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掌握机体死亡后尸体的变化规律,并比较准确的推断其死亡时间,对于案情分析、侦查破案和司法诉讼都有着重要意义。现今的方法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机体死亡后尸体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尸斑、尸僵、尸冷等来进行死亡时间的推断。由于死后尸体变化受到环境和个体因素及检验者主观因素影响很大,故其准确性与可靠性不是很高。近些年来对死亡时间的研究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尚无突破性进展,有些新方法诸如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体细胞和现场血迹有核细胞内DNA片段含量变化推断死亡时间的研  相似文献   

2.
通过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一直都是法医学的难点,特别是晚期尸体现象,因为影响因素较多,实践中还要结合现场环境及现场调查,综合判断分析。  相似文献   

3.
蝇类通常在人或动物死后在其尸体上产卵,进而孵化成蝇蛆,蝇蛆的生长有大致的规律可循,因而可以作为死亡时间推断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在一些情况下,活体上也可以生蛆,当这些已经生蛆的活体死亡,运用蝇蛆推断死亡时间,若未考虑其在活体存活  相似文献   

4.
死亡时间是法医和刑事侦查工作者在调查犯罪行为和其他死亡事件中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之一。但是目前死亡时间推断所使用的传统方法常受到经验和环境的影响,从而降低推断的准确性。由于DNA和某些RNA在细胞内的含量十分稳定,而且个体死亡后这些遗传物质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呈有规律地降解,所以通过测定死后细胞内的DNA和RNA含量推断死亡时间成为法医学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在法医学中准确地推断死亡时间,对于刑事侦察和破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组几年来应用小白鼠和人肝脏5'—核苷酸酶(5′—NT)活力进行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经过大量实验取得了一些宝贵的成果[1.2.3],并对一些酶的性质、应用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取得一些经验和体会供读者参考。一、应用酶活力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具有极大潜力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是生物催化剂,由生物体合成,存在于种种组织细胞和体液中,负责催化化学反应之功能。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的,而正常机体每秒钟同时可进行成几百万种化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一例服用钩吻中毒致死案例的法医学分析,来探讨钩吻中毒致死的分析要点,综合现场勘验、尸体检验、毒物检验等各方面的结果分析,来推断死亡方式及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7.
《警察技术》2002,(5):28-30
尸体是命案现场经常遇到的拍照对象。尸体照片的质量是对分析犯罪过程、判明死因、推断凶器种类和提供罪犯证据的依据。因此刑事技术人员掌握尸体拍照技术至关重要。本文就此浅谈尸体拍照应该注意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生物(包括人)死亡后,体内酶随细胞和亚细胞体系的自溶和体质成分的逐渐分解,各种酶的活力易随之有升降变化。长期以来寻求某种酶于死亡后其活力与死后时间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据进行死亡时间的推断。目前,国内外应用酶活力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虽有报导,但对酸性磷酸酶的活力测定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详细报导则很少。本文选用小白鼠肝脏为酶样品,于27℃±3℃的条件下,采用本实验酶活力测定方法,对小白鼠死后0.5至64小时内的酸性磷酸酶(ACP)活力进行测定。获得了酶活力与死亡时间的规律性变化结果,对ACP研究和…  相似文献   

9.
确定死者的死亡原因、死亡时间、死亡性质,是法医工作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环节,通过对尸体解剖检验推测死者的死亡原因、时间、性质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对案件的侦破及审判机关对当事人罪与非罪的判决。笔者在工作中遇到一宗交通肇事致行人伤亡,肇事司机迅速抛尸入河的案件,在尸体检验中存在着疏忽及考虑不周之处,但在省厅有关技术专家对本案中死者尸体进行复检时,笔者在技术上受益非浅,特报道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一例路边的闭合性损伤尸体的现场进行细致的勘查及对尸体进行检验,明确地分析出死者死亡原因及致伤方式,从而为案件的定性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死刑案件二审开庭审理,这些严格控制死刑的举措都是在死刑领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中“宽”的要求,“宽”与现在倡导的“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吻合的。死刑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这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中“严”的要求,我国的国情要求死刑的存在,死刑的成本并不高昂,自由刑的成本超过死刑。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古希腊苏格拉底之死为切入点,探求哲学的本质、使命以及哲学的生存发展问题.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大案”.导致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有起诉因、政治因和哲学性格因,而苏格拉底的哲学性格,即“牛虻精神”是苏格拉底之死最真实的原因.苏格拉底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哲学的三大使命:求善、授法和批判,这三大使命是哲学的生命之本、动力之源、发展之基,也是苏格拉底以死为代价给后来、当下乃至未来的哲学指明的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死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最爱表现的一个主题,我国魏晋时的诗文尤其如此,挽歌诗是典型的探讨死亡的诗歌体裁.魏晋文人挽歌诗是在理性的觉醒和动荡的历史土壤中酿就,文人通过挽歌诗表达了浓烈的感伤情绪和对死亡主题的终极关怀,并且不同时期所关怀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犯罪形势不容乐观,而此时刑法修正案(八)却将我国原有的68项死刑罪名减至55个,取消了包括走私文物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等共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也使其他国家看到了中国对于死刑和人权问题的重视.基于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以及当今的社会现实,死刑作为一种极端的刑罚手段存在也是具有相对合理性的,因此当前我国应在限制死刑这一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我国刑罚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废除死刑的前提下,中国的死刑制度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然而保留或废除死刑都面临重重压力。抛开死刑的存废之争,对现有死刑执行方式进行改良,显然是更务实的做法。普及注射死刑,对于推动法律文化的进步,使法律文化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死刑复核程序为我国大陆死刑案件裁判生效之必经程序,对于保障死刑适用之审慎性和准确性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死刑核准权之下放、法律规定之死刑复核审理方式不科学等原因,我国大陆死刑复核程序存在程序虚置、复核标准不统一、行政程序色彩浓厚等问题。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有废除论和完善论两种观点,而以完善论为主流之观点。完善论提倡以保留我国死刑复核程序为前提重构我国死刑复核程序和法院体制。在此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下,最高人民法院扛起改革大旗,收回死刑复核权之同时,改原来死刑案件二审之书面审为开庭审,是为我国大陆死刑复核程序之重大进步。死刑复核程序之改革蕴含着公正与效率的博弈,其改革无非是还原其司法程序性质和本来的价值追求,目前之改革趋势亦朝着此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死刑是对犯罪分子最严厉的处罚,也是最古老的刑罚之一,自死刑产生后的几千年,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法宝",没有人质疑它存在的合理性."近代刑事法之父"贝卡利来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最早对死刑的残酷性提出尖锐的批判,由此引发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本文着重探究贝卡利来主张废除死刑的积极思想,以期对死刑制度进行理性的再反思.  相似文献   

18.
死刑赦免制度是我国死刑适用方面的一个制度空白,宪法虽然有关于赦免制度的规定,但并无专门的操作程序。履行国际公约规定的义务、死刑本身的不可回复性以及“死刑犯不引渡”的国际惯例都要求我国尽快增设死刑赦免程序。借鉴中国古代赦免制度以及美国死刑赦免程序的经验,我国宜选择特赦作为死刑赦免方式,以被判刑人申请特赦权为主,同时兼顾检察机关追诉犯罪需要赋予其一定的特赦申请权,构建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核批准的死刑特赦程序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10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发布《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决定收回死刑复核权。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一直以来关于死刑复核权的争议与质疑似乎尘埃落定。然则,收回是一句话,如何收回, 复核程序又将如何完善,又是学界与司法界不得不直面的复杂问题。本文拟针对当前死刑复核程序之弊端提出完善死刑复核程序之构想。  相似文献   

20.
死刑不能废     
死刑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都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并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废除死刑违背了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无法达到刑法的目的,无法安抚受害人的家属,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不利于法制宣传教育,总之,死刑的保留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