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所谓"民主政治",从运行的层面看,体现为民众和公共权力之间的一种互动。民众有自身的利益、愿望、要求等,而执政者必然要回应民众的诉求,两者间就有了大量的信息流量。过去,这种信息流量主要是通过组织层层传达或报纸、  相似文献   

2.
日益增多的网络舆论暴力事件,侵害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正当权利。如何治理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在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权利保护之间形成制衡机制,从而实现民众诉求与监管政策之间的平衡,是当前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期代表话题关注如何治理网络舆论暴力问题。  相似文献   

3.
网络参与下的政府决策回应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参与将对政府决策产生深刻影响。探索政府在网络参与环境下如何回应,其机制何在,有何形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网络参与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机制:权力和信息,并通过大量案例实证分析,提出鸵鸟模式、杜鹃模式、蜂王模式和鸳鸯模式等四种网络参与下的政府决策回应模式,探讨了从冲突走向协商的可能性和途径,以期促进有序规范的网络参与,提高政府对民众的回应性和提升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4.
罗昕 《人民论坛》2024,(5):102-105
近年来,微短剧的发展呈现数量级增长趋势,成为不少年轻人追捧的“电子榨菜”。然而,快节奏、小成本、低门槛的微短剧在火爆流行的同时也存在内容质量良莠不齐、扭曲个人和社会价值观、损害艺术创作生态、影响国家形象等问题。推动微短剧健康可持续发展,需植根于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从政府端到平台端到行业端,推动多方主体协同发力,加强政府治理、平台治理与行业自治,通过多元共治规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建设,让微短剧引领新时代新风尚,成为人们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网上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文明建设驱动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阶段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之一。本文运用网络治理理论和一般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构建了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和社会民众的"四位一体"驱动主体模式、驱动机制系统模型以及其内生机理,并分析了主体驱动力特点,提出了政策与法律驱动、市场与利益驱动、科技成果与人才驱动、文化与教育驱动四个要素层次及其结构功能特点。最后对驱动机制存在的问题和改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邻避冲突为何能发生重大转折,由“僵持不下”到“皆大欢喜”?为解释这一转折过程,论文从过程视角构建“回应性软化”解释框架,并结合L县S镇变电站项目建设的案例分析发现:当邻避项目建设中面临财政资金与补偿政策限制等刚性约束的“硬结构”时,基层政府会在回应民众诉求的同时,对政策系统内外部的多方主体采取认知、态度、情绪、利益等方面疏通的“软策略”,即“回应性软化”;通过预软化、再软化与软化术,最终润滑了邻避项目政策执行,促成邻避冲突发生转变进而得以成功化解。“回应性软化”是邻避冲突情境中基层政府的策略选择,又是邻避冲突治理的主要解释变量,可进一步丰富邻避风险治理的工具箱。  相似文献   

7.
陆杰华  左罗 《北京观察》2013,(10):22-23
社会是人构成的.网络社会也是.因此网络社会的治理还是要从网民出发。“躲猫猫”、“郭美美”等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社会反响,甚至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力,很大程度上因为广大网民缺乏一种平台来实现他们自由表达、自主参与的诉求。  相似文献   

8.
“生态”一词首先由E·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生态”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且是在自然科学意义上使用的名词。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将自己著作中的某一部分冠以“生态”或“人口”等具体的标题,对他们的生态环境思想的研究,是对他们著作中有关思想所作的概括和提炼。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成为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网络为民众提供了表达利益、权利诉求的渠道,加强了民众和政府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但由于数字鸿沟、互联网自身缺陷、参与者主客体局限性的存在,也出现了诸多的无序的、非理性的网络行为。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有序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民主政治发展不可回避的课题。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与背景  相似文献   

10.
网络,触角日益延伸。网民,数量逐渐膨胀。短短几年间,中国的网民规模已成为世界之最,达到4亿之多。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长大”。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改变了政治生态,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政要通过网络与民众互动。  相似文献   

11.
西方政府治理图式差异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层治理、竞争性治理、网络治理和整体性治理,这四种治理图式共同演绎了西方政府治理图式的嬗变逻辑,共同绘就了西方政府治理图式的演变轨迹,并呈现出自身特质和明显差异。综合来看,整体性治理以其独特视角、全新理念和完整框架强力回应了后现代社会的各种诉求,必将成为"21世纪的大型理论"和西方政府治理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向。  相似文献   

12.
黄骏 《学习与实践》2024,(2):132-140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以往单向、小规模的地域歧视行为,衍化成大规模的网络地域攻击事件,这给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网络地域歧视的产生与扩散,归因于网络舆论的竞争与合流。在舆论竞争方面,主要表现为地域竞争、媒体竞争和网民竞争。在舆论合流方面,不同群体往往因为拥有共同的“敌人”而结成共同体;意见领袖与粉丝以及平台与自媒体之间,也会因为流量等共同利益而发布与传播地域歧视的内容。因此,需要从多元一体、舆论引导、技术干预和媒介素养四个方面对网络地域歧视开展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3.
"闹大"是民众社会抗争的常见策略,而"化小"则是地方政府与之博弈的常用方法,是由非制度化公众参与引发的策略性政府回应。二者虽然在形式上是对抗博弈,但实质上是合作博弈,最终可能演化为官民之间心照不宣的安排。"闹大"与"化小"是转型期公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治理需求与地方政府有限的社会治理能力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在网络时代,政务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公众"闹大"的惯用工具,而地方政府回应中的利益补偿则是"化小"的重要手段。从博弈本质看,"网络闹大"主要围绕问题展开,是权力约束条件下民众对政策议程设置权的争夺;"舆情化小"则主要围绕网络舆情的降温展开,是地方政府在能力约束下对治理压力的规避。从博弈过程看,民众如何将舆论发展为网络舆情进而吸引政府注意力、地方政府如何应对来自舆论和上级的双重压力、"双弱"格局下民众和地方政府如何实现妥协与合作构成了政务网络舆情回应中官民博弈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为政府社会治理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因此,政府部门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应该借助于新媒体来构建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有效的民众诉求表达与政府回应机制、畅通的官民互动机制等,进而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淮安淮水安澜论坛“纪检阳光”版是政府和市民网络沟通的重要平台,不少政府单位都在该版注册有网络发言人账号。日前,淮安“人社局发言人”毒舌回应网友投诉在该论坛引起轩然大波。有网友发帖询问并质疑有关考试相关问题,因言语有点过火,遭到人社局发言人痛斥:“你有病,建议你去看医生。”此举招致网友不满。  相似文献   

16.
朱馨 《今日浙江》2010,(11):59-59
犹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生态文化这股无形的力量,正渗透进浙江人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中。无论领导干部、教师学生、环保志愿者和公益使者,还是普通民众,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开启生态文明新风尚。  相似文献   

17.
孙逸啸 《电子政务》2023,(6):100-112
网络信息内容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网络强国”背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网络信息内容政府治理在宏观层面呈现出由直接介入的“强监管”到单向控制的“线性监管”,再到多向协同的“结构式监管”的实然转向,但囿于治理理念、风险决策、组织体系、治理方式等方面的实践困境,亟待提出与之相匹配的理论予以关照。通过对“反思法”“元治理”理论的汲取,在厘清了网络信息内容反思型政府治理的框架内容及其实质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可以从主体、规范、程序、场景四个层面,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理性沟通和组织协作的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以期促进网络信息内容治理的规范化、法治化,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18.
目前,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成为中国青年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高虚拟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加强电子政府建设,拓展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容和空间;准确研判网络舆情,做好网络沟通和回应工作;完善青年网民的利益表达渠道,秉公处理青年的利益诉求;合理监管和引导青年的网络政治参与,善意对待青年的质疑和批评.  相似文献   

19.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全量回应市民诉求正在成为我国政府回应公众诉求的新形态。“全回应”模式具备即时全量回应、全部门回应、全层级参与等核心特征,因而政府回应性研究应从关注“回应与否”转向“回应质量”。信息技术赋能之下,接诉平台会汇集的公众诉求数量大、议题领域宽、行政层级跨越广、情绪指征鲜明、诉求表达充分度高,催生出新型政府回应模式及特征。本研究利用政策信息学主题建模方法细化诉求分析粒度,针对北京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多平台诉求类数据,考察政府回应效率、回应方式、回应详实程度等维度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诉求主题对政府回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诉求来源、行政层级、诉求主题类型等因素皆会对政府回应性产生影响。相比之下,诉求的情绪呈现与诉求长度对政府回应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20.
李鹏  刘国深 《两岸关系》2003,(12):15-17
10月25日,民进党和岛内的一些“台独”团体在高雄市举行了一场名为“全民公投、催生新宪”的游行。这次游行无论从时间和地点的选择、参与者的动员,还是各种演说的安排、诉求的宣传都经过了精心组织和策划,这也使得游行的动机和目的更加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