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论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论孙谦尹伊君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是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实施的与自身职务有关的犯罪行为的总称。以现代民主政治和法制的观念看,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在本质上是一种滥用权力、亵渎权力的行为,是权力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权力异化和失控现...  相似文献   

2.
任平 《公民与法治》2005,(10):13-15
所谓公权异化,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机关或个人,偏离执政为民的宗旨,把权力变成为个人或为小集团谋取私利的行为。公权异化,是新时期党的建设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党群关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当前,公权异化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执掌公权的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谋取私利。  相似文献   

3.
权力内在存在着一种异化的机制,它的不平等性和可交换性使它有被扩张而滥加使用的可能,但是并非每一种权力都必然会发生腐败,权力腐败是权力异化的极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犯罪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权力(包括行政权力与经济权力)与经济的紧密联系以及这两种权力在经济领域运行的无规则.以这个基本观点为出发点,我们认为从以下两个方面将证明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犯罪将长期存在.一、从运用经济杠杆的长期性认识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犯罪的长期性在整个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控制主要是间接控制而不是直接控制,这就是国家主要通过掌握和运用经济杠杆来控制经济的运行,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杠杆主要是由政府机构掌握和运用,往往通过政策、规定、指令的形式来贯彻,也就是说,从总体上它是同行政手段结合在一起.经  相似文献   

5.
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亵渎权力的表现,是严重的腐败形式.它严重侵害国家机关的管理职能,影响正常的管理秩序和工作秩序,败坏政府的威信,损害公众利益.它已成为阻碍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应当依附履行职责,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然而,权力失去监督或是监督不力,就会造成权力失去控制,产生腐败.因此,为了使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正确执行权力,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要在坚决完全执行职权行使制度基础上,还要加强国家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人民监督.  相似文献   

6.
渎职犯罪的防治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鹏 《法学杂志》2001,22(4):51-52
渎职犯罪是负有国家管理职能的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亵渎职守而发生的一种职务犯罪 ,是国家公权力在具体工作人员身上发生异化的标志。这种权力的异化 ,主要表现为权力的非责任化和权力的权利化。笔者从其“病理”入手 ,略谈对其防治的总体思路。一、健全机制保障 ,营造“不能犯”的外部环境1、实行权力谦抑 ,消除渎职犯罪的深层诱因。渎职犯罪总离不开权力的运作 ,权力运作过程是一个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 ,具有本能和自发的腐蚀性。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曾断言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渎职…  相似文献   

7.
"国家工作人员"分为"两类、四种",每一类、每一种各不相同,不能笼统地以单一的身份、公务或二者的简单综合作为判断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的实质标准,而应在"公务"概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与身份、职权、国家权力等的具体关系,区分"两类、四种"国家工作人员而予以分别认定。第一类包括一种,是国家工作人员的核心,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为实质标准;第二类共三种,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外围,其中,第一种国家工作人员从事的公务是包含"职权"要素的职务活动,第二种国家工作人员在"公务"概念的基础上以受"委派"的身份为关键,第三种国家工作人员则以"公务"中包含国家权力因素为关键。  相似文献   

8.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中焦点问题之一是本罪中的"财产"一词所涵盖的范围。这个问题牵涉到本罪中具体数额的计算、牵涉到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定罪和量刑,另外也体现了国家对本罪所持态度。所以明晰该罪中的财产范围对研究该罪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官大什么长?   答案有种种.   官大权力长.职务高了,肩上的责任重了,权力也就大了.顺理成章,毋庸讳言.问题是要明白这个权力是谁给的,给你这个权力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个道理在思想上弄明白了,在行动上解决好了,“官大权力长“对人对己,对社会对国家,都是好事一桩.……  相似文献   

10.
郭富青 《河北法学》2007,25(11):54-59
应然的法权关系中存在着"权利"与"权力"两种法权形态.权利反映的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对称、互惠的权利义务关系;权力来自于法律,是凝结在法律中的人民权利,人民是权力的唯一合法源泉.权力本应从属并服务于权利.法权形态的异化导致权力权利化、权利权力化,形成权力与权利功能的二律背反,不仅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而且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权力及权力异化的途径是明确权力和权利的边界,加快民主法治的进程,建立法权关系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王烁 《犯罪研究》2012,(5):29-37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与职务犯罪并非同一概念。国冢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应当指,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利用职权或者亵渎职权,给国家、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犯罪的总称。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与其说是“权力异化”,不如说是“角色冲突”的结果。从角色冲突角度出发,应当通过减少角色量,促进自觉的角色的出现来预防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高薪若成为对国家工作人员角色的领悟的内容,将会刺激角色冲突的产生,所以不应当宣扬高薪养廉。  相似文献   

12.
腐败问题是目前社会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腐败是权力异化的极端表现。而司法腐败是职务犯罪中最严重的现象,是一种社会顽症。司法腐败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司法活动中,为谋求和保护不正当利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司法不公,损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合法利益的行为。司法腐  相似文献   

13.
职务犯罪原因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中国是腐败和职务犯罪的多发和高发的时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职务犯罪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其原因表现为:权力运行机制不完善,监督乏力;经济体制转型形成某些权力异化;惩治职务犯罪的立法相对滞后和一定程度上的执法不严;国家工作人员素质低下,价值错位,心理失衡。  相似文献   

14.
公共权力异化原因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权力异化是各国都有的现象,当前中国尤其突出。原因何在?有人提出是剥削阶级思想的毒害,有人提出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致,还有人提出公共选择理论、权力寻租理论。笔者对这些理论进行了评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公共权力异化有两个根本前提,即公共权力性质和作用的二重性,国家公职人员法律身份和行为目标的二重性。异化的原因有制度方面和非制度方面的。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世界各国都在一直找寻惩治贪腐的有效方案,因贪腐现象是一国家权力异化的直观表现,也是对国家权力滥用而衍生的犯罪。本文结合新刑事诉讼法,分析了未来反贪侦查工作及我国目前反贪腐刑事诉讼工作机制中存在问题,并就此提出了构建反贪腐监督机制几点思路,以期遏制我国贪腐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16.
黄萍宜  张昱 《法制与社会》2012,(29):129-131
行政执行权力是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执行国家决策的基本权利.行政执行权利不断扩张的内在必然性和自身的特性,使其可能危及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极易造成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侵害、权利异化和权力腐败的滋生.对行政执行权利进行控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体现人民民主专政,防止权力异化,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使行政权利能够正确行使和高效发挥,因此,对行政执行权利进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选举权的性质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举权不是宪法"认可"的权利,而是人民通过宪法"创造"的权利,是与人民主权联系最密切的权利。选举权是权利也是权力,其权利属性表现为它具有可放弃性、利益性、意志性,其权力属性表现在它能够决定他人——候选人——的利益和命运,但这两种属性都是不完整的。选举权是个人权利而不是集体权利。选举权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是间接的,与国家权力"人"的关系才是直接的——产生他们,通过产生权力人来影响权力。  相似文献   

18.
从民事审判权谈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剑锋 《法学家》2000,(6):77-82
民事审判权,是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通过审理对案件作出裁判的权力.②它是国家司法权的组成部分,属于国家基本权力之一部.从形式上讲,它源于宪法和法律,是国家管理国民和治理社会的一种权力.而在现代民主国家,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国家权力来自于民众,即任何国家权力,都来源于国民的权利.国家权力设定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国民权利,权力是保障权利实现的手段,③作为国家基本权力之一部的民事审判权当然也不例外.因此,从本质上讲,民事审判权是服务于当事人诉权的一种权力,是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得以实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5年前,中国几乎听不到"反就业歧视"这个词. 但这并不等于歧视不存在. "蒋滔身高案"、"周一超杀死人事劳动局工作人员案"、"张先著反乙肝歧视案"等一系列震惊全国的案件,让很多学者关注并研究中国的"就业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20.
5年前,中国几乎听不到"反就业歧视"这个词.但这并不等于歧视不存在. "蒋滔身高案"、"周一超杀死人事劳动局工作人员案"、"张先著反乙肝歧视案"等一系列震惊全国的案件,让很多学者关注并研究中国的"就业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