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人身伤害案件中,人身伤害鉴定结论是司法机关用来查明人身伤害案件事实的重要证据和依据。目前,在我国人身伤害案件中的人身伤害鉴定存在着鉴定主体繁多、鉴定类型多样、鉴定结论效力同等等一系列问题。文章从人身伤害案件中的人身伤害鉴定的现状、人身伤害的鉴定结论性质之重新审视以及如何逐步完善我国关于人身伤害鉴定机制改革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工伤,又称为产业伤害、职业伤害、工业伤害、工作伤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者与职业活动有关的活动时所遭受的不良因素的伤害和职业病伤害。工伤认定是劳动行政部门依据法律的授权对职工因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是否属于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给予定性的行政确认行为。工伤认定直接关系到工伤职工的待遇,直接关系到工伤职工的利益。认定工伤的情形错综复杂,时有不法用人单位"较劲",阻力多多,下边就说说"四没"特定情形下的  相似文献   

3.
《干部人事月报》2013,(12):70-73
工伤,又称为产业伤害、职业伤害、工业伤害和工作伤害。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工伤,用人单位要如何进行初步判断,如何应对工伤事故,如何有效把控风险呢?  相似文献   

4.
学校人身伤害,是指学生在学校以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受到的人身伤害。近年来,学校人身伤害案件逐渐上升,学生一旦受到人身伤害,不仅学生本人和其父母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而且学校、教师也将被推上被告席,承担很大压力。对学校人身伤害赔偿案件的处理,学校、教师到底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在审判实践中,法官对此类案件的处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争议,严重地影响了案件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伤害案件因伤害程序和案发原因各异 ,以致适用法律和办案程序差异甚大。为办理伤害案件 ,消耗了公安机关有限的人力成本 ,且从法理学上看 ,公安机关的裁决或调解又远没有人民法院的判决那么公正和权威。因此 ,在国家现有法律规定的框架内 ,应当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 ,明确各种伤害案件的办案程序 ;确立人民法院对轻伤害案件的优先受理权 ;发挥乡镇司法委员会的职能 ,真正实现为公安机关“减负”。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地调研、个案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狱内最低伤害武力控制理念下的徒手控制技能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强监狱警察在实施警务活动时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监狱警察的执法防卫技能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最低伤害武力徒手控制技能的运用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监狱警察自身安全,又能将服刑人员的伤害降到最低,甚至不受伤害。  相似文献   

7.
数字社会下,青年在使用数字设备过程中,非常容易遭遇数字伤害。与现实伤害相比,数字伤害具有异质性、隐秘性、滞后性和弱追溯性等特征。数字伤害的发生,既源于生活结构的制约,也源于青年的行为选择。数字世界构成青年社会化的环境,他们需要通过数字世界和数字行动来完成发展任务。在此过程中,青年将遭遇数字技术的侵袭,数字身份的紊乱与数字文化的裹挟等数字风险的冲击。数字青年将会因数字无意识的侵蚀,数字权力的操弄和数字鸿沟的阻隔,发生数字身份的异化、个人隐私的消退和数字技能的差距而引发伤害。  相似文献   

8.
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轻伤害案件是轻微刑事案件,在司法实践中一般应当适用从轻从宽的处理方式。但是在各地的司法实践中,却存在着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的不统一,与国家对处理轻伤害犯罪相关的立法初衷不相吻合。笔者对某基层检察机关公诉部门近三个年度办理轻伤害犯罪案件的情况进行了调研,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尝试探索基层司法机关处理轻伤害案件的最佳处理方式,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擒拿格斗训练是警校日常教学的重要科目,这项科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伤害。如何避免学生在擒拿格斗中受到伤害是当前教学训练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警校学员在擒拿格斗训练中伤害防护应做到:循序渐进开展教学工作,建立完整的学生健康档案,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地震伤害主要分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伤害是指地震本身使建筑物倒塌,从而伤及人体。间接伤害包括建筑物内电线短路、煤气管道  相似文献   

11.
李嵘  李丹 《天津人大》2012,(5):36-37
未成年人校园伤害案件是指未成年人在校园学习、生活过程中致人伤害或者受到伤害而产生的以民事责任为主的法律责任案件。不同于一般的侵权案件,在未成年人校园伤害案件中,校方责任的认定不宜过松,但也不宜过严。如何正确地界定未成年人校园伤害案件中的校方责任值得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2013,(5X):52-52
<正>儿童意外伤害的种类与特点在学前儿童中,常见的意外伤害有:交通事故、坠落或跌落、烫伤、烧伤、溺水、动物伤害、中毒、气管异物,窒息等。相关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儿童的意外伤害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和一定的地区差异,如:1岁以内的儿童因窒息而死亡的人数最多;1-4岁的儿童常死于溺水;气管异物在3岁以下的儿童中发生最多;烫伤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发生最多;坠落在3-9岁的儿童中发生的比例最高;交通事故在儿童4岁后所占的比例升高,并延续至8岁;南方地区儿童意外伤害的前三位死因是溺水、窒息和交通事故,而北方地区儿童更多的是死于窒息、中毒和交通事故;城市儿童意外伤害的首位死因是交通事故,而农村则为溺水。  相似文献   

13.
乔建 《公安学刊》2003,(1):71-74
在查处治安案件过程中,伤情鉴定是一项重要证据,但目前公安机关在评判和确认是否构成轻微伤害方面尚缺乏法定标准,致使一大批治安案件难以及时了结。首先要建立鉴定轻微伤害相对的法律标准,一是要严格控制和把握构成轻微伤害的上位标准,二是要适当放宽认定构成轻微伤害的下位标准。其次要依法建立轻微伤害鉴定主体准入制度,包括明确主体的资格和条件,规范主体的职责和权限等。第三要规范轻微伤害鉴定的程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轻微伤害案件得到及时、合理、准确、公正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早在2008年,网上就出现一个叫“父母皆祸害”的网络小组,以“80后”为主体,如今已经有近2万人成为小组成员。他们聚在一起交流受父母伤害的经验,并将伤害归纳为五类:1、直接肉体伤害,2、人格侮辱伤害,3、控制欲伤害,4、家庭矛盾伤害,5、其他伤害。我觉得“父母皆祸害”这个名字太网络、太生猛,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二元行为无价值,否定并无法益侵害可能伤害故意的行为无价值,其仅为道德非价。从认识要素和意志要素证成伤害故意和防卫意识并不存在异向排斥关系,而是属于逻辑位阶上的同向关系。伤害故意意志因素难以将认识因素作为辅助判断手段,同时,在防卫认识之下,其行为足以确证为正当防卫之成立,并无实质意义上犯罪故意成立之余地,形式意义上的伤害故意与防卫意识兼容成为可能。在目的、动机不要论的区分视角下,坚持正当防卫中防卫动机不要论,伤害故意仅可理解为犯罪动机,与目的行为的防卫意识可以并存;在法治国背景下,立足行为自由,防卫意识与伤害故意并存程度最深的防卫挑拨行为尚可证成正当防卫之成立。肯定二者兼容并不违背正当防卫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6.
根据相关调查,意外伤害已成为少儿死亡原因之首,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致死的少儿人数占少儿总死亡人数的26.1%。意外伤害已被列为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危险因素。少儿遭遇的意外伤害都有哪些?应如何让少儿免遭意外伤害呢?  相似文献   

17.
在人身伤害案件中,人体损伤程度鉴定结论术语一般分为重伤、轻伤、轻微伤三种。在司法实践中,专业鉴定术语的表述与群众和媒体习惯使用的汉语言逻辑及修辞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别,常常引发不必要的麻烦。随着社会生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权日益受到重视,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术语应当进行修改,应将鉴定结论术语的表述改为重度伤害、中度伤害、轻度伤害,废除轻微伤级别。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和谐社会对人身权利的尊重,也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歧义、误解。  相似文献   

18.
伤害是造成儿童残疾和死亡的全球性问题。2008年《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指出,全球每年约有95万18岁以下儿童死于伤害。预防儿童伤害、保护儿童安全是保护儿童生存权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各国履行《儿童权利公约》以及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郑世保  喻莉 《前沿》2003,(5):98-100
学校并不对所有的校园人身伤害案负法律责任。校园人身伤害案一旦发生 ,学校负过错推定责任。在学校证明其没有过错的情况下 ,又存在两种责任情况 :与教学活动及学校组织活动有关的校园伤害案件且受害人也无过错的 ,学校负公平责任 ;与教学活动及学校组织活动无关的校园伤害案件 ,学校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20.
纠纷伤害案件因调查取证困难、责任难区分等,极易形成信访问题。为此,一要多渠道化解,把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二要规范纠纷伤害案件办理机制,从制度上明确纠纷伤害案件办理的程序;三要强化司法伤情鉴定制约措施;四要依靠政府力量,发挥社会联动作用,多渠道解决因纠纷伤害引发的信访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