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司法解释在统一法律适用,完善法律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司法解释体制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存在诸多弊端,需要重塑体制,予以改革完善。判例的引入是改革司法解释体制的良好契机。应建立抽象性司法解释与判例司法解释并存的司法解释机制。具体从单一司法解释主体、确定抽象性司法解释的范围、废除案件请示制度、建立配套的三审终审制以及判例司法解释制度和司法解释监督等方面构建我国新的司法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2.
司法解释功过之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司法解释的存在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立法规定之粗疏 ,法官能力之不足 ,判例制度之缺位。基于此 ,应改革目前我国立法色彩极其浓厚的司法解释体制。  相似文献   

3.
建立以判例为主要形式的司法解释体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考察了对司法解释的各种批评意见之后 ,作者借鉴了中国古代判例和判例制度以及英美法系的判例法 ,提出了建立以判例为主要形式的司法解释体制的改革构想 ,以消除我国现存的司法解释体系中的某些弊端。  相似文献   

4.
司法解释的缺陷及其补救——兼谈中国式判例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司法解释虽然是我国最经常、最重要的法律解释方法 ,然而由于其自身的固有缺陷 ,并不能有效完成统一法律适用诸价值。在分析司法解释缺陷以及判例制度性功能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构建中国式判例制度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并提出了若干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判例的法律地位存在着遵循先例原则和成文法优先适用原则,但这两个原则都不是绝对的。判例具有创立新规则和增强法律的灵活性等作用。我国判例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判例解释制度、判例公布制度、判例参照制度、判例统一制度。  相似文献   

6.
刑诉法、司法解释与律师诉讼权利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解释的规定必须以宪法和刑诉法为依据,不得与它们抵触或违反。在保障律师的诉讼权利方面,司法解释可以对刑诉法的条款作详细具体的解释,但其内容不得曲解、歧解;不得与刑诉法的有关规定相矛盾;司法解释增加规定的条款不得违背刑诉法的立法精神  相似文献   

7.
魏胜强 《法律科学》2011,(3):182-192
我国当前并无明确的判例制度,但实际上存在着"近似判例制度",如案件请示批复制度是有实无名的判例制度,案例选编公告制度是心照不宣的判例制度,案例指导制度是欲言又止的判例制度,这些制度有诸多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我国应当建立判例制度。建立判例制度有利于维护法律的稳定性,树立法律的权威;有利于矫正我国的近似判例制度,树立司法的权威;有利于提高我国个案审判和判决书的质量,树立法官的威望。我国构建判例制度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使判例制度与法律方法相结合,使判例制度与司法解释制度相结合。我国应当构建一个由最高人民法院和审案的人民法院共同制作判例、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判例的判例制度,这是构建我国判例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行政判例制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世界范围内 ,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 ,还是许多大陆法系国家 ,都存在行政判例制度。我国法律不承认行政判例的约束力 ,但实践需要对行政判例的辅助法源地位予以肯定。我国目前存在实行行政判例制度的可能性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性配套改革 ,可在我国首先实行行政判例制度的简单模式 ,最终过渡到成熟模式。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案例指导制度已经确立,但在理论及操作层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民国时期,大理院、最高法院先后发布了大量判例,进行了广泛的判例制度实践,形成了近代中国本土的判例制度.在案例指导制度权力依据上,应当正本清源,将具有典范意义的指导性案例作为司法解释权的行使方式之一;在指导性案例效力实现保障机制构建上应注重实效;完善指导性案例变更、废止程序;建立科学完善的指导性案例编纂、刊行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判例制度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乾 《现代法学》2001,23(2):152-156
中国近代判例在文本体裁、汇编体例与适用方法上,较之于英美式判例和大陆式判例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它完全依附于成文法,并有着明显的成文化倾向。这一特点是对明清条例制度的继承和回归。这一判例制度可以作为建立当代中国判例制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司法功能与司法公正、司法权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达到解决纠纷、稳定社会的司法目的 ,首先要依靠司法公正。而作为实体公正的司法公正与作为程序公正的公正司法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正是这些局限性成为导致司法不信任的口实 ,从而影响人们对司法判决的信从。克服这一局限性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树立和强化司法权威。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现阶段我国司法公信力与司法权威缺失的现状几乎到了可怕的境地。必须正确认识制度权威、法律权威与法院权威、法官权威之间的关系 ,实现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和司法权威之间的良性互动 ,以确保司法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司法克制下的司法能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榕 《现代法学》2008,30(2):179-185
司法能动或是司法克制体现了法官释法的意识形态。司法能动和司法克制是法官在司法中进行自由裁量时享有多大的自由或者受到多大的限制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可供遵循。在我国当下,去除僵化的司法克制与无序的司法能动,并且实现司法克制下的司法能动应是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一、论司法秩序什么是"秩序"?"秩序是对于有规则状态的概括,蕴含着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秩序可分为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秩序,乃人和事物存在和运转中具有一定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的结构、过程和模式等。秩序包含着社会秩序和非社会秩序两类。社会秩序是指人们交互作用的正常结构、  相似文献   

14.
论司法改革与司法公正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谢佑平  万毅 《中国法学》2002,(5):129-139
司法公正涵括了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两层涵义。程序公正指在整个司法过程中公正地对待作为当事人的冲突主体 ,保证冲突主体能足够和充分地表述自己的愿望、主张和请求的手段及其行为的空间。而实体公正则是指判决结果对案件真实情况的准确再现以及法律适用的正确无误。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我国现行司法体制的结构性缺陷正在于公正的缺失。而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的目标定位正是为了重塑司法公正。为此 ,在改革的动力资源上 ,必须依赖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 ,在改革的路径选择上 ,需要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走创新型制度移植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葛卫民 《政法学刊》2005,22(2):84-86
司法公正主要指的是司法机关适用法律、解决纷争的公正。司法效率是指通过充分、合理运用司法资源,降低司法成本,以最小的司法成本获得最大的成果。不讲效率的司法不是公正的司法;不公正的司法是一个没有效率的司法;公正与效率是相辅相成的。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实现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树立程序公正的意识;确立既判效力理念;完善法官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法官队伍。  相似文献   

16.
崔永东 《法学杂志》2012,33(9):36-42
本文从司法价值论和司法平衡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司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人道、正义、自由和效益,其中人道价值带有根本性,它可以统领各种司法价值;司法的平衡既包括利益的平衡,也包括审判依据之间的平衡,司法平衡是通向司法公正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司法衡平艺术与司法能动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司法的最直接目的在于定纷止争。法官既不能迷信规则,也不应轻视规则。司法能动主义是一种开放性司法哲学,热衷于打破成规、法外能动和制衡。司法能动主义之所以盛行于美国,有其特定政治法律文化背景。我国情形则大为不同,司法能动主义须慎行。我们应该发展合乎国情的中式司法衡平艺术,倡导能动司法。  相似文献   

18.
高欧  郭松 《华中电力》2022,(1):126-143
合理构建审判权与审判管理权、审判监督权的关系,是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关键问题。欲使这三种权力形成合理关系,需要根据审判权运行存在的问题,在客观评价法院科层化组织结构与法院内部复合化权力构造以及院、庭长职权配置的基础上,从制度层面严格区分法院组织的行政逻辑与司法逻辑,进一步明确审判管理权与审判监督权的权限定位,完善其职权范围与行权程序,并构建审判权反向制约审判管理权与审判监督权的相关机制。唯有如此,才可能构建出合理的审判权与审判管理权、审判监督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美国宪法下的法官弹劾与司法惩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仁群 《法学杂志》2004,25(6):76-78
美国联邦宪法中弹劾法官的最低标准是“轻罪”,而部分州宪法中则有“行为不当”等标准。联邦的司法惩戒制度较为软化,且鲜有惩戒实例;而州的司法惩戒制度则可直接剥夺法官职位,并有频繁的实际应用。弹劾制度和司法惩戒制度有若干共性和互补性。虽然它们在轻罪的界定、启动程序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但其“行为不当”标准以及惩戒禁区,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Judicial Decisions”are abstracts of recent federal and state court decisions addressing issues of importance to the land use lawyer and planner, such as zoning, inverse condemnation, growth management, signs and billboards, vested rights, and many mo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