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按照"中间地带"理论,菲律宾是一个典型的"中间地带"国家。阿基诺三世上台以来,菲律宾改变了阿罗约时期菲律宾在中美之间的大国平衡外交,开始全面倒向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对华态度强硬,使得自己处于大国争斗的漩涡之中。一般而言,"中间地带"国家要想维护自身的独立和利益,必须尽力在大国间保持中立,但是菲律宾没有作出这样的战略选择,而是完全投靠一个大国。这样的战略选择看似愚蠢、短视,却也有其内在的逻辑,恰恰反映了某些"中间地带"国家在大国博弈背景下所作出的一种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国际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利益交互系统,在系统中存在着众多战略层面的施动—反馈模式。地缘政治大国的安全战略选择决定了它与体系其他主要成员间的互动方式,互动方式决定了其可能面临的结构性压力,并最终影响到大国崛起的兴衰成败。通过本项研究可以发现:海陆复合型崛起大国的战略模式可以分为"区域陆权"战略、"全球海权"战略和"区域/全球海陆并举"战略。如果崛起大国尚未形成稳固的陆基周边环境,那么追求"区域陆权"战略是最优选择;如果拥有稳固陆基周边环境,那么追求"全球海权"战略是最优选择。而"海陆并举"战略因"同色竞争"原理,既可能同周边国家陷入"区域陆权"优势的安全困境,也可能同"全球海权"国家陷入争霸战争。因此,"海陆并举"战略往往容易造就一个反对自身崛起的海陆权力联姻。此外,追求单一的"差色互补"原理容易实现海陆功能分异背景下的战略结盟,进而影响大国崛起战略的操作实施。  相似文献   

3.
国家自主性与朝鲜半岛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朝鲜接连进行的第四次和第五次核试验以及韩美在半岛部署"萨德"等事件的影响,东北亚局势再一次受到世人的瞩目。关于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局势变化所带来的危机问题,学者们又展开了新的探讨。本文拟从国家自主性理论与国家决策行为的关系角度,分析朝鲜半岛两个当事国家在对外政策选择方面的行为逻辑,指出影响朝鲜和韩国决策方向的主要因素分别在于国内政治和大国战略方面,并针对这两个方面提出打造经济朝鲜、韩国从"均衡者"向"协调者"转变的两个方向性建议,认为只有在政策选择中弱化权力政治导向,加强治理和经济导向,才有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乌克兰在对外战略的抉择中不断陷入困境。在与国际体系的互动过程中,因处于大国地缘竞争的过渡地带,造成自身在领土安全和国家稳定方面的悲剧局面。乌克兰的外交重点处于西方或俄罗斯这两种外交方向的不断转换之中,通过平衡这两种政策的运用来增进国家的实力和利益。与此对应,大国通过遵守规则予以奖励,漠视规则进行遏制与惩罚的方式来应对乌克兰的对外行为。其结果是乌克兰与周边大国的互动逐渐陷入循环往复式的困境,处境变得日益糟糕。乌克兰内部的认同冲突根源于其处于特殊的地缘政治地带之上的历史互动与实践,并最终造就乌克兰的弱国家地位,使得其在国际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角色,国家安全与诉求长期遭到漠视,在内外冲突的互动过程中,乌克兰的国家安全问题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地缘安全战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朝鲜半岛地处东北亚核心地带,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侧翼。作为与中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半岛在中国的地缘安全战略中一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冷战结束以来,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由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趋向多极化,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大国相互竞争的局面,处于较弱地位的朝韩两国也不由自主地被纳入了周边大国的战略轨道,半岛形势空前复杂化。而两次朝核危机的爆发更使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跌宕起伏,波折不断。面对错综复杂的半岛形势,中国从"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这一战略目标出发,确立了以"对话和合作"为基本特征的安全战略,并积极推动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为缓和半岛紧张局势,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日本与朝鲜半岛国家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 0世纪的世界史出现过 3次重大转变 ,日本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始终贯穿于 3大历史事件中。冷战后 ,国际局势得到缓和。日本与朝鲜半岛国家的战略出现变化。 3方既有各自的打算 ,也有结合点。在“朝鲜威胁”方面 ,韩日目标一致 ;在打破外交孤立、换取利益方面 ,日朝想法相同 ;在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复归方面 ,朝韩不谋而合。日本与朝鲜半岛国家的战略选择 ,既受限于今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也反作用于国际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英美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缘起于19世纪后半期的英俄亚洲博弈,但它存在两个严重的缺陷,因此尽管该理论有着一定的解释力和政策参考价值,但它却并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出近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的历史事实。实际上,自拿破仑战争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并非总是海陆两极式的经典地缘政治格局,它有时还是多极或三极式的。所谓三极,即是指海上霸权国、枢纽地带强国和边缘地带强国三强并立的格局。近现代史上的欧洲传统边缘地带强国从未能成功地崛起为全球性强国,而经典地缘政治格局也往往形成于海陆强国联盟对边缘地带强国高强度的反制斗争中。导致欧洲传统边缘地带强国崛起失败的原因既在于边缘地带强国的地缘政治条件和政策选择,又在于海上霸权国、枢纽地带强国以及其它次级强国的内外形势和对外政策,而前者是主要原因。联系理论、历史经验与当前的形势,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后经典地缘政治时代下的七大有利条件为中国这个新兴的巨型边缘地带强国的继续崛起提供了相对良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大国竞争时代,"中间地带"指的是游离于大国之间的区域、国家或者组织。它们情愿或不情愿地选边站队,或者力争保持相对中立,维系与各大国的平衡关系,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中美正展开全面战略竞争,围绕两国而生成的"中间地带"正在显现。拜登政府利用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和规则、军事同盟、价值观外交等手段,在国际上拉帮结派,企图孤立中国,以塑造有利于其对华战略竞争的态势。建国后,中国历代领导人高度重视争取和团结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间地带"及后来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为中国赢得国际支持、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当下,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战略竞争,中国应高度重视,做好争取"中间地带"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2019年,朝鲜半岛处于美朝无核化博弈和东北亚地区大国战略博弈之中。美国主动出击,在朝鲜半岛地区推行其"印太战略",中国和俄罗斯正面迎击,韩国谋求与美国"印太战略"对接,朝鲜半岛的战略博弈呈现新态势,缓和下的博弈成为一种新常态。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缓解,军事对抗强度降低,安全形势无巨变亦无升温。美国的对朝制裁施压、对韩约束限制政策为韩朝关系投下了阴影。韩朝关系有缓和,但也有波折:军事和解取得进展,但军事合作协议尚未完全履行;保持了对话合作的渠道,但合作交流止步不前。有关国家为促进朝鲜半岛无核化和建立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付出了努力,无核化进程仍然处于"双暂停"阶段。半岛问题出现钝化迹象。  相似文献   

10.
“9·11”事件后 ,相关大国围绕朝鲜半岛局势及区域安全等问题加快了相互关系调整的步伐 ,而美国的东亚政策给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和政治安全环境带来了新的变化因素。在国际政治及亚太安全形势不断变化的新时期 ,日本和朝鲜的对外战略和政策动向尤其引人注目。作为东北亚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国家 ,中国应如何面对新的国际环境的变化 ,调整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 ,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的实现和现代化建设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1.
20 0 0年普京担任总统后 ,俄罗斯对外政策开始转向以国家利益为目标的实用主义外交。在朝鲜半岛政策上 ,改变了过去“重南轻北”的方针 ,积极发展俄罗斯与朝鲜的关系 ,实行南北朝鲜等距离的平衡政策。普京通过加强与南北朝鲜的关系 ,提高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力。俄罗斯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原则 ,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核危机 ,反对使用武力和各种制裁措施。建议通过对朝鲜提供安全保证的方式使朝鲜放弃核计划。俄罗斯的原则立场对于解决朝鲜核危机无疑具有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中国对朝外交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中朝关系逐渐向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正常的国家关系"转变。2010年以来朝鲜半岛发生的多次争议事件导致局势不稳加剧,中国对朝鲜半岛外交及中朝双边关系面临微妙形势。分析当前中国对朝外交新形势,应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调整对朝政策:承担必要责任,摆脱被动牵制;撬动对朝"杠杆",发挥主动影响;遵循务实原则,谋求国家利益;理解对方关切,保持传统友谊,从而实现中朝关系长远而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科 《东北亚论坛》2013,(1):79-90,129
"战略是一个国家或政府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1]而政策则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2]日本民主党上台执政后,面对东北亚地区不断变化的新的地区安全环境,对于一个没有执政经验的新政党来说,其采取的各项政策在战略层面上只能是原自民党政府的继承和延续,不会因新政党上台执政而发生战略性"急变"。2011年以后,东北亚地区形势因朝鲜半岛局势、中日关系摩擦加深以及日俄在解决领土问题上的新纠纷等等,而增加了不确定性,使民主党政府的东北亚安全政策面临着新难题和新挑战,也逼迫其在安全政策上作出新调整。但这些调整仅仅是根据新形势变化作出的政策对应,多属于"策略"层面。野田首相其人、性格及处事方式的圆滑,为日本走出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局"多少会增加一些新变量。  相似文献   

14.
America's foreign policy elites have made different assessments of South Korea's value as an alliance partner, largely depending on their strategic beliefs and visions. Balance-of-power realists like George Kennan have tended to let the regional problems be taken care of by the regional major powers, thus attaching less strategic value to such peripheral states as Korea. On the other hand, globalists like Paul Nitze have emphasized America's preponderant role in maintaining global stability, attaching greater importance to the US-Korean alliance.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elites' strategic thinking toward Korea by reviewing the thoughts of Kennan, Nitze, Kissinger and Brzezinski. It then draws out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US defence commitment to Korea.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发生的"天安号"和"延平岛"事件是使崛起的中国面临维持还是改变东北亚安全现状的重要的战略选择。由于朝鲜半岛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我们应把它界定为地缘战略重点。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应起到建设性作用,为其解决提供规则,与有关各方更多地共享利益,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在具体战略运作上,既要坚持韬光养晦,又要积极有所作为;既要顾全大局,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要坚持多边机制,又要加强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中,美国加大太空威慑不仅直接给对手带来清晰的威胁,还导致国际太空安全日益滑向军备竞赛和安全困境。这种由美国追求太空霸权所导致的国际体系层面的变化又反过来塑造着当前太空安全关系,促使其他各国在体系压力下作出包含反威慑在内的复杂应对。除了来自国际体系层面的安全压力,各国的太空安全战略选择还受到太空力量功效、太空法规意识、战略协调、国家互动情势、政治过程等中介变量的影响。这些中介变量不但影响国家对太空安全的认知,而且一段时间内会导致国家间太空安全决策的效率竞争型社会化。不过,随着国际社会过程不断延伸发展,太空力量功效和太空法规意识增强使相关国家安全决策更为谨慎和规范。全球化曲折推进中的战略沟通和政策协调使国家间太空安全互动情势由进化冲突向进化合作转变。在各国保持战略审慎的前提下,太空力量的多元化有助于构建包容、普惠、和谐的新太空安全秩序。太空全球性实质引领的共同利益观念又将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trategic decisions that led to the struggle between Britain and Germany, exploring how a great war involving Europe's leading powers could come to pass. In 1914, there were no forces beyond the control of decision makers pushing them into the grisly war of attrition that destroye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fabric of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and ushered in the horro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Rather, those horrors resulted from poor policy and strategic choices made by the leaders of the great powers. The war's outbreak underscores history's contingent nature, dramatically showing how errors in judgment on the part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leaders can ruin great countries. One stark lesson of the Great War is that no leader sought as an outcome the conflagration produced by their decisions. Today, China's weapons programs and foreign policy assertiveness conjures up fears that Beijing seeks to establish a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much as Germany's rulers tried to do a hundred years ago with such 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 Shaping the internal debate among China's rulers, so that they judge self-restraint in armaments and strategy as being in their best interest, will test the strategic acumen of American leaders in the years ahead.  相似文献   

18.
States have different strategic cultures when it comes to legitimating the use of military force and its relation with other foreign policy instruments. However, increasingly, military operations are conducted in multilateral forums; EU military operations are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examples of this development. While some claim that these operations reflect power relations between nations with different strategic cultures, others argue that these common missions involve states in a process of collective learning and convergence of interests. Drawing upon 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 this paper confronts the competing hypotheses in the case of European Union Force (EUFOR) Althea in Bosnia-Herzegovina (BiH), as the EU’s longest running military operation (since 2004). On the basis of policy document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policymakers and politician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evolution of EUFOR Althea has been primarily the result of the power politics of different coalitions, but there have also been a few instances of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