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白裤瑶的婚姻家庭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根据摩尔根提供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变化过程,认为人类婚姻家庭史大致上经历了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等几个发展阶段。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民族学调查研究成果都证实了恩格斯的这一论述是十分正确的,民主改革前,我国白裤瑶的婚姻家庭变化情况也说明了这点。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科学地指明了人类婚姻、家庭的发展演变的进程:自脱离了杂乱状态以后,依次经历了血缘婚和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婚(群婚)和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婚和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婚和个体家庭的婚姻、家庭形式,伴随着人类自身的生产,由低级阶段逐渐向高一个阶段演变。我们用马列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来考察侗族繁杂的婚姻,家庭形式中各种古老婚制的残余和丰富多彩的婚姻习俗及与“事实上存在的家庭形式不相符合的”亲属制度,便可揭示出侗族婚姻、家庭的各个横断面,通过依次排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在评价摩尔根对母权制氏族再发现的意义时说。“确定原始的母权制氏族是一切文明民族的父权制氏族以前的阶段的这个重新发现,对于原始历史所具有的意义,正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对于生物学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一样。”①正是摩尔根对家庭发展史的研究,为原始社会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4.
一夫一妻制家庭也叫个体家庭,它不同于群婚时代那3种家族或家庭的主要特点是: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以男子居统治地位的比较固定的配偶关系。因此又称单偶婚,是人类婚姻家族发展第四种形态。恩格斯说,一夫一妻制家庭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传统上所谓的文明时代是指阶级社会而言,即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这一整个历史时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一夫一妻制婚姻和家庭存在和发展的时代,不过它的性质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即实行名符其实的、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因此,一夫一妻制是人类最后一个婚姻家庭形态。  相似文献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結婚、離婚和恢復結婚都要到當地人民政府去登記,目的是為了通過登記來保障婚姻自由,防止强迫包辦;保障一夫一妻制,防止重婚納妾;保障男女雙方和下一代的健康,防止早婚和親屬間不應結婚的婚姻,防止患有不應結婚的疾病傳染和其他違反婚姻法的行為。為此,特制定婚姻登記辦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摩尔根<古代社会>断言原始时代没有爱情,恩格斯也对此作了肯定.新的田野调查材料和现代大脑科学的初步研究表明了这一结论的错误.事实表明,原始时代的爱情像文明时代的人一样强烈,其上限可远追到最早的伙婚制时代.它表明:性-爱-婚的三元统合,是"人的生产"的人类学条件.所谓"血婚制"作为一种婚姻制度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汉、苗族亲属称谓文化特征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苗亲属称谓是汉、苗民族制度文化某种层面的反映。汉族的亲属称谓丰富庞杂 ,体现出汉族社会家庭的多分性结构、等级观念、古婚制习俗等 ;苗族亲属称谓共同语较多 ,反映出苗族社会的鼓社制、舅权、姑舅表婚等传统习俗  相似文献   

8.
陈秋云  关丹丹 《求索》2011,(2):150-152
黎族传统社会婚姻习惯法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并内生了一系列与婚姻制度相配套的系统而完善的婚姻规则,如严格规范通婚范围,明确规范婚姻缔结程序,合理规范婚姻关系终止的程序,特别规范再婚程序等。虽然这套习惯规则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但其倡导婚姻自主、禁绝血缘内婚的朴素习惯法则,却也暗合了近现代文明的主流价值,即婚姻自由、尊重女权。  相似文献   

9.
基于婚姻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民法总则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体系并不对重婚案件中重婚者的欺诈行为产生可撤销的法律效果。保护后婚善意无过失相对人的信赖利益的前提在于遵守一夫一妻制。在民法典编纂的背景下,保护后婚善意无过失相对人利益的路径应是修改婚姻法而非适用民法总则。若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因信赖法院判决或婚姻登记,不知道且不应当知道后婚存在无效事由,从而构成重婚的,准用离婚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0.
血缘家族在生产力推动下,实行过长时期性禁忌之后,才进化为旅外婚家族。族外婚家族是人类家族发展史上一个新阶段,但仍属群婚,只不过开始建立禁止近亲血统通婚规范罢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恩格斯的《起源》,均以普那路亚家族为族外婚家族的代表予以重点介绍和阐述,澳大利亚人的婚级制只简单提了一下,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婚级制无疑是一种族外婚,而且是由血缘家族直接发展来的,“它是走出血缘家族的第一步。”它  相似文献   

11.
王福山 《前沿》2013,(14):38-39
家庭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和中期阶段占有极为重的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范畴,也是两种历史观斗争的重焦点。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汲取了摩尔根等人古代社会家庭理论的积极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家庭基本理论。恩格斯继承马克思研究成果,对家庭理论作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以科学的家庭历史观揭示出原始社会发展主阶段特征,揭开了原始社会发展之谜,实现了原始历史观的革命,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16,(12)
正在广西有一个特别的家庭,共有10口人,四代同堂,他们来自5个不同的民族——苗族、瑶族、侗族、壮族和汉族。尽管民族生活习惯有所不同,但这个罕见的多民族家庭仍然其乐融融。在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八滩村委里排组,有一个特殊的家庭:他们共10口人,四代同堂,有苗、瑶、侗、壮和汉5个民族。结识这个特殊的家庭,是2010年1月31日。当天,是这个家庭迎娶湖南邵阳的汉族女子黄世红的大喜之日。也就是当天,这个家庭正式组建起了苗、瑶、侗、壮、汉5个民族。  相似文献   

13.
为了将简单社会的乱伦禁忌在婚姻进化序列中置于一夫一妻制的前阶段,人类学从文化的角度开始了它对乱伦禁忌研究的首次尝试,其标志就是发明了外婚制度这个概念。文化解释进路对禁止近亲交配不感兴趣。关于乱伦禁忌的文化解释主要有四种理论,但都不能成立。20世纪中期,人类学放弃了文化解释,根本原因在于文化解释进路犯了逻辑错误。人类学转而依赖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作为家庭性暴力的婚内强奸给妇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影响到家庭关系的和谐。《反家庭暴力法》未涵盖家庭性暴力,婚内强奸游离于《反家庭暴力法》和刑事法律规制之外,导致婚内强奸受害人缺失权利救济通道。鉴于婚内强奸入罪的条件尚未成熟,在《反家庭暴力法》中明确婚内强奸的违法性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婚内强奸入《反家庭暴力法》需要正确区分强奸罪与婚内强奸行为,完善丈夫性请求权的救济途径,设计调整婚内强奸的具体规范条款,以回应婚内强奸入法的国际趋势。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6,(13)
正@小康杂志社:在广西有一个特别的家庭,共有十口人,四代同堂,他们来自5个不同的民族——苗族、瑶族、侗族、壮族和汉族。尽管民族生活习惯有所不同,但这个罕见的多民族家庭仍然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6.
人类家庭从古至今不断地变化,从血缘家庭(同辈男女互为夫妻,禁止父母与子女性行为)到普那路亚家庭(不同氏族的男女群婚,禁止同辈兄弟姐妹性行为),再到对偶家庭(男女婚姻较稳定,一男人有主妻,反之亦然)以至于一夫一妻制家庭。一夫一委制家庭,又从大家庭(三代或三代以上的家庭)到核心家庭,即一对夫妻加一二个子女的家庭。可以说,家庭的性质、组织形式、人员构成、功能与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变化。那么,人类未来的家庭,又会是怎样呢?1.阿尔温·托夫勒对未来家庭的预见据未来学家,美国学者…  相似文献   

17.
苗族婚姻,也和其他兄弟民族、以至欧美等民族一样,由远古的蒙昧时期演变发展而来。根据我所掌握的民间文学资料,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粗浅的探索。 恩格斯说:“摩尔根是第一个具有专门知识而想给人类的史前建立一个确定的系统的人;他所提出的分期法,在没有大量增加的资料认为需要改变以前,无疑依旧是有效的。” 摩尔根的分期法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从这一观念出发,试探苗族婚姻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在苗族民间资料中,是有证可考的。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国近几千年的女权主义思潮的兴起,保护妇女权利受到广泛关注,婚内强奸这一问题触及到国人最为敏感的区域———家庭性暴力,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学术争论。由于受到压迫妇女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理论认为婚内不存在强奸行为。本文试图从婚内强奸的主体适格性和惩罚的该当性、贞操权的行使和法院判决既判力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发展和捍卫唯物史观的斗争过程中,对家庭问题作了许多科学的阐述,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中一个重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其基本观点包括家庭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家庭是个历史范畴、家庭关系中的男女平等及其他伦理规范、家庭的未来形态为真正的一夫一妻制等等.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对现代家庭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奠基意义,对于和谐社会背景下和谐家庭的创建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50年代完成的民主改革,结束了在凉山延续千年的奴隶制度。但与原有社会形态相适应的以"民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不婚"等为核心内容的旧有婚姻制度仍然主宰着凉山彝族的婚姻生活,且得到习惯法的严格保护。直至改革开放,凉山彝族旧有婚姻制度才被打破,族际婚姻不断增加和扩展。本文主要讨论凉山彝族婚姻制度之"民族内婚"到"族际通婚"的突破、演变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