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范畴存在的宗教认同有着自身的边界,这种认同的形成过程也是宗教群体不断对自身认同边界进行阐释、构建和维系的过程。在认同结构中,边界是理解认同复杂性的有效途径。正如认同是在与社会他者不断比较、竞争和选择的互动关系中实现的,宗教认同的一般意义即社会中个体在理解某种特定神圣意义系统的基础上理性地通过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来表征自身认同边界的过程。在宗教认同体系中,边界在个体和群体认同形成和构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尤其是除"区别"之外如"表达""联系""整合"等其他功能。通过边界看宗教认同,不仅是探究现代宗教变化机制的关键视角,也是理解多元社会中文化间接触、融合和冲突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豪格和阿布拉姆斯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群体对个体的社会认同通过五种规范实现,个体对群体的社会认同通过自我范畴化实现,认为社会认同导致刻板印象产生。刻板印象可以产生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内群吸引力的形成,也是社会吸引和个人吸引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王亮 《理论月刊》2010,(2):54-56
“自我认同”作为一个现代性的话题,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个体的自我认同,既是个体反思性投射和建构的结果,也是社会结构性建构影响的结果。是社会的结构性建构和个体的反思性建构互动的过程和产物。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社会,消费成为社会中占主导位置的力量,消费也成为人们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青少年期也是个体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少年在认识自我、展现自我的过程中受到消费主义的极大影响。更多的青少年通过消费彰显个性、品位,消费为青少年提供了自我身份认同的路径,然而青少年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加剧了青少年身份认同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社畜"作为青年亚文化现象,其本质反映了青年社会性异化和群体性焦虑及其与之进行抗争的主体性实践。"社畜"是指从事被占据大部分时间的工作,自主性缺失、经济基础脆弱的青年群体,生活方式上表现为:心理上社交意愿的降低和行为上社交活动的减少。"社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流行具有维系自我认同和构建集体认同的正功能和降低个体身心健康水平及结婚率的负功能。该亚文化现象出现是社会结构和青年群体间互动的过程,应辩证看待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NGO的研究仅仅关注宏观的制度空间或中观的社会资源等组织与外部互动层面,鲜有深入到组织内部关注微观的个体成员尤其是其心理认知与组织间的关系。在个体层面上为什么广大青年会参与无偿的志愿服务,在组织层面上为什么草根NGO之间的组织绩效迥异,在整合层面上是什么协调个体与组织的目标一致?通过运用"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组织认同"理论和对广州市30家草根NGO的526名青年成员的调查,且以构建组织认同"前因——中介——结果——控制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来探求以上研究问题,并总结"公域"范畴的草根NGO与"私域"企业组织认同方面的异同,为此建议草根NGO应加强个体和组织特征建设以提高组织认同与组织绩效,共同推进志愿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衍永 《湖湘论坛》2002,15(1):30-31,67
所谓个体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体,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且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从社会和个体的层面、角度相对地区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社会道德表现为道德的宏观层面,个体道德体现为道德的微观层面。个体道德建构也就是个人道德上的实现过程,它是通过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道德内化来完成的。通过这种内化,个体确证自我作为道德主体的存在,显示自我的道德个性。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  相似文献   

8.
刘小红 《人民论坛》2012,(14):164-165
当今社会存在着自然家园困境、人文家园困境和社会家园困境,最终导致人们精神方面的困惑。主要表现为:对生存的焦虑与自我认同危机、个体精神生活的物化和思想的式微。反思主体的自我存在范式、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引导科学技术发展和以制度与道德维护社会信任体系有利于帮助人们重建赖以生存、赋予价值寄托和终极关怀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互动、理解与自我建构。其中思想互动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思想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对话是互动的主要方式;理解在这里主要表现为"移情"和道德体验,理解是互动的目的,同时也是形成互动和建构的唯一方式;自我建构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知识、价值观念等的自我知觉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只有通过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方的思想互动、理解,才能实现其自我建构的价值,才能真正地启迪和引导教育对象。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又被称为观念上层建筑,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承担对社会成员进行引导与教化的责任。自我认同理论强调个体建构和社会塑造的互动过程,而意识形态一方面在"秩序"  相似文献   

11.
赵志浩 《前沿》2015,(3):51-54
"关怀教育"来自对工具理性教育的反思,工具理性教育使人丧失了主体性,关怀教育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和"对话",在相互尊重、理解和欣赏等"情感认同"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道德、仁慈、灵性和爱等品格,让学生了解、感受和保持自我,并形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怀"。在关怀教育实践中,应培养懂得关怀的人、以"榜样带动"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公益实践培养学生的关怀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公众认同是提高公共政策过程实效性的保障。它有利于推动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实现政策科学发展与社会管理民主化,也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目前,由于公众认同理论研究滞后和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偏离,政策主客体间信任障碍影响了公共政策过程中公众认同的实现。因此,以政策主客体互动视角重视公众认同理论研究,从道德理性把握公共政策价值方向,基于公众主体性构建互动信任机制,已成为实现公众认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视野中的交往与族群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杨 《思想战线》2005,31(1):21-25
人类学意义上的"交往",不仅指人类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往来和自我认同,而且也指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群体交往或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往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交往通常表现为族际之间的矛盾、冲突与调适,族群关系就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趋于紧张或和谐。  相似文献   

14.
利益是认同的物质起点,认同是促使大学生们参与网络集群行为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他们从自我认同过渡到建构认同,从认同形成向认同执行转换的过程。认同形成前,以分散的个体"意见力"形式存在,经过多维建构作用后,会归集产生一种明显指向的"认同力",这是大学生群体参与网络集群行为重要的内在缘由和外在动因。高校要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增加有效路径供给,帮助大学生群体提升认同高度,对接社会核心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5.
KM同城网络社群的形成,与传统回族聚居社区的解体和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成员互动内容与风格,体现出回族特有的文化亲昵;社群集体认同具有共同体家园认同与宗教认同混合的特点;成员社会融入的情感能量主要来源于互动所产生的集体认同,情感能量的大小主要与互动关系结构与社会资本类型有关。网络社群成员从现实与网络两种互动渠道所获取的情感能量可以相互补充。穆斯林个体的社会融入,通过其所在群体去逐步拓展,因此,网络社群对穆斯林社会融入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青少年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我们假设必然会出现两种定义结果:相悖或相符,即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与一致性——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自我认同危机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凸显的定义偏颇;一致性主要表现在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相一致,会出现二者都较高、较低以及都恰当的三种情况,而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公约失范导致二者不恰当地一致性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化问题。基于此,应协助青少年构建积极的自我认同,科学引导社会定义,同时加大规制力度,减少社会误判,消减歧视与污名现象,增加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在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都正确的情况下促成二者的一致性,最终促进青少年发展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7.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以民众为中心主体,以作为价值主体的民众的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为重要线索,以引领社会思潮的良好"场域"建设为重点任务,紧扣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关键环节,为民众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消除社会思潮影响营造良好的社会空间系统,从而引导民众通过自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完成引领,最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认同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18.
斜杠青年是现代性社会发展和青年特质结合的必然产物。他们是直面社会对个人的消解、拒斥所有的“假定”,基于个人能力、专长而发展多重职业身份、获得多份收入的新型职业群体的代表。本文将斜杠青年产生和发展置于现代性社会发展中,立足青年职业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问题,探究斜杠青年通过嵌入新的工作情境、表达真实自我、消解个人的无力感和价值感的迷失,并立足目标,将改造自我置于动态和持续的反思过程中获得自我认同,最终实现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发展情境论认为人的发展是通过具有可塑性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与其所生活的情境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循环影响而实现的,“情境”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变量.基于该理论,道德的自我塑造性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与教育的重要前提,情境需要以及情境与个体拟合优度发展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与教育的落脚点和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三十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已经自然延伸至进一步的"社会建设"和"社会认同"建设阶段.这种需要创新精神的"社会建设",将在传统的"国家"和"家乡"观念之间建立和强化一种"中间层面"的公共领域,从而让生活受到经济发展影响的中国公民,有更多的机会和责任感去参与工作与生活所在地的社会全面发展.积极引导和推动青年群体关注和介入当代中国内含深广的社会建设事业,可以强化他们的社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他们获得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