山海经》记载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经历代文人志士演绎,变成了一种精神和意志力的体现。而在当代浙江,因为山和海的新型互动与合作,有了铺陈10万平方公里的山海经新读本。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中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时代,科技文明走到了世界先列。由于灾害的侵扰,唐代社会祈雨活动盛行,参与阶层十分广泛,性质也颇为复杂。它的演变对后世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7.
<正> 原型批评,亦称作神话的、图腾式或仪式的批评,是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主要流派之一。新批评派以“贴近”文学作品的本文相标榜,提倡“细读法”,旨在张扬其对作品本文进行详尽细微的研讨,而摒弃对本文所有外在因素的考虑。原型批评的视野仍然没有脱离对本文的集聚,它的口号是从作品本文“向后站”。加拿大当代文学理论家诺思罗普·弗拉亥有过一段形象的话来表达这一主张:  相似文献   

8.
地震鳌鱼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世神话的鳌鱼在据传由4世纪初叶东晋张堪再编的《列子·汤问篇》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世界观,是民俗学和神话学重要的史料。《汤问篇》是以夏革回答殷汤问题的形式,其中可见一些关于“鳌”的创世神话。首先,有中国古代神话中重要人物之一的女娲切鳌鱼足立四...  相似文献   

9.
一、汉语中的性隐喻汉语是最足以显示中华文化特点的符号系统。从汉语中某些与西方乃至世界其他语言文化完全不同的现象就可揭示汉文化传统中某些鲜为人知的独异之处。中国文学语汇中有一些以远古的神话宇宙观或神话哲学为基础的象征性原型词汇,千百年来被无数文人墨客所无意识地沿用和重复着,但却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这些原型语汇发生的奥秘。在此要举出的四个字汇是“风”“云”“雨”和“露”这几个字都是大自然现象的标记,按照现代科学的分类,它们都属于气象科学的研究对象。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稍加排…  相似文献   

10.
商伟凡 《中国民政》2006,(10):45-46
从古到今,世界上“以人名作地名”的人文现象随处可见:从美国总统华盛顿、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到航海家麦哲伦、胡安·费尔南德斯,以至罗马神话中的火神乌尔卡诺。而在辽阔、悠久的中华大地,它却由古代的“禁锢”、经过近代的“放任”、落入现代“禁”不成又“放”不开的境地。何以至此?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1.
"产翁"即男子"坐月子",是唐至清代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壮侗语族先民中的一类特殊习俗。与"射日"有关的神话在中国也曾广泛流行,西南地区苗瑶族群中至今流传,甚至遗有表演这一神话的"射日舞"。分析发现,二者均是古之某种仪式的遗存。其中,"产翁"之俗是人们相信男子"坐月子"可保母子平安信仰下的一种仪式,它的出现或与南方湿热气候下初生儿的存活率有关。而"射日神话",本是对"射日"仪式的解释,"射日"是人们在旱灾中登高以箭射日的一种仪式,基于人们相信如此可驱退酷热的信仰,其或与发生在距今4000年前后的气候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大理白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广阔的生存环境,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白族语言、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等。它们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具有重要和多重的抢救与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3.
灾后遗留人种繁衍人类的神话,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现,而尤以中国西南地区最为集中。学者们研究此类神话时使用了洪水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兄妹婚神话、人祖神话、创世神话等众多不同的概念。对比来看,人祖神话在概括此类神话的主题,以及统领神话对应的信仰方面,更为妥当。需要指出的是,学界使用人祖神话进行研究成果不多,且较少对这一概念进行严格的内涵限定,导致其与"人类起源神话"这一涵盖更广的概念等同使用。事实上,人祖神话是人类起源神话的一种独特类型,是讲述大灾难后遗留的人种重新繁衍人类并被奉为人祖的神话。以人为祖这一突出特征使人祖神话区别于其它类型的人类起源神话。  相似文献   

14.
成人仪式:从生活教育到政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海军  易勇 《思想战线》2003,29(6):50-52
传统的成人仪式在现代法治社会已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但由于政治权力的征用从而实现了其由生活教育到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变,主要体现在主持主体、仪式内容、仪式过程和仪式效果几个方面。如何使生活教育的内容不被闲置,保证仪式效果,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徐益亮 《青年论坛》2014,(1):114-117
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学校仪式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而且更为重要和根本的还在于它的个体价值。个体价值不仅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追求。学校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指学校仪式满足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需要的积极意义。学校仪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升人、塑造人、发展人的价值。具体表现为个体文化习得、情感陶冶、磨练意志、行为养成。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法律神圣”的理解和体验首先是从能够看得见的司法仪式中开始的。从广义上说,法律程序的设置和整个法庭的审判都是一种司法仪式。本文从阐明司法仪式作为中国司法改革的课题之一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出发,进一步探究司法仪式的源与流,以期对构建我国司法仪式提供理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法律缺乏独立的品格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礼的依附与从属,解析这一原因,需要从礼的内涵、儒家学派的影响以及古代法的实施等多个角度来进行。  相似文献   

18.
BURNING BRIGHT     
正Beijing Winter Olympics preparations are well underway The Olympic flame was ignited on October 18, in Ancient Olympia, Greece, marking a milestone for the Olympic Winter Games Beijing 2022. Present at the flame lighting ceremony was Yu Zaiqing, a special representative of Beijing 2022, who also witnessed years ago such a ceremony for the Beijing 2008 Summer Olympics.  相似文献   

19.
“孕育仪式”是农耕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许多农耕民族都曾存在过的农业祭祀。作为古老的原始宗教祭仪,它寄寓着农业民族的许多观念和信仰,在农耕社会中经历着传承和蜕变的历史演进过程,近代许多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中还有遗存。透过“孕育仪式”的文化表象,我们依稀看到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把握自然规律过程中所走过的一段曲折而漫长的经历。  相似文献   

20.
在正统观上,苏轼认为孔子作《春秋》是以礼为本,将礼作为国家盛衰之根本,据礼而进行褒贬,从而依礼强调人伦纲常的重要性并阐发尊王的时代思想;在方法论上,因《春秋》将是非之情寓于其喜怒之间,所以苏轼用观其辞气所向的解经方式诠释孑L子之意,以期能更好地理解《春秋》;在历史观上,苏轼将《春秋》看做信史,认为其以历史事实为本,“具文直书而无隐讳之词”,对相关史实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