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鳌鱼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世神话的鳌鱼在据传由4世纪初叶东晋张堪再编的《列子·汤问篇》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世界观,是民俗学和神话学重要的史料。《汤问篇》是以夏革回答殷汤问题的形式,其中可见一些关于“鳌”的创世神话。首先,有中国古代神话中重要人物之一的女娲切鳌鱼足立四...  相似文献   

2.
郑梅 《人民论坛》2013,(7):250-251
中西创世神话在看似相同的故事线索下隐藏着巨大的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进行深入剖析,可以看到二者在婚姻观念、发展动力、人性论和文化兼容性等方面所折射出的各具魅力的文化个性。以《旧约》中的创世神话为例,对比中华神话,文章对中西创世神话中隐含的文化个性进行了剖析和对比。  相似文献   

3.
神话思维的特征之一是神秘性,这在各民族的神话和创世史诗中都有着生动的反映。本文试图通过苗族创世古歌的分析,对神话思维特征的神秘性作一浅析。在远古社会,原始人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知识极贫乏,对于大千世界无所知晓,对宇宙奥秘深感莫测,猛兽的袭击,疾病的传染,以及干旱、严寒和饥饿等,无时不威胁  相似文献   

4.
神话思维的特征之一是神秘性。这一点,笔者曾在《从苗族创世古歌看神话思维的神秘性》(《思想战线》1986年第四期)一文中作过论述。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从苗族创世古歌来看神话思维的又一特征——感官性。据心理学家研究,婴儿呱呱坠地后,从他生活的环境与自己的关系中,就欲寻取新的经验,以求得生存与发展。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之后,同出生的婴儿一样,产生了探索、认识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在产生神话的原始社会,原始人是凭着感官作为他们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当时,生产水平极其低  相似文献   

5.
中国创世神话一般包括3类基本神话: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族群诞生神话.①这3类神话在叙事内容上尽管各有侧重,但又相互指涉,相互关联,连缀成一个具有发生学意蕴的叙述整体.因此,当我们探究中国创世神话的情节生成原则时,首先应当把中国创世神话视作一个"单一神话"来看待,先探究作为整体意义的"中国创世神话"的情节生成原则、主题意蕴,然后再揭示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族群诞生神话的叙述差别及其叙述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6.
郑梅 《人民论坛》2013,(20):250-251
中西创世神话在看似相同的故事线索下隐藏着巨大的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进行深入剖析,可以看到二者在婚姻观念、发展动力、人性论和文化兼容性等方面所折射出的各具魅力的文化个性。以《旧约》中的创世神话为例,对比中华神话,文章对中西创世神话中隐含的文化个性进行了剖析和对比。  相似文献   

7.
腊易勺 《今日民族》2013,(12):21-23
《遮帕麻和遮咪麻》创世神话,系阿昌族中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古老神话。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以神话思维方式认知人事的盛衰变迁,对这个充满变数的人世中的人的命运和生存意义等问题进行探寻与追问,并以其诗性智慧创造各种神话,以隐喻的方式表现人类那独特而永恒的天性,从而造就了他那个时代的"神话叙述"。  相似文献   

9.
唐蒋云露 《传承》2014,(6):108-113
姆六甲是壮族神话谱系中集创世女神、始祖母神和女性文化英雄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首位神话人物。姆六甲神话记录了她创世造人、治世定物等神圣功绩。姆六甲神话是壮族神话中的根基神话。从神话内部进行论证,分析姆六甲神话在内容上对壮族其他神话所起的奠基作用,从神话外部进行论证,分析姆六甲神话所反映的壮族先民生活状况和社会组织形态,以此回观它与壮族诸神话的关系,能使我们明确姆六甲神话在壮族神话中的源头地位,重新认识壮族这一珍贵的远古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人类起源的创世神话,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学意蕴;两大文化体系内主流的人性论思想,人的主体性、自我意识等人本观念,以及各自的传统文化精神,都能在以《圣经》和《女娲造人》为文本的创世神话中找寻到相应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1.
神话的思维程序一方面以自然事件、生活事件和生产活动的发生、发展、变化程序为基础,同时又以想象幻化中的程序为基础。因此,神话的思维程序,也就成为现实中的事件和关系的发生发展的程序与想象幻化中联想的程序的混合物。神话是一种象征的文化,其思维是隐喻的思维,它借助直觉来传感和领悟,进行认识和思维活动。神话中的直觉思维程序可以有以下几种思维方式:1、以小观大;2、“举一反三”;3、以同致同;4、模糊估量;5、整体把握;6、幻想的因果关联。  相似文献   

12.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大思想家和举世公认的大哲学家,把他同“神话思维”这一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个做法似乎有失恭敬,也许还会有人觉得不伦不类。 的确,在常人心目中,哲学与神话、理性与非理性如果不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至少也是泾渭分明、风马牛不相及的。形成这种传统见解的原因主要在于两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哲学是以抽象思维方式展开逻辑推理的。而神话则是以具象的幻想编织叙述故事的,二者在本质上似乎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3.
被马克思称为“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的史诗,又分为创世史诗(或称原始性史诗、神话史诗)和英雄史诗两大类。在我国南方各省,尤其是云南的少数民族中,大多产生了创世史诗并一直流传至今。各民族的创世史诗尽管离开了真正的历史事实,但却以艺术概括的形式曲折地反映出远古人类所经历的主要的历史过程,艺术地再现了“氏族社会人民生活最本质的面貌”,犹如一座琳琅满目的、展现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社会组织、婚姻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理想愿望的博览馆。因此,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创世史诗进行研究,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图就创世史诗产生的时代,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就正于专家和同行。  相似文献   

14.
甘奇 《传承》2011,(23):64-65
黎族神话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最原始的叙事文学,黎族神话从侧面向我们展现了原始社会黎族先民的生活状况和自然环境,从黎族神话的创世说、人类起源说、洪水神话、反抗自然灾害神话等几个方面来阐述黎族神话和中原地区神话之异同。  相似文献   

15.
最近,本刊编辑部邀请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及本校从事哲学、文化学、人类学、文艺学教学和研究的部分同志,就神话思维模式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近年来神话之所以倍受学者们青睐,除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原因之外,还在于它的思维模式本身。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从思维学这个角度看,神话既是原始人对世界万物秩序的解释模式,也是解释者自身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在神话中,既包含着被解释着的世界万物的秩序,也包含着用来解释世界秩序的思维程序,这二者在神话中是尚未分化的。事物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思维形式也是这样。用现代人解释世界秩序的思维程序往前推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神话思维模式的特点。现代人用来解释世界万物秩序的思维程序,可以归纳为下列四种:因果序、行为序(行力效果)、矛盾序(对立统一)和系统序。用这种思维程序往前推移,我们可以发现,原始人在神话中,在解释世界万物秩序时,把一切都简化为行为秩序,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反应,即把世界万物及其变化都投射为一种行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例如天下雨与庄稼成长、太阳落山与天黑,都是行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由此,有的同志又提出,人类最早的观念是万物有灵这一提法不一定确切。从神话解释世界万物秩序的思维程序来看,万物都有行为,但万物不一定有灵,如“雨”、“太阳”、“树”就不一定有灵。万物有“行”论要早于万物有灵论,灵的观念的出现,要比“行”的观念晚得多。马利诺夫斯基不同意泰勒、弗雷译的万物有灵论,但他没有提出新的概念来代替,这个新的概念,是否就可以叫做万物有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神话是初民直观经验的总结,它有“实”的一面,即初民对于客体的直观摩写与直觉认识。当然,神话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初民的思维形式与心理结构的影响,也必然带上“虚”的内容,这“虚”的内容主要指初民对客体的想象与幻化。神话的“虚”的一面往往依附于“实”的一面而存在。理解、弄清了神话的“事实”根据,一些光怪陆离、奇幻神秘的神话内容常常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从这样的观点着眼,我以为,“精卫填海”这个著名神话故事很可能与“大雁衔枝”的事实有  相似文献   

17.
《苗族古歌》与史诗分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体系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了。近几年来,在“加强研究”的方针指导下,好几本民间文学概论、概要相继出版。民间文艺学的新理论、新范畴新方法不断涌现。其中不少理论概念是中外古今民间文艺学史上所没有的。象民间文学的立体性特点、描写研究、直接人民性、抒情长诗、创世神话、实用价值、新闻传说、神话史诗……等名词术语,都是从在“开放、搞活”的方针影响下对中国民间文艺进行研究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刘曼 《求索》2014,(1):149-154
在史密斯将神话与仪式进行了初步联系的基础上,弗雷泽在《金枝》中对神话与仪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以植物神观念、“神王”理论和“杀王”仪式为基础,弗雷泽松散地阐述了以王为中心和以神为中心的两种神话-仪式理论,同时也流露出神话与仪式相互说明、神话解释仪式、仪式表演神话等关于神话与仪式之间关系不确定性的看法。弗雷泽对神话与仪式关系这种松散多样的阐释,为后来仪式论者的探索和超越提供了多维的视角启示和参照,并为神话-仪式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海峰  赵化民 《求索》2010,(2):80-82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主要从四个方面实现了对“实体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超越,而海德格尔的建构生成思维方式是对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深化与补充。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后现代主义思潮并没有真正消解与超越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对当代思维方式之创新,仍然有着不容置疑的奠基性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学习型”与“学习”的区别主要在于四点。 1.“学习”主要侧重于对知识、信息的吸收,忽略思维方式问题;而“学习型”则突出强调努力摆脱思维定势的局限,走出惯性思维,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增强创造性,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